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史之學,本質上是考古求真之學。中國的傳統學術,到了清代,由於語文學的進步,逐漸具有了現代科學求真的特質。近代以來,受西洋科學的影響,越來越系統化、精密化和理論化。羅振玉、王國維將經史之學建立在古文字學、金石學的基礎上,這是現代文史研究的開端。
本書秉持“溯源以求真”的理念,選錄十一篇可以代表時代水平的精彩論文,希望借此能夠在學術界激起幾圈漣漪,引起一點健康的學術批評或反思。例如徐剛《從出土文獻論詩六義之“賦”》,從馬王堆帛書《五行》篇中的“直”入手,重新論述了詩六義中的“賦”,認為賦之本義絕非傳統認為的“鋪陳”或“直言之”之義,恰恰相反,應該是“隱約”“曲言”之義。
該文論證:《詩經》中的確有“敷陳其事而直言之”的方法,但那與“賦”無關,當時也並不叫做“賦”,而是叫做“直”;“詩六義”的“賦”絕非“直言之”之意,而是基於“隱”的觀念或手法的一個概念,詩的“六義”講的是詩歌的六種功能,而不是某些修辭手段和某些詩體的混雜物。回歸原始史料,擺脫歷史遮蔽,探尋傳統觀念的本真之義,結論可謂震耳發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