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收錄十五篇論文,規劃為四大章,除「引論」外,第二章「儒學思想的受納」主要以日本近代的儒學研究為論述對象,說明日本學者研究中國思想時,所蘊含的問題意識;第三章「中國文學的回響」則以日本儒學研究中,對中國文學的容受、繼承與考證為主;第四章「東亞文化交流史」著重在日本∕中國∕臺灣∕韓國四地彼此之間歷史現實的交流,以及文化融合過程中的各項比較。本書由臺灣大學中文系張寶三教授、清華大學中文系楊儒賓教授合編
作者簡介:
張寶三 教授
Prof. Pao-San Chang
一、研究領域:
‧中國經學史
‧日本漢學
‧訓詁學
‧文獻學
二、現職: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三、學歷: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1992)
四、經歷: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1992-1998)、教授(1998- )
‧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招聘外國人學者(1996-1997)
‧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2001)
‧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研究中心訪問學者(2002-2003)
楊儒賓 教授
一、學歷
‧臺灣大學文學學士(1974.9~1978.6)
‧臺灣大學文學碩士(1980.8~1983.6)
‧臺灣大學文學博士(1983.9~1987.6)
二、經歷
‧韓國外國語大學講師(1985.9~1986.6)
‧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1987.8~1993.7)
‧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1993.8迄今)
三、興趣專長
‧先秦思想
‧神話理論
‧宋明理學
目錄
前言 楊儒賓、張寶三
壹、引論 他山之石:日本漢學對華人的意義\鄭清茂
貳、儒學思想的受納
一、日本近代的《詩經》研究:以「十月之交」為中心\李慶
二、竹添光鴻《左傳會箋》的解經方法\林慶彰
三、「天命」與「國體」:近代日本孔教論者的天命說\陳瑋芳
四、葉適與荻生徂萊\楊儒賓
五、日本學者研究中國思想所蘊含的問題意識:以一九六O年代初期的時間論爭為中心\中嶋隆藏著、陳瑋芬譯
參、中國文學的回響
六、日本平安初期物語對中國文學之受容\陳明姿
七、日本龍谷大學所藏元朝郭居敬撰《百香詩選》等四種百詠詩簡考\金文京
八、《敦煌願文集》與日本中世紀唱導資料\小峯和明著、陳靜慧 譯
九、峴山之淚:羊祮「墮淚碑」的繼承\川合康三著、朱秋而 譯
十、關於殘存在日本的唐詩資料\齋藤茂
肆、東亞文化交流史
十一、淡海三船與東亞的詩文書籍交流\王勇十二、關於日本漢文學歷史展開之一考察:與韓國漢文學作比較\沈慶昊著、金培懿 譯
十三、二十世紀初期日本漢學家眼中的文化中國與現實中國\黃俊傑
十四、任教臺北帝國大學時期的神田喜一郎之研究\張寶三
十五、明治時期漢學私塾之教育功能\Margaret Mehl著、陳瑋芬譯
前言 楊儒賓、張寶三
壹、引論 他山之石:日本漢學對華人的意義\鄭清茂
貳、儒學思想的受納
一、日本近代的《詩經》研究:以「十月之交」為中心\李慶
二、竹添光鴻《左傳會箋》的解經方法\林慶彰
三、「天命」與「國體」:近代日本孔教論者的天命說\陳瑋芳
四、葉適與荻生徂萊\楊儒賓
五、日本學者研究中國思想所蘊含的問題意識:以一九六O年代初期的時間論爭為中心\中嶋隆藏著、陳瑋芬譯
參、中國文學的回響
六、日本平安初期物語對中國文學之受容\陳明姿
七、日本龍谷大學所藏元朝郭居敬撰《百香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