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幾千年來,國人飲食舊習緣何而成?山珍海味在前,為何仍鍾情于白米飯?為何愛自找麻煩嘬雞爪鴨頭?味是鼻子嗅的還是舌頭嘗的?菜為何又是蔬菜,又是葷食菜餚?周公一飯三吐哺,為何不吞下去?不懂咂湯便享受不到真味?口感、味道有何不同?中西餐為何有水火之別……
中餐演進過程的漫長曲折,華人美食現象的光怪陸離,都是怎麼形成的?作者針對食之“天問”達上百個,每問皆給出了自圓其說的解答。
本書跨文化、跨領域、跨體裁,將奇趣隨筆與學術考據相結合,全新展示了中華飲食文化源遠流長的繽紛現象、歷史脈絡、獨特內涵。
高成鳶,1936年生,山東威海人。天津圖書館研究館員,天津文史館資深館員。上世紀90年代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尚齒”傳統研究,論證此為華夏文化的精神本源,被評價“有開拓之功”;繼而探尋華夏文化的物質本源,埋頭二十年追溯從肉食到“粒食”的歧路,研究中餐飯-菜和食-味、煮蒸原理等。曾獲中國食文化研究會“終身成就獎”,兼任中國烹飪協會、世界中餐業聯合會文化顧問。
著有《食·味·道:華人的飲食歧路與文化異彩》《我們的國家:飲食與文化》《華夏幽境辟蹊:中華文化史源頭課題論集》等。在《中國哲學史》《文史哲》等學刊發表《“水火”範疇與中華文明論綱》等論文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