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撰寫的主軸,鎖定在戰後台灣雕塑變貌的潮流中,與時代脈動呼應,並引起注目之藝術家的風格形塑環境,也就是每一家都有各自的時代敏感度,和不同的人生體驗。
全書收錄八位藝術家,都是台灣現代雕塑卓然有成的中生代人物。依年齡序是陳英傑、郭文嵐、許禮憲、林良材、董振平、謝棟樑、李光裕、蕭長正等八位。
所有收錄的藝術家之共同特質,都是近代雕塑寫實主義與現代造形分水嶺上的試探者,介於具象與抽象之間的探索,乃為最大特徵。是以意象的建構,造形的變造,大都具備寫實基礎的基本訓練後,再度轉折的勇氣。比如說,八位藝術家中有四位即是國立藝專(今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組科班出身的人才。國立藝專「雕塑組」升格為「雕塑科」的年代,台灣雕塑風氣尚稱保守,學院的嚴謹作風也是「省展」得獎指標。這八位藝術家都經過這一段沉潛期,終能在一九八○年代迎向開放的、現代的新穎風潮,並於九○年代憑各人風格樹立個別聲望。
台灣現代雕塑在「省展」最風光的年代,反而是「省展」西洋畫面臨挑戰的開始,但是傳統雕塑暫時無紛爭,一九六○至七○年代,國立藝專雕塑科仍大舉培養人才,後來唯有掙脫學院藩籬的,才有意象的空間與變造的思惟,是以皆成為一九八○年代台灣現代雕塑冒出來的奇葩。
一九八○至九○年代,正是台灣中生代雕塑家的精壯年華,感受性最強,創作力最旺盛,巧逢台灣政治氣壓和社會禁忌鬆弛的年代,理應該還有更大膽、更前衛的雕塑風格引領時代風騷,可是那必是新生代無所忌憚的顛覆性格,中生代較不習慣如此興風作浪的個性。
中生代雕塑家至少都以五十歲以上,穿越藝壇風雲,撥雲見日,其實也都卸下過一次傳統包袱,他們活躍的紀錄是台灣現代雕塑的歷程;他們雕造的作品,就是台灣現代美術史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