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早期,藝術及藝術體制在民主與平等的新精神之下受到批評。藝術作品是神聖之物,這一觀點遭到公然反對,隨後藝術作品被理解為只不過是物品。這是對現實主義的一種攻擊,也是對博物館傳統的保護性使命的攻擊。備受讚譽的藝術理論家伯里斯·格羅伊斯認為,這種情況導致了“直接現實主義”的發展:這種藝術不生產物品,而生產不會留存下來的實踐(從行為藝術到關係美學)。但一個多世紀過去了,這個方向上的每一次進步都迅速帶來了保存藝術獨特性的新方法。
在這部重要的著作中,格羅伊斯描繪了這種張力產生的悖論,探索了無物品媒介(互聯網)時代的藝術。格羅伊斯斷言,如果說機械複製給了我們沒有靈暈的物品,那麼數字複製生成的便是沒有物品的靈暈,其所有物質性都轉化成當下之短暫易逝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