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還有能力,為什麼不繼續救下去?
錯愕、驚訝、緊張、疑惑……
急診室就像被拉緊的弦
當急救結束後
留下的是鬆口氣的喜悅?
還是深深的無力感?
這不是別人的故事,也可能是你我的故事
守護中部醫學中心近30年的急診醫師,為你獻上57篇應該知道的生命脈動
急診室就像天天爆炸的災難現場,醫師要在雜亂無章的空間裡,找到救人的秩序。
這裡是最接近死神的地方,也是最真情流露的地方。
不論是醫師,還是病患,
在生死交關之際,都不禁思索,
什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書中藏有新聞事件背後的內幕,也讓你看見社會最弱勢的那群人。
在生命的掙扎與嘆息之間,看盡人生百態。
在一場又一場與死神拚搏的攻防戰中,道盡感人肺腑的人間情暖。
呈現最真實的第一現場
「中國附醫可隨時挪床,再接三名八仙塵爆傷患。」
一覺起來,發現急診醫學會理監事的群組裡有一百多則訊息,全台急診醫師一夜未眠的待命救援。
「爸爸你不要走……」
插管、CPR、強心針、電擊……人工心肺復甦機按壓的聲音,就像生命終了前的倒數計時。
「繼續!這病患還有機會!」
儘管經過十幾次的電擊,病人胸口都飄出燒焦味了,醫師仍沒有向死神低頭。
「陳醫師,快去救救林醫師……」
昔日的同事就躺在急救室,再努力,也喚不醒停止的心跳。
中國附醫急診醫師陳維恭近30年急救的經驗認為,急診的存在,是為了幫病人搶到活下去的機會;
救命,對團隊而言,可能只是多一次成功的經驗。
但對病患而言,卻是重啟人生的禮物。
揭開最緊張的急診醫師視角
本書帶你走進最危險、壓力最大的醫學中心急診室。
隨著醫師救治病患的視角,窺探玻璃門後的真相。
體會急診醫師下達醫囑的速度,如何比病人喘氣的頻率還要急促。
大量傷患湧入時,醫師又是如何在生命間斟酌誰先誰後……
57篇救命的隨筆手札,超過上萬名病患的生命痕跡。
在醫病關係惡化,醫療糾紛頻繁的現代,
看醫護人員被病患羞辱、嘲諷、威脅,讓陳維恭的同事一一離職,尋求解脫。
而又是什麼原因讓他選擇留下?
更讓人不禁反思,
生死一瞬間,岌岌可危的究竟是病患,還是社會?
小說式的情節鋪排與張力,醫護現況、社會問題更躍然於紙上。
在這驚心動魄的急診日常裡,又會看見什麼樣的人生逸聞呢?
這是在第一線奮鬥近30年的急診醫師,為你獻上用血汗交織出的觀察與嘆息。
作者簡介:
陳維恭
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畢業,現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主任、教育部部定副教授、台灣急診醫學會榮譽理事,台灣急診管理學會理事。曾任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長,從事急診工作已經20多年。
章節試閱
【內文試閱】八仙塵爆這一夜, 全台急診人總動員
雖然我們不樂見災難發生,但只要災難一發生,急診醫師救急救難的本能就會被
激發出來。
已經很久沒有九點多就睡了,大概是因為白天上班太累的關係吧!守外傷診間就是這樣,風平浪靜時你可能還有時間探望其他區的醫師,甚至調侃他們一定是偷吃了鳳梨才會讓病人那麼多。但萬一外傷區忙起來時,別說是上廁所或喝口水,恐怕就連跟病人或家屬多說明一點病情的時間都不夠。
因為前晚比較早睡,所以清晨五點多便自然醒來。我習慣性地隨手拿起床頭正在充電的手機瞧瞧,就怕一夜好眠漏掉什麼重要的電話或訊息(因怕睡眠中斷,我會關掉簡訊或Line 的提示聲)。結果打開一看,嚇了一大跳,因為自昨晚到清晨五點多為止,急診醫學會理監事的群組裡,總共有一百多則未讀的訊息。到底是發生了什麼大事?
