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爲唐貞觀間魏徵等奉敕編纂,其宗旨爲博采群書、爲唐太宗提供歷代修身治國經驗。該書凡五十卷,現存四十七卷,節録了大量唐前經、史、子三部文獻。
《群書治要》兼具唐代叢書和類書的特點,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主要體現在:
(一)保存佚籍。如子部書有先秦的《屍子》《申子》,魏晉時期蔣濟《蔣子》、傅玄《傅子》等;所録《漢書》注,爲顏師古以前之舊注;所用《晉書》亦爲官修本成書前的臧榮緒本,等等。
(二)保存傳世文獻的唐初面貌,可資校勘。
《尚書》《孟子》《管子》等書雖然後代亦有傳本,但與《群書治要》所録皆存在異文,爲後世探究各類典籍刻本之前的面貌與流傳、解決校勘訓詁疑難提供了關鍵線索。
《群書治要》宋代以後在中國失傳,現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院的《群書治要》,抄寫于日本平安時期(唐五代之際),爲現存《群書治要》最古抄本。該本舊藏九條家,故世稱“九條家本”。九條家本殘存十三卷,現已經修復完成七卷,本次即影印此七卷,包括:卷二十二後漢書二,卷二十六魏志下,卷三十一六韜、陰謀、鬻子,卷三十三晏子、司馬法、孫子,卷三十五文子、曾子,卷三十六吳子、商君書、屍子、申子,卷三十七孟子、慎子、尹文子、莊子、尉繚子。九條家本七卷一直未爲學界使用,此次在影印外,又附詳細校理。主要包括:全面整理七卷之文,爲“九條家本群書治要録文”。再者,利用今所得見金澤本、元和二年駿河版、天明七年尾張藩本等爲校本,撰寫校勘記,以顯示諸本之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