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示道義,揭開白陽大戲的序幕;恭請佛燈,搭起一貫儀式接引有緣的天橋;明師一指,揭開諸佛的本來面目……。在天人共辦的三曹大事裡,在喚醒佛子的殊勝儀式中,求道人從聽聞開示道義開始,紛亂不安的妄心,逐漸沉靜歸於專注的一念;在莊嚴儀式的攝受下,平心靜氣,由一念更入於無念,不自覺的達到六祖所言之「不思善、不思惡」、「屏息諸緣、勿生一念」的境界,方能得授明師一指,當下根塵頓斷、契入無生、照見本來面目。
天命明師大威神力的指點,是諸佛菩薩成就的密因,也是眾生成佛的正因;有正因,當收成正果,有清淨因,必成就清淨果。可是經上亦云:「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佳饌,終不能得。」得授明師一指點,只是「佛因」,白陽弟子雖說已經得道,但這得道的因緣,並非親修親證而來,而是榮沾天命加持、佛力加被,日後能不能成就佛果,就決定在自己能否依明師所傳的「三寶心法」是否有正確的瞭解,能否如實的修持,否則,入寶山空手而回,得道失緣事小,走入旁門左道、斷送慧命事大。所謂「悟後起修」,得道之後,才是真正修行的開始。而上天所傳之不二法門,正是銷融千經萬典於明師一指,統合無量法門於三寶心法。
原本這末後一大事因緣當就此完結,求道人可從此明心見性、皆大歡喜的恢復本來面目,重作新民去也。但即如《楞嚴經》所言:「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求道人在儀式中短暫的一念清淨,方得以領受明師一指,種下菩提道種;但累劫以來,意識田裡的妄念無明,卻無法當下塵淨光生、除妄顯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頓悟,也僅電光石火般的發露於「眼看佛燈」時的「一念不生」,但事實上卻是對求道儀式進行過程中所發生的一切,茫然不知,一片空白,真心難以常住,生滅心轉瞬又起,無怪乎求道人十中有九,在自拜墊起身後,對點傳師方才所傳授之三寶心法,多已不復記憶了。
由此可知,上天慈悲大開普渡,藉一貫法門來接引未來佛子,並非結束於一貫儀式的指授,儀式的完成,才正是白陽大戲首部曲的開始。求道完畢,為求道人講說三寶的真義與重要性,更是不亞於日後在道場上研究班的各種學習。若因個人因緣之故,求道人日後未能順利搭上學道、修道、辦道的大時代列車,「三寶」更是他們將來回天的唯一憑證。換句話說,求道人踏上白陽舞台登天長梯的第一步,就從「三寶」的解說開始。
「心法」究竟是什麼?許多人將心法說成是奧妙難解的佛法,無數修道人也將之視為高深學問般的鑽研,遍覽群經,窮畢生之力,也未能窺其堂奧、得其精髓,就像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中所說的:「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皆不如活佛師尊的一句:「心法就是記在心裡的方法!」以及白水老人云:「心法就是修心的方法!」來得一針見血、一語中的,更可謂是「一句了然超百億」啊!
因此,三寶真義的講說要領,首先就是要讓求道人能永誌不忘,在講解過程中,不斷的複習再複習、提醒再提醒。其次則要強調三寶的使用方法與實際效用,在現實生活與修道辦道上,三寶心法皆是降伏煩惱、安頓身心的不二之法。在道場上,無論學習了多少道學佛理、操辦技巧,若疏漏了對三寶體用合一的領悟與實踐,則枉費明師心法的相傳,修道辦道亦將落入功德名相的積累,可不惜乎?
有鑑於各道場在培訓操辦講說人才時,莫不以「開示道義」與「三寶解說」為首要課題;可是初學講說者,又多半是學道體悟有限、修辦經驗較淺的人才,對於三寶心法的體用,尚欠缺深厚的實證。為輔助各道場人才培訓之需,本書乃收納針對不同背景求道者的三寶範例數篇,綜合傳統義理與現代觀點,盡可能的符合人心之所趨、人情之所需。並於範例之前,列舉內容與表達應注意事項,做為有心學習講說三寶之前賢參考。
講說三寶者,切莫寄望於求道人日後能繼續參與道場學習,而對三寶介紹的內容輕忽帶過,反而更應體會其意義之重大,而愈加用心領會學習,透過經驗之累積,對明師所授之無上大法─「三寶心法」,做全面且深入的思維,才能方便說法,順眾生之因緣,應眾生之所需。
初學者應以準備一小時以上之完整講說內容為努力方向,才足以因應更短時間的簡要解說,更可以做到因人施教的要求。因此,本書之講稿範例,資料豐富,篇幅較長,讀者可從中各取所需,融會貫通各參考範例,實際講說時,可斟酌時間、對象予以濃縮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