*人間煉獄,急診救命立刻出動!
我趕緊打開群組,看到的第一則訊息約在昨晚接近十點左右,由急診醫學會理事長發出的訊息,內容是「新北市八里八仙樂園火警,已經造成上百名民眾燒燙傷,……請北部的理監事關心各醫院即時的狀態。」接著看到的便是淡水馬偕醫院主任的立即回覆:「正趕回去。」
十點點過後,理事長又從台北榮總發出「已經啟動大量傷患應變」的訊息。接著便看到新光醫院主任發出「已接到三名紅色(表示送來的是有立即危及生命的病人)」的消息。
看完這幾則訊息後,我就大概猜到怎麼一回事了,還來不及看其他的內容就趕快打開電視,映入眼簾的正是煉獄般的粉塵火燒場面。怎麼會發生這種事!先前發生高雄氣爆時,就已經覺得太不可思議了,因為那種爆破的場面幾乎只有在好萊塢電影片上才能看到,卻活生生地出現在台灣。怎麼才過沒多久,就又發生這種怵目驚心、讓人想像不到的塵爆事件。
一邊聽著新聞主播不斷重複描述塵爆現場的狀況,以及病人被送入急診搶救的混亂場面,一邊繼續了解昨夜急診弟兄們的聯繫內容。整起事件就像是顆威力強大的核彈爆炸一樣,震波及熱源正由原爆點快速地向四邊擴散!
*互相協助,團結一心
急診醫學會前理事長,同時也是醫策會執行長,此時捎來了一個重要的訊息:「建議成立北區急診主任緊急Line 群組……」接著成大醫院主任也隨即發出:「提醒北區各醫院有行政
人員填報,並即時更新緊急醫療管理系統」的訊息。
愈來愈多北部各大醫院急診發出現況的即時報告,一則接著一則被貼上群組。醫策會執行長當時應該是緊盯事件的進展,所以又發出一則「一定會有中南部遊客要求轉回中南部醫院……包括中南部醫院,大家都要動起來!」的重要訊息。
隨後,高雄榮總外科主任同時也是高屏區EOC執行長發給大家一則「穩定病人後再轉」的提醒。此外,嘉義長庚醫院主任也率先在群組上開始提供床位的訊息:「燒燙傷有兩張空床」;台南奇美醫院、台中榮總也跟進發出「燒傷中心目前有兩張空床」的訊息。由此可見,大家都十分關注事件的發展,同時也都主動伸出援手。新光醫院主任接著發出「衛生局EMOC通報……截至二十二點三○分送至台北市共計五十七名……」的訊息。由此訊息可以預見,從事故現場送出的病患數量正以飛快的速度持續增加當中。
約莫十一點左右,淡水馬偕醫院發出一則「已穩住淡水」的消息,讓大家知道離現場最近的急救責任醫院,已漸漸脫離病患大量湧入的高峰期。但從三軍總醫院發出「趕回台北333(大量傷患的群呼代碼)」的訊息可看出,台北市的狀況仍持續惡化中。此時,遠在中南部的醫院急診弟兄們也沒閒著,仍不斷將燒傷病房的資訊上傳至群組。高雄義大醫院主任傳來「有一間燒燙傷加護病房ICU)!」的資訊;而嘉義基督教醫院主任也傳來「有三張空床。加油!」的訊息。
從這些訊息內容可以間接了解到,在事件發生三小時後,前線包括新北市及台北市急診室急救病人的工作,皆已大致完成。但接下來的挑戰是如何在病房及人力資源用盡的狀況下,持續幫病人找到一個可以轉送的適當地點。
十二點過後,義大醫院傳來「接到XX醫院的電話,有插管的病人要轉院,已承諾接收此病人。」的訊息,說明已經有愈來愈多的病患開始被轉到中南部。接著義大醫院又說道:
「希望學會能讓媒體知道,這次的狀況須動用台灣所有的燒燙傷病床資源,不能視為邱小妹的翻版。」
沒錯!這是一個特殊災難的事件,在大量病人急需特殊加護病房的情況下,轉診是必要且必然會發生的現象。以目前台灣只有大型醫院才有燒燙傷加護病房,且這些病房幾乎都只設在四到六床的規模來看,絕對無法收納這麼多嚴重的燒傷病患。
