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結合神經科學、認知科學、精神哲學的成果,用跨學科的方法來研究藝術史和藝術風格。書中從圖像的認知功能入手,在生物學基礎上,依據腦神經系統的行為模式來研究藝術是如何呈現的。
多種面貌的藝術形式不但可以用來解釋直覺、聯想、錯覺、模仿、注意力、情感喚醒等心理模式,更是直接構成了這些心理表達,所以,藝術本身就是一個跨學科的的主題。隨著醫學、進化論生物學和腦科學的不斷發展,用神經科學解釋藝術的條件已逐漸成熟。
全書分為六個章節,每章探討一種具體的思維模式。章以浪漫主義者的線條和色彩為例來探討為什麼有些形式能與不同的文化環境都相吻合;第二章從共生起源與神經的同步性角度來解釋象徵體系;第三章根據鏡像神經元與引起共情的生物原理來解釋藝術中的模仿問題;第四章從意識“深度”和投射錯覺入手,解釋為什麼舊石器時代的洞穴藝術、澳大利亞的土著藝術,乃至現代的裝置藝術,都能引起觀眾的共鳴;第五章根據人格解體和心靈“劇場”的反成像來重新評價意識流電影;第六章根據定向注意力和自創生來探討土木工程和生物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