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宮博物院豐富的收藏中,屬於清宮舊藏的文物,原來都是包裝,如囊、匣、盒、箱之屬屬。有的不但制作精美,而且還用材名貴。後來在進入博物院之後,為了便於管理,在文物的歸類整理儲藏中,往往將文物與包裝分開了。一次我去檢查庫房,在一個角落里堆滿了木匣子。經詢問,原來是裝衣服用的。清宮的衣服收藏是一件一個木匣。有的匣子外表用黑色髹漆,用金粉和紅色描繪出蝙蝠、行龍、喜字、雲彩等圖案,估計可能是光緒結婚時用的。像這樣的包裝盒,不但有藝術價值,而且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因此當時我就向工作人員提出,應當把清宮遺物的包裝視同「文物」,值得搜集、整理和研究。包裝本來是一種保護措施。但每當包裝時,人們除了結實耐用之外,總要要把它包裹的好看一些,即使一個最簡單的繩結,也不是隨意一系了事,更何況那些精心設計美觀大方的囊匣紙盒,它表現着人們愛美的心理和追求、凝聚着人們的智慧。它應當屬於人類文化中的一種。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灰陶繩紋鬲非常有意思,其名稱的來源在其腹部有一圈繩紋裝飾,一看就知道是一條粗獷的草繩。人們為什麼會想到用它來作裝飾呢?那一定是原來的包裝,覺得很好看,不忍心把它拆掉,如是就把它永恆地固定在器物上。由這一件器物可以看到,中國的包裝藝術的源遠流長,由來已久。另外一件戰國時代的銅壺,也同樣是用繩來作紋飾。但比起那件陶鬲來就要精致、細膩、優美得多了,特別是那些結扣,打得非常有藝術性,可見那些巧匠技術熟練。還有一件清代的黑灑描金花果袱系紋長方形漆盒,和一件清代的青花五彩系瓶,也都是把饈本身變成器物的裝飾紋樣。這四件器物的時候差距,至少在五千年以上。人們對其紋樣創造的依據和構思,是如此的不謀而合,這是多麼有趣和令人思考啊!一般人在使用器物時,總是把它的外包裝當作廢物扔掉了,而我們的藝術家(當時是工匠身份)卻早就看到它的價值,扔掉多麼可惜,干危把它作為器物紋樣凝固在器物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