一點左右,北部各大醫院陸續傳來傷患已處理結束的訊息,搶救病人的數目也開始有了較明確的報告,因此大家便利用空檔相互通報。三軍總醫院傳出的數量是「收到四十二位,五位立即插管住ICU」;台北馬偕傳來:「二十三人,六人ICU」;台北榮總:「四十三人,插管十人,ICU十七人」;淡水馬偕:「大於七十人,二十人插管」;林口長庚:「五十一人,ICU三十三人,插管二十人」等等訊息。接著三軍總醫院又傳來「ICU客滿了,台大有燒傷病房嗎?」,台大醫院則回應「有!請和急診聯絡。」從這段簡短的對話可以看出,病人的轉送不僅發生在中南部,北部各醫院間也正在互相協助進行中。
*急診英雄們的奮戰
醫策會執行長雖不在急診第一線,此時卻傳來一則鼓勵大家的訊息:「這一夜,急診人都沒睡,北區的堅守崗位,中南部隨時支援,我要跟急診夥伴敬個禮,各位都是鬥士!英雄!」凌晨二點到三點間,各醫院急診的病人幾乎已經明顯減少,但從群組上持續出現一些相互加油打氣的訊息,由此可知急診人都還沒離開崗位。
清晨四點多,中山附醫主任傳出一則「為了接燒傷九○%的病人,只好打起精神撐著。」的訊息,這代表中南部醫院的急診,此刻開始繃緊神經隨時接收北部轉來的病人。五點時,奇美醫院主任傳來「向堅守崗位的急診人敬禮,這是急診人崇高的價值,北部前線浴血奮戰,南部要全力後援,準備第二波轉診病人。」嘉義長庚主任傳來「看到急診大家互相支援合作真的太感人了,希望能有完整的紀錄,這是未來非常重要的訓練教材。」
五點多了,正是我剛醒來沒多久的時間,在看完這些訊息及新聞後,我便立即打電話回急診,深怕這難得的早睡,會誤了跟其他急診人同甘共苦的大事。在詢問後得知,本院急診已經主動接了兩位要求轉診的病人。於是便在六點多時發出「中國附醫,到兩位病人。病房、ICU各一位。」的訊息。此刻也宣告第二波轉送到中南部的病人已陸續平安地抵達各醫院。
由於群組上陸續發出北部加護病房已趨飽和的訊息,我便打電話給醫院的主任秘書,告知北部這起災難以及目前北部燒傷加護病房嚴重不足的困境。同時請求醫院授權給我,聯繫燒傷加護病房清出一些空位給北部需要轉診的病患。得到主秘爽快的答應後,我通知燒傷加護病房主任,向他說明目前北部的狀況,希望他們能將病情相對較穩定的燒傷病人挪到普通病房,空出床位讓我能告知北部醫院。
燒傷中心主任沒有太多猶豫,同意我的請求。得到這個承諾後,我立即將訊息公布在Line群組上,「中國附醫可隨時挪床,再接三位ICU病人。」此訊息一發出沒多久,便接到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希望轉院的電話。電話另一頭的語調在知道可以將病人轉出時有著如釋重負的感覺。畢竟忙了一整個晚上,能有其他醫院願意接手幫忙是再好不過的事了。
七點左右,理事長發出一則感謝大家的訊息,他說道:「所有急診醫療人員均徹夜未眠的處理此次災難,再次為大家展現無比合作與奉獻的精神致敬。」急診醫師在這次災難事件所表現出來的專業與合作,也深深地令我感動,更以能成為其中的一員為榮!相信,還有許多沒有加入這個群組的急診醫師,在這一夜也都全力投入搶救病人的工作。
*維護生命的第一道防線
紀錄這段過程,是想傳達急診醫師對社會的重要性與價值。急診醫師做的是維護社會與醫療二十四小時無縫連結的重擔,全天候守護民眾大大小小的緊急傷病處置。相較於其他醫學專科,急診是個無法產生名醫的工作,它不如其他專科,醫師年紀越大、名氣越大,門診的病人也跟著愈來愈多。這也不由地讓我想到,走入急診這個領域,有點像黃埔軍校校門口的一副對聯——「貪生怕死請出去,升官發財莫進來。」雖然,這樣的引喻不一定恰當,但在某種程度上卻須抱著相同的胸襟與格局。
