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詩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謝默斯·希尼創作的時代是一個文化既多元共存又相互交流的時代,創新並不意味着對傳統的拋棄,而是不同傳統的融合。早期創作反田園詩的時候,希尼依然把反叛傳統作為創新的出路,但是隨着對自己和其他詩人的理解日益深入,隨着他建立起自信和更多地走入外部世界,希尼對其他詩人和傳統日益包容,並通過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的新的風格。本書在“影響”與“傳記”兩個基本研究點的基礎上,建立起希尼與英語詩歌傳統的立體研究體系。
戴從容,女,1971年出生。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文學博士、南京大學全球人文研究院長聘教授。研究領域為英愛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翻譯研究。曾執教於復旦大學中文系、蘇州大學中文系,曾任復旦大學中文系副系主任、復旦大學文學翻譯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寶山區教育局副局長、英國愛丁堡大學蘇格蘭孔子學院中方院長、美國偉恩州立大學客座副教授、愛爾蘭科克大學訪問學者、楊浦區知聯會副會長、《喬伊斯季刊》顧問委員會委員。出版《人類真的是耶胡嗎?——歐洲文學十四講》(2019)、《自我流放:喬伊斯小傳》(2018)、《當代英語文學的多元視域》(2016)、《喬伊斯、薩義德和流散知識分子》(2012)、《自由之書:〈芬尼根的守靈〉解讀》(2007)、《喬伊斯小說的形式實驗》(2005);翻譯班維爾《藍色吉他》(2018)、喬伊斯《芬尼根的守靈夜》(2013)、弗蘭克·富里迪《知識分子都到哪裡去了》(2005)、戴維·錢尼《文化轉向:當代文化史概覽》(2004)、拉雷恩《意識形態與文化身份:現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場》(2005)。在國內外各類權威、核心和其他刊物上發表文章近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