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又名《南華真經》,為戰國中後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莊子所著,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現存共33篇,包含《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莊子》“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內容廣博深邃,想象奇特,文筆豪放,極具浪漫主義色彩,是先秦諸子作品的典範,對中國從古至今的文學、審美、哲學等領域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戰國時期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老莊”。崇尚自由,想象豐富奇特,語言靈活多變,將微妙的哲理寫得引人入勝,被稱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孫雍長(1942—),廣州大學中文系教授,曾任語言學研究所所長、語言學學科帶頭人等,有《轉注論》《管窺蠡測集》《老子註譯》《莊子註譯》等學術專著,整理《經史百家雜鈔》《太玄》《焦氏易林》《齊民要術》《太平御覽》等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