除此之外,從這個事件更可看出,急診對維護整個社會的醫療安全是何等重要。每當急診這個火車頭啟動時,其他各科也不得不跟著動起來。即便火車頭沒有載到任何乘客,但只有在火車頭平穩快速地行駛時,連結在後頭所有車廂的旅客,才能依序平安地到達各自該到達的目的地!過去急診醫學會在主導「急救責任醫院分級評定」時,將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腦中風或重大外傷病人等等標準化流程,列入評鑑查核的項目時,就是基於這樣的理念。
急診醫師雖然沒有機會幫病人做心導管或緊急手術,但急診醫師卻可以幫病人爭取到最適切的照護方式,這也正是為何急診醫師經常在醫院屬於被敵視或討厭的一群醫師。因為急診醫師和病人站在一起,所以只要是被急診醫師找到,通常都不會是什麼好事,特別是當被會診的後線醫師正在忙於其他事務或正在休息時,接到急診醫師的電話更是令人討厭。
這也讓我想起,過去參加過許多官署或醫院的會議,經常就有一些管理階層、政策制定者或醫界先進,利用各式機會指責或奚落急診醫師的不是,更有人對緊急醫療表達諸多微詞,甚至提出強烈批評。
其實全世界都一樣,急診醫師所做的是醫療工作中最吃力不討好卻又是最重要的部門之一。政府若不支持緊急醫療,難道要去支持那些本來就既輕鬆又績效良好的門診、醫美或健檢等等?如果政府真的這樣做,那誰來保護弱勢族群的就醫權利?那些鼓吹病人醫療公平性的核心觀念,不就成了說一套、做一套的口號!為什麼會有「急診室春天」這樣的詞彙出現,就是因為急診從來就沒有春天降臨過。急診室的環境不論是對病人或對急診醫護人員而言,都有如地獄一般。但急診雖位於醫療看不見的角落,卻真真實實地存在於這個社會的許多地方!
這次的災難,急診醫師的表現已充分表現出其善盡社會責任的角色。從整起事件的發展過程,我相信台灣應該再也沒有第二個醫療專科能像急診醫師一般地合作無間。雖然過程中難免還是有許多可以改進的部份,但眾多急診醫師秉持其專業精神,默默地站在醫療第一線守護著台灣人民,並齊心齊力、團結合作地協助台灣社會,驚險地度過一次又一次災難的歷程,有必要且應該被真實地記錄下來!
*小醫師補給站**
.EOC:
緊急應變中心(Emergency Operation Center)
.EMOC:
緊急醫療資訊整合中心(Emergency Medical Operation Center)
.加護病房(ICU):
加護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的縮寫,是醫院為有高度密集醫療照護需求的重病傷患所特設的病房。為避免來自外界的干擾及感染,加護病房採密閉式設計,對訪客入內及會面時間皆有嚴格限制。加護病房內設有諸多設備與儀器以隨時監測患者的身體變化,並由醫療人員二十四小時輪班照顧。
【內文試閱】八仙塵爆這一夜, 全台急診人總動員
雖然我們不樂見災難發生,但只要災難一發生,急診醫師救急救難的本能就會被
激發出來。
已經很久沒有九點多就睡了,大概是因為白天上班太累的關係吧!守外傷診間就是這樣,風平浪靜時你可能還有時間探望其他區的醫師,甚至調侃他們一定是偷吃了鳳梨才會讓病人那麼多。但萬一外傷區忙起來時,別說是上廁所或喝口水,恐怕就連跟病人或家屬多說明一點病情的時間都不夠。
因為前晚比較早睡,所以清晨五點多便自然醒來。我習慣性地隨手拿起床頭正在充電的手機瞧瞧,就怕一夜好眠漏掉什麼重要...
