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人文叢書》總序∕謝博生
人文在傳統的意義是重視人的尊嚴,強調人的價值;在現代的意義則是強調人在世界的角色不是主宰者,而是與萬物和諧的共生者。人文學科的範疇涵蓋了與人的價值、人的意義相關的學問,構成了關於人的價值和精神表現的知識。人文教育可以使學生體驗到真理的博大,引導學生去思考人生的目的和價值,塑造人格,陶冶情操。
醫學以人的病痛、生命為對象,醫療是濟世救人之術,醫學教育以培養具備悲天憫人胸懷的良醫為目標。醫師治病不是為了自己,也不是為了利慾,而是為了解除人的痛苦,恢復人的健康,增進人的福祉。人文教育是醫學教育的根本,在西歐的大學,從中世紀開始,人文課程就是醫學教育的主要內容,修習醫學的學生必須先完成一般的人文課程。
十七至十八世紀,自然科學的理論與發現被應用到醫學,科學與醫學的結合,促進了醫學的進步,醫學成為科學的一門分支,醫學教育的內容隨之發生變化。十九世紀開始,臨床醫學逐漸科學化,科學課程的份量隨著增加,人文教育的理想逐漸褪色。到了二十世紀,科學知識大量累積,科學技術迅速進步,醫學教育偏重於科學知識傳授及技術訓練,人文教育更受到忽視。
醫學教育應是科學與人文並重的教育,人文教育未受重視,造成了醫學人文精神的式微,醫業執行的重點由對病人的關懷轉變為對疾病的診療,醫師將病人的身體視為是疾病寄附之處,內科依需要給予藥品,外科依需要加以切除,病人心理的調適及感受,心理、社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都未受到應有的重視。
醫學人文精神式微的結果,醫療逐漸遠離人性化,年輕醫師過度依賴高科技檢驗,對於醫療科技衍生出來的倫理問題未能深切體認,對於各種新技術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經濟效益也未能深入認識。再者,商業介入醫療,健康及健康服務的觀念被扭曲,醫師的尊嚴及地位被貶低,醫療資源浪費,醫病關係惡化,醫療糾紛增加,醫療費用高漲,整個醫療專業產生危機。
在即將步入二十一世紀的今日,科技導向醫學的困境日趨明顯,成為現代醫學發展的瓶頸。為了克服此一困境,醫學逐漸朝向由生物-心理-社會面向來全方位看待健康與疾病,注重病人的心理調適及疾病對病人情緒、社會活動等方面的影響,並強調必須將健康和疾病放在個人與社會的背景下進行綜合性的探討。
在生物-心理-社會導向的醫學模式之下,健康維護從醫療主導的單一體系,轉變為醫療、保健、預防、康復的綜合體系;從一位醫師、一張處方和一種手術的純醫療觀點,轉變為病患主動參與、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並重的多元觀點。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現代醫學已經超出純自然科學的範疇,將目光放寬到生物體外的各種影響健康與疾病的因素,如社會文化、自然環境、心理情緒及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
展望未來,生理、心理、社會三位一體的新模式,診療技術的更新,科技成果的應用,將使疾病的防治及健康的促進呈現新的面貌。醫學研究將從微觀探索和宏觀把握上推進發展,在微觀方面,科學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技術將使醫學往更深的層次擴展,在宏觀方面,醫學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結合將使醫學在更廣的層次上進步。
新時代的醫學模式及發展趨勢,要求醫學教育必須加強人文教育,重振人文精神,重視心理、社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取得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均衡。
在科學教育方面,除了生物科學之外,還要注重「人的科學」,如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醫療專業的執行基於科學知識及技術,因此必須讓學生深入了解疾病診斷與治療的相關知識,養成優異熟練的臨床技術。知識不斷在更新,技術不斷在進步,因此必須重視培養主動學習及生涯學習能力,能夠隨時充實知識、改善技術。
在人文教育方面,必須樹立理想人格的典範,提昇學生的人文素養。讓學生深入體察病人的感受及病人所期待的慰藉,經由與病患的互動中體驗醫學的藝術面及人性面。此外,也必須讓學生經由前輩醫師的熏陶中學習良醫風範,培養道德情操;經由與文史哲及藝術作品的接觸中豐富自己的人生,陶冶健康的心性。
台大醫學院始於一八九七年四月,至今年屆滿壹佰年,我們以出版《醫學人文叢書》做為紀念建院百週年的獻禮,希望這套叢書能夠協助學生體會醫學的人文、倫理內涵,激盪學生思索與醫學相關的人文問題,引導學生確立價值取向,追求完美人格。敬祈醫學界先進惠予指教與鞭策,也歡迎讀者多多提供意見,作為改進的指針。
公元1997年4月12日
台大醫學院於1992年開始推展的教育改革,其重點不但在於課程內容及教學方法的改變,以適應現代醫學的快速進步,更重要的是:將人文精神灌注於教學內容,將人文教育與專業訓練融合,讓醫學生成為兼具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的良醫。
醫學文物在人文教育的推展上,具有特別的價值。醫學文物能讓學生體會到前人篳路藍縷的工作對於現代醫學進步的意義,進而加以效法,它具有啟發與創造的力量,能使學生分享醫界前輩的思想與行為,引發見賢思齊的志向,培養學生的歷史觀,讓學生感受前人奮鬥努力的事跡,步踵前人走過的足跡,開拓自己的視野。醫學文物又可以激發學生模仿的熱情,創造向上的啟示與昇華的力量,讓學生祛除怯懦,強化勇氣,增加信心,努力奮進,追求完美的人格,養成優雅的氣質,提高生命的境界。
台大醫學院於1995年建立醫學文物的保存、典藏及展示制度,同時進行保存、整修二號館(醫學人文館)的工作,該館於1997年底完成修復,重新啟用後,特在館內設立文物展示室,定期展示本土性醫學文物,希望藉著醫學文物展示協助人文教育的推展,達成人文教育的理想。從1998年2月舉辦首次展示以來,至今已累積了二十多個展示主題,為了讓這些展示主題能夠以文字及圖片記錄的形式流傳,發揮更大的教育效果,特別敦請何弘能教授協助整理,編集成書。
本人能夠在卸下台大醫學院院長職務前夕,看到本書的出版,內心頗覺欣慰。本書將台大醫學院教師、校友的貢獻及醫學各領域在台灣的發展歷程生動地呈現出來,不但能夠反映出本土醫學的過去和現在,將醫學發展的歷史軌跡及醫學界領導人物的事功與學養具體地展現出來,也有助於讓學生確立其價值觀,培養其使命感,具有積極的教育功能與啟發作用。
本書能夠順利出版,除了要感謝何弘能教授費心協助整理資料之外,也要對參與展示工作的各位同仁,尤其是醫學人文研究群李明濱主任及呂碧鴻主任,敬致衷心的感謝。
謝博生 謹識
2001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