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歷史辭典》/陳郁秀(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
解嚴以來,隨著本土意識抬頭,臺灣歷史研究成為學界與民間共同關注的顯學,不僅大學與研究所相繼開設相關課程,縣市政府、地方文史工作室也紛紛投入地方志書、地方史的編纂及探索工作,然而迄今為止,有關臺灣史研究仍未有一本部圖文對照的辭典,足以作為入門者隨手檢索與學者案頭參考之用。
有鑑於此,文建會於二○○○年六月委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許雪姬教授主持「《臺灣歷史辭典》編輯計畫」,邀集國內百餘位臺灣文史界學者及研究生,採用最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大規模編寫工作,以展現現階段臺灣歷史研究的成績。
在主持人與參與撰稿者的共同努力下,本書於二○○三年三月完成編撰工作,共計收錄四千六百五十六條詞目,範圍包括政治、外交、軍事、經濟、社會、教育、文化、風俗、舊地名、重要歷史性文獻等,主要著重於組織、法令、事件、人物、專有名詞、典章制度等之介紹。此外,工作團隊並針對臺灣四百多年來的人物職官、典章制度,有系統地製作參考圖表四十五則,提供使用者進一步查詢、研究。
為了將成果呈現於國人面前,文建會又邀請遠流出版公司合作出版這部專著,基於多年致力重建臺灣本土文化的出版理念,遠流除以其專業的編輯經驗,讓本書能以最專業的精美編排形式呈現外,並提供豐富的圖片典藏,為本書配上珍貴的歷史照片繪圖一千五百餘幀,俾便讀者於閱覽時透過圖文交相參考。
相信這套近兩千頁的《臺灣歷史辭典》,將使臺灣歷史奠基工程跨出重要的一大步,也將是萬千學子、研究者的福音。感謝許雪姬教授以及所有參與撰寫、編輯、出版的工作人員長時間來的辛勞,期盼台灣史學的研究於此奠基上樑,未來發展更遠更寬廣。
編者序
《台灣歷史辭典》/許雪姬序
最近二、三十年來,台灣歷史研究有了長足的發展,除了相繼投入台灣史研究的研究生增多外,以往較少觸及的日治時期也因學界的重視而蓬勃地展開研究;國中課程《認識台灣》中編有歷史篇,高中歷史第二冊也有一半是台灣史,這些現象都令人高興。不過迄今為止卻只有楊碧川《台灣歷史辭典》、吳密察監修《台灣史小事典》等兩部工具書,不免令人遺憾。反觀中國,有關台灣的辭典就不下十餘種之多,令人心驚、自省。六、七年前我開始萌生編一本實用、可反映目前台灣史研究成果的台灣歷史辭典,讓坊間對台灣史有興趣的人參考的夢想。但是編一本辭典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首先必須要有經費,其次要有合作的伙伴,第三要有上百位的撰稿人同心協力,否則難以成功。
1997年成立的省文化處是我最先推銷《台灣歷史辭典》編纂計畫的對象,主要的原因有二:一是洪孟啟處長上任後曾問我可以做什麼事,我口頭上提出編辭典的構想,他也表示同意,二是好友楊金玉在文化處服務,很容易溝通。1989年4月4日我透過服務單位中研院近史所,向文化處提出計畫案,請以兩年為限,並補助5,350,880元,然而文化處礙於規定,否決了這個計畫,使雙方都感到遺憾。這之後文化處的李西勳科長、楊金玉小姐繼續尋求解套的方法,終於在1999年年底決定委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來進行,計畫於2000年6月開始,經費4,800,000,但時間只有一年六個月,對於編纂一本辭典而言,這麼短的時間是不夠的,但是多年來的心願終可付諸實行,我冒險答應下來。
我的協同主持人是劉素芬副研究員,她是我台大的學妹兼同事,在台灣經濟史上的長處,可與我互補。顧問則是當時近史所所長呂芳上、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黃富三前主任,以及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所資深教授吳文星。初期我們在教育、經濟、文化、政治四方面各延請一個撰稿的召集人,由他們斟酌辭目,尋找撰寫人,教育方面為吳文星教授,文化則是任教於日本愛知大學的黃英哲,經濟是清華大學劉瑞華副教授、政大經濟系黃紹恒教授,政治方面是政大歷史系薛化元教授。此外,我也請了輔大歷史研究所王美雪小姐、政大歷史系的蔡說麗小姐做為這個計畫的專任助理。
初期為了詞目、字數、書寫辦法等凡例有過冗長的討論,但是實際交稿時撰稿者卻未必遵循,因此製表、改稿、補充,成為相當繁重的工作。在這一年半期間,文化處聘請了幾位專家做審查人,他們分別是成大歷史系梁華璜教授,前省文獻會委員王世慶、鄭喜夫先生,中正大學顏尚文教授,淡江大學蔡錦堂副教授,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黃富三教授,給我們很多的建議。
在計畫尚未完成時,台灣省文化處因凍省而改為行政院文建會中部辦公室。2001年底本計畫結案。不過如前所提一年半時間有點倉促,其實只完成了六、七分,離可以出版還有一段距離,少數答應的撰稿人也還欠稿,而要達到能上網、出版,需要在體例上更為畫一,並減少不該有的錯誤,面對這個半成品我的憂慮更深。
2002年2月初,我寫信給文建會陳郁秀主委,希望她能再支持本計畫一年,以便修繕到堪以做為工具書,承陳主委立刻約見並慨允支持80多萬經費,這時協同主持人劉素芬遊學東瀛,乃由我自己來負責整個的善後工作。
這一階段的工作重點仍在改稿、催稿、製作表格,經濟方面文稿則再請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陳國棟校閱一遍,而讓這些工作順利進行的是原助理蔡說麗與淡江大學德文系畢業的李淑娟。這時期的審查委員則有鄭喜夫先生、蔡錦堂教授、吳文星教授以及中央大學歷史所的戴寶村教授。這階段提出來的問題,大半是那些詞目該列而未列或那些詞目應該刪除,同時詞目的內容亦做某些修訂。
第二期計畫在2002年3月底結束,經文建會挑選遠流出版社來負責出版的工作,遠流的周惠玲負責掌控書的進度,我則升格為必須校對的「顧問」,益青、彥仲配圖,說麗、羿緻、佳慧處理文稿,我們常有機會溝通彼此的想法,共同催生這本書。另外我們也將全部文稿再發回給原撰者校正,以示慎重。這之間重要的聯絡、執行人是說麗,她自這個計畫開始一直到書出版,始終參與其間、任勞任怨,貢獻很大,尤其在計畫未能銜接,我自己付她不高的薪水時,她仍以完成辭典的出版為己任,非常謝謝她。
本辭典共收有辭目4,656則,計160餘萬字,編錄附表45個,大致能表現出一、二十年來台灣史研究的成果,而此一工作也起了拋磚引玉的效果,台灣文學詞典、台灣宗教詞典目前也都在陸續進行中。
在整個計畫進行中,近史所江淑玲小組盡力協助,十分感激;經濟類詞目蒙劉瑞華、鄭政秉、===特別指正。我的學生們除了撰稿外,詹瑋、力庸、鴻圖、蘭芳、燕秋、世榮、世溫、子寧、安睎、雅玲都協助過校對工作,其中邵雅玲的校對特別精細,數量也最多,她於去年7月才考上台大歷史所博士班榜首,本想請她協助最後階段的校對工作,不料她自己選擇在9月27日離開人世,令師友傷心不捨,希望這本辭典的出版在天上的她能看到。謹為之序。
許雪姬
20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