推薦序
【推薦序】了解急診,醫病都受惠 ──胡勝川 (急診醫學會創會會長)
急診對許多人而言,始終像是披著一層面紗,對它不甚了解,甚至還有些想當然爾的錯誤觀念。
我國自一九八八年發展急診醫學以來,人們逐漸了解急診醫學的本質,但時至今日,急診仍然被「汙名化」,急診醫師仍經常揹「黑鍋」,急診醫師的宿命仍然是要扮演「黑臉」的角色,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源自於對急診的不了解。
在過去,縱觀國內外的歷史,甚少見到急診人出來訴說急診的故事。只有一齣美國影集《急診室的春天》廣在全世界流傳。然而,該劇太過戲劇化,並未道出急診人真正的心聲。因此,大家還是對急診一知半解。如果有急診人願意將發生在他工作周遭的事情寫下來,必定可以撼動人心,進而增進世人對急診從業人員的諒解,就不會有這麼多「醫醫衝突」及醫病衝突,可以說是好事一樁。
陳維恭醫師在急診醫學界算是資深的急診人。曾任急診醫學會理事長及現職的急診部主任,對於急診的生態有相當深刻的了解,對於急診的故事更有親身的感受。由他來主導並執筆撰寫本書,必能引起急診同業人員的共鳴,是一本適於專業或非專業,甚至一般民眾閱讀的好書。希望這本書對於減少醫療糾紛具有正面的意義,也再次感謝陳主任的用心,特為之序。
【推薦序】用專業搶救生命,用情感記錄生命 ──蔡長海 (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董事長)
急診室是醫療服務的第一線。陳維恭醫師於一九九六年起接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主任迄今,以無比的熱忱和奉獻的精神,領導急診同仁全年無休地給予病人最即時的醫療處置。期間曾經歷無數重大社會事件及台灣歷史上的大災難,他與同仁皆當仁不讓,堅強防守在醫院的最前線,發揮高度的團隊精神,協助病人和家屬平安度過危機。
陳主任將從事急診工作近三十年來的所見所聞,用充滿情感的筆觸記錄下來,藉著病人、家屬與急診醫護同仁間的真實故事,讓大家認識社會的角落,還有很多需要關心和照顧的人,並了解急診醫護人員不為人知的辛酸與壓力,從而學習妥善保護自己及家人的安全,以及更深刻省思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急診醫護人員隨時要面對各種無法預期的緊急狀況,並在第一時間做出正確的判斷與治療,承受的壓力和負擔之重,使他們具備比一般人更大的毅力、耐力和行動力。他們不惜犧牲與家人相聚的時間,日以繼夜地奮戰不懈,我想支撐他們走下去的力量,就是救人於危難的使命感!
這是一本值得仔細閱讀的好書,對這群站在醫療最前線默默貢獻的英雄,我特別致上最深的敬意。
【推薦序】急診和社會緊密相連 ──林正介 (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
醫院設立的目的除了促進人類健康外,疾病的治療更是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部份。而在眾多醫療照護的項目中,急診醫療是十分重要且特殊的單位。
陳維恭醫師是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的校友,在台北榮總急診部完成專科訓練後,便回母校附設醫院急診服務。任職期間對急診制度的建立,以及急診醫師的招募與培育不遺餘力。尤其是在擔任急診部主任期間,除不斷提升急診服務品質外,更帶領急診部同仁平安度過許多重大災難與疫情。
很高興看到陳醫師將這些年來在急診室的所見所聞寫成生動感人的故事,其中許多故事發人深省,除描述急診室與社會的緊密關係外,更讓我們了解醫療照護系統上許多亟待協助的人與待解決的事。
今受邀為陳醫師寫序,除深感榮幸之外,也對陳醫師以及眾多從事急診醫療服務的人,克盡職責、任勞任怨地為病人付出心力,表達最誠摯的敬意。
【推薦序】了解急診,醫病都受惠 ──胡勝川 (急診醫學會創會會長)
急診對許多人而言,始終像是披著一層面紗,對它不甚了解,甚至還有些想當然爾的錯誤觀念。
我國自一九八八年發展急診醫學以來,人們逐漸了解急診醫學的本質,但時至今日,急診仍然被「汙名化」,急診醫師仍經常揹「黑鍋」,急診醫師的宿命仍然是要扮演「黑臉」的角色,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源自於對急診的不了解。
在過去,縱觀國內外的歷史,甚少見到急診人出來訴說急診的故事。只有一齣美國影集《急診室的春天》廣在全世界流傳。然而,該劇太過戲劇化,並未道出急診人...
