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鐘,是商周時代上層社會的專用樂器,更是等級和權力的象徵,因此成為先秦時期風靡一時的隨葬重器。1978年9月,在湖北隨州郊區的一片工地之下,一套完好無損、音色純正的編鐘重見天日,這就是著名的曾侯乙編鐘。然而,翻遍史籍,卻難以找到“曾國”的痕跡。“曾國”是什麼國?“曾侯乙”又是誰?這套堪稱稀世珍寶的編鐘,為何出現在江漢平原這個無名之國的土地上?
本書通過對曾侯乙墓考古親歷者的採訪,完整再現了曾侯乙墓發現、發掘的全過程;通過對出土文物的分析,推測了曾國的歷史進程、與楚國的關係和大致滅亡時間;作者還對古代的喪葬制度、古墓後世被盜的時間、盜墓賊進入洞后的奇特遭遇,進行了大膽的想象。本書是利用考古材料還原一段不見史載的歷史的成功嘗試。
岳南,山東諸城人,1962年生,先後畢業於諸城五中、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班。歷任宣傳幹事、記者、編輯、台灣清華大學駐校作家等。著有《陳寅恪與傅斯年》《大學與大師:清華校長梅貽琦傳》等作品十余部,其中《南渡北歸》三部曲被《亞洲周刊》評為2011年全球華文十大好書之冠,稱為“全景再現20世紀中國學術大師群體命運劇烈變遷的史詩巨著”,“展現出全球華人的軟實力及不斷向上的力量。”另有《岳南大中華史》等考古文學作品多部,並以英、日、韓、德等多種文字在海外出版,全球發行數百萬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