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苗改良繁殖場的《香藥草植物圖鑑》收羅有22科百餘種芳香植物,逐一說明其植株性狀、生育習性、適合栽植條件、芳香的主要化學成分、應用方法及近緣品種等,頗有助於喜歡「多識於蟲魚鳥獸之名」的讀者分辨芳香植物外形近似但習性與應用之不同,以免誤食誤用,造成遺憾。例如本書圖例的薄荷就有十種之多,喜歡薄荷入菜的食客就有必要認識中國薄荷可作青草茶之用,而日本薄荷辛味強烈,只宜做為精油和食品添加料及醫療用途,切忌或做青草茶。又如匍匐性的普列薄荷也只能做驅蟲劑,不能食用。
本書另有專章述說台灣百年來引進香草栽培的歷史與發展,以及古今各文明中從神話傳說到中世紀到啟蒙到科學時代的種種香藥草文化、香草名園、芳香療法及香藥草醫學的復興等,讓它在一般自然圖鑑之外,還多了文化的廣度與歷史的縱深。本書原為推廣原住民發展香藥草產業而編印出版,當是市面所見最佳本土化香草栽植的入門應用書籍,至今已經三刷,可見已廣為識者所取。
「台灣香草產業發展」一章中談及85年間種苗場和(王留)公圳農業發展基金會引進香草試種於菁山苗圃,不料卻遭逢賀伯颱風帶來的超量豪雨,一夜之間育植的種苗被摧毀殆盡,正是 “Herb”毀了 “herbs”。所幸老天只是開了個玩笑,並沒有摧毀種苗場和台灣農民的韌性。經過多年的努力,如今台灣許多縣市都已經出現香草主題農園,本來台灣所無的香草也花市裡與其他花木競芳,並開始佔據市民鄉民的庭園和陽台一角。
香草似乎總讓人聯想到中世紀的場景,前現代的衛生與經濟環境的需求是關聯之一,但此中更為核心的或許與香草的魅惑性有關,而教會統治下對香草的催情作用特別敏感是其中關鍵。《香藥草植物圖鑑》提到中世紀的修道院是保存香藥草知識的大本營,也有許多著名香草園;還提到修道院之所以種植香草,部分是承續草藥的傳統,部分則是為增加素食者的味口。但這種說法可能只說出了真象的一半。伊莎貝拉.阿言德的《春膳》書中提到中世紀有家赤足濟貧修女院曾列出了因為具有催情作用的禁忌香草黑名單達28種之多。這種對香草既保存又禁忌的併存現象,正是香草文化迷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