作者序
【自序】不該放手時,決不放手!──陳維恭
離上次完成《看不見的角落》一書,一晃又過了八年。這八年來,全台灣有超過五千萬人次曾因不同嚴重程度的病症,到過急診尋求緊急醫療協助。這八年間,全台灣的急診亦經歷過許多規模大小不一的社會事件或災難。八年過去了,急診引頸企盼的春天,不僅還沒收到任何即將降臨的訊息,反而因醫療環境惡化與消費意識炙熱,有如籠罩在「極端氣候」裡正努力抗寒抗旱中,這就是急診!
在急診,每天不知要上演多少生離死別的悲劇,而急診醫師與死神搏鬥的場景更是細數不盡。相同或不同的日子裡,造訪急診的病人有老有少;有的行動自如,有的連動都沒法動必須借助救護車才能到達急診;有從家裡來的,也有從安養中心送來的,甚至有一些是在公園或路上「撿」到的;就醫病症有急性發作的,也有慢性病沒控制好惡化的,還有一些是其他醫院無法處理轉來的。
有的病人喘到命懸一線,有些病人的喘卻是因不勝酒力;有的病人穿著體面,有的卻邋遢不堪;有意識清醒的,有混亂到會打人的,更有許多是叫不醒的;有前來探視的親朋好友三五成群的,也有待了好幾天還是無人聞問的;有些病人必須工作養家卻無法工作,有的則是可以工作卻想辦法不工作;有的因工作受傷被送來,但也有的是因鬱鬱寡歡到必須傷害自己;有的病人想回家卻沒法回家,有的是有家但回不了家,更有一些是可以回家卻不想回家;有的病人對疼痛展現鋼鐵般的堅忍,有的則一碰就呼天喊地;有的對親人亡故會嚎啕大哭、百般不捨,有的則面無表情、默默承受,也有一些像是如釋重負;有的家屬或病人對醫護人員處處言謝,有的則是冷言冷語,更有一些是出言不遜外加威脅恐嚇;急診有的是形單影雙的老人、特殊工作的人、家暴、兒虐、性侵……等等各式各樣的病人,這就是急診!
急診的病人有五個「最」,最緊急、最嚴重、最複雜、最無助、最弱勢。協助醫療這五個「最」的病人,是呈現社會公平正義最核心的價值所在,更是醫療政策與醫療保險最需關注與投入的部份。雖然,急診病人必須借助許多後線醫師,才能得到完整的醫療照護,但急診就像一列列載著緊急傷病患駛向恢復健康的火車頭,只有它動了起來並卯足全力,這五個「最」的病人才有機會早日重獲新生。然而,即便它很重要,卻因其特殊的工作性質經常要承受來自病患、家屬、後線醫師、醫院高層、政府單位等等諸多的抱怨、誤會或指責,這就是急診!
