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工業發展與昇級言,工業區的設置較之過去零星工廠的時代確已是一大步的跨越,同樣的,工業晉級過程中自亦免不了要積極尋覓電的來源,於是各式各型的發電廠或尚高懸於藍圖或已佈置於台灣地區有限士地上的四方八面。
能不能不要這些醜陋的、冰冷的、甚至危險的工業區與發電廠?不能!即連極端狂熱的環境保護倡導人士也能冷靜地這麼喃答;那可不可以就以現有這些瘡疤為滿足,不要再繼續毀寶島的容了呢?不可以!捍衛工業的人士高舉起經濟至上的大纛,旗上所繪的工業區也好,發電廠也好,那再是瘡疤?明明全是晶燦奪目的碎鑽,嵌滿了一旗子!
「怎麼辦?!我們沒有旗!」游以德教授空著的手掌心出汗了。
「別急,你還有筆啊。」包可華教授微笑地指點道。
兩年前,在德籍客座教授包可華(Prof. Dr. Konrad Buchwald)先生的指點下,本所唯一的環境與景觀保育教師游以德先生開始拿起筆,寫這本書,兩年來,那面高舉著的人工碎鑽旗似仍未顯疲軟,但它的光芒看久了,眾人揉眼之餘也開始探索旗幟外較自然的顏色,正好,游教授的彩筆暫告一個段落,現在,就請大家看看他所寫出來的是什麼。——於幼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