讀雷頤的書不純粹是讀史,而是會不斷產生撫今追昔,從歷史中找到鑰匙的感覺。在雷頤的筆下,歷史不是冷冰冰的過去。作者不但把歷史變成故事,而且顯示了高明的講故事的本領。復雜的政治背景、人事關系,三言兩語就交代得清清楚楚,歷史人物的性格特征也有著墨不多但準確的刻畫。——徐友漁
喪失了記憶,人將變得比空氣還輕。
本書分為帝國斜陽、今昔人物、不是故事、公共空間四輯,追思近代中國步履蹣跚走向現代化的艱難歷程,品評古今人物,反省不堪回首的集體運動,縱議如地震及礦難等引人深思的社會事件。
清政府如何“制造”革命黨,李鴻章垂暮之年怎樣東山再起,歷次群眾運動的種種荒誕不經,礦難與工會的關系。作者一如既往,以強烈的問題意識,串聯起歷史與現實。沉入歷史,乃是為從歷史中尋求智慧,從歷史中找尋解決當下問題的鑰匙;橫議時事,因為多了一分歷史的維度與眼光,分析問題免了就事論事,層次隨之豐富。作者尤其關注集體記憶的形成,著力從文本歷史的宏大敘事中,留存個體鮮活的私歷史,填補歷史的空白。
雷頤,1956年出生,中學畢業後下鄉插隊數年,然後當兵,又復員當工人。1978年考入吉林大學歷史系,1985年獲碩士學位。同年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現為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長期在《經濟觀察報》、《南方周末》等報刊發表文章,著有《被延誤的現代化》、《歷電的裂縫》、《李鴻章與晚清四十年》等,譯有《中國現代思想中的唯科學主義》、《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胡適與中國現代知識分了的選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