身為急診醫師,從來就不應該選擇病人的就醫症狀是否嚴重或求助的理由是否恰當,也沒有權力幫病人決定是生是死,我們工作的信念僅僅是對生命抱持絕對的尊重及絕對的希望。身為一位急診醫師最要懂得「該放手時,就放手;但不該放手時,決不放手!」
再次感謝急診給了我實現自我的機會,感謝醫院給了我發揮所長的舞台,感謝家人對我從事急診工作的包容,最要感謝父母對我的支持與鼓勵,讓我照顧病人的時間遠遠大過於照顧他們。
【自序】不該放手時,決不放手!──陳維恭
離上次完成《看不見的角落》一書,一晃又過了八年。這八年來,全台灣有超過五千萬人次曾因不同嚴重程度的病症,到過急診尋求緊急醫療協助。這八年間,全台灣的急診亦經歷過許多規模大小不一的社會事件或災難。八年過去了,急診引頸企盼的春天,不僅還沒收到任何即將降臨的訊息,反而因醫療環境惡化與消費意識炙熱,有如籠罩在「極端氣候」裡正努力抗寒抗旱中,這就是急診!
在急診,每天不知要上演多少生離死別的悲劇,而急診醫師與死神搏鬥的場景更是細數不盡。相同或不同的日子裡,造訪急診...
目錄
推薦序 了解急診,醫病都受惠/胡勝川
推薦序 用專業搶救生命,用情感紀錄生命/蔡長海
推薦序 專業搶救生命,用情感紀錄生命/蔡長海
自 序 不該放手時,決不放手!/陳維恭
Part 1 沒被看見的急診事
兩個太太的戰爭
夫妻有那麼大的仇恨嗎?
情關難過
茶館槍擊事件
十八個彈孔的病人
「無間道」疑雲
不一樣的下一代
乖!不要怕
我還不想死
媽媽的苦心,少年仔懂不懂?
生好雞酒香,生壞棺材板
咳嗽不止,懷孕媽媽的喜事變憾事
當急診室變成幼稚園
偏遠地區急診室的一天
家屬的回答,讓所有的人都傻眼了
耐心是馴服狂亂的特效藥
Part 2 陽光下的陰影處
小女孩說:「真的不痛啊」,讓我們的心都碎了
兒童意外何時了?
把他帶出去
我沒錢裝義乳
誰來疼惜我們的父母?
阿嬤的兩千塊
梨山來的阿公阿嬤
家屬在哪裡?
愛逛急診的人
你不給我打針,我就喝硫酸
失去自由又失去健康的一群人
嘴巴塞著衛生紙的新生命
醫生,她會裝病喔
Part 3 我想你
來不及長大的孩子
她的身體還溫溫的
快!救救林醫師
我會堅強活到最後一刻
爸爸不要看那道光,快回來啊
兩雙緊握父親的小手
老先生,一路好走
Part 4 為了拯救生命的誓詞
請留一間開刀房
救人計劃,開始行動
電擊二十一次,他回來了
媽媽,加油
誰記得急診醫師?
八仙塵爆這一夜,全台急診人總動員
Part 5 被誓詞反噬的悲歌
倒下一位救護員後
醫生,好膽麥走
學長,我被針扎到了
主任,我想休息一下
有些家屬或病人的批評,實在無法接受
Part 6 該被看見的一隅
一一九不是全能的
急診室春節大作戰
怎樣創造又快又好的急診?
當醫病變成可能的敵人
醫生,你們是不是盡力了?
發生這種不幸,我們也很難過
八仙塵爆事件的倫理問題
從《悲慘世界》看醫療糾紛:只有寬恕與原諒才能強化一個人的善念
你適合當醫生嗎?
尾聲:說不完的故事
別人的故事,你我的故事
推薦序 了解急診,醫病都受惠/胡勝川
推薦序 用專業搶救生命,用情感紀錄生命/蔡長海
推薦序 專業搶救生命,用情感紀錄生命/蔡長海
自 序 不該放手時,決不放手!/陳維恭
Part 1 沒被看見的急診事
兩個太太的戰爭
夫妻有那麼大的仇恨嗎?
情關難過
茶館槍擊事件
十八個彈孔的病人
「無間道」疑雲
不一樣的下一代
乖!不要怕
我還不想死
媽媽的苦心,少年仔懂不懂?
生好雞酒香,生壞棺材板
咳嗽不止,懷孕媽媽的喜事變憾事
當急診室變成幼稚園
偏遠地區急診室的一天
家屬的回答,讓所有的人都傻眼了
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