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出版的目的,是針對極少討論的成交量能而來,成交量就是投資人的籌碼換手行為,也是多方量及空方量已成交之交集,為了辨識多方及空方量能,產生了量能工具「多空能量器」的研究發展。而投資人以及籌碼就是市場的最小分子,也就是市場的一切,價格就像湖面的水波紋,我們注意力不放在水波本身,而去討論水分子如何去造成水波紋,也就是籌碼微觀角度下的價格走勢行為,由於股市籌碼渾沌系統資訊量龐大造成資訊迷霧,猶如參與籌碼戰決定勝負的戰爭迷霧,即時解讀成交量,而非事後,勢必利用量能工具克服資訊迷霧。
本書編排上,第一章
需要處理的是,股市普遍關於量能常識上的一些誤解,而必須去重新建立了解本書立論,所需要的基礎觀念,第二章是為了要如何去「看見」多空方,所需要的籌碼量能工具設計理論基礎。前兩章就是股市生態構成分子的量價進化論之導論。
第三章解釋因股價預期心理,所造成價格無法預測的不規則震盪,以籌碼微觀角度的多空理論基礎去建立規則。
第四章敘述量能工具細部設計上的源起,以及如何補足現存價格技術分析的死角。有了理論基礎後,第五章至第八章為實際行情實例,由極短線江波走勢拆解,漸漸擴大到短線至中線,再回到中期操作的極短線肉搏戰實例,完成整個見樹見林,以量能微觀到巨觀角度的價格走勢下之量價進化論,要以分秒、或日、或週、還是月的角度來操作,決定權操之在於你。適者生存,行情走勢就是建立在所有的市場構成分子,競爭生存下的結果。Ⅰ、量不是價的先行指標市場生態結構不斷的進化,走勢也會跟著進化,股市籌碼戰本質就是財富的生存競爭遊戲,看似雜亂無章的渾沌系統,卻也存在著不得已之必然。量價真的有關嗎?量先價行,是幾乎每一個擁有技術分析基礎的投資人,都知道卻無把握說清楚的原理。到底是如何的先行法?真的有辦法說出個所以然來嗎?在實務上的例外情形有多少?可靠性又有多少?既然是價格的先行指標,是否能使用量先價行原理而獲利?「量價關係」四個字念起來頗為順口,但確實的關係究竟是什麼?量能的討論,一直是個模糊地帶,明明例外情形已經多到使得現有的規則不能成為規則,斤斤計較起來卻又沒有滿意的答案,所以便很有默契的忽略不計,或當成只是個模糊的概念,認為並不妨礙建立基本觀念上的信仰。討論量價關係以及量能觀念,稀少到幾乎只剩下名稱而不見內容,但偏偏每天都會有人提及到量能,或是利用量能來做研判。只是現有的量能分析以及解讀,說是研判其實比較像是主觀感覺,說的深奧些——就是需要個人悟性,講白話就是,現有規則人人都知道不可靠,還是得依靠感覺去選邊解讀。實際上的情況就是選擇性去支持既定的多空看法,當作既定多空看法的 Bonus加分項,幾乎沒人會用量能來作為主要的決策依據。嚴格來說,量先價行——指的是新高量後有新高價,新低量後有新低價,模糊的概念是說——價漲時量增,價跌時量縮,這樣的現象表示市場比較「健康」,用健康概念來暗示行情看漲,並未明說代表看漲所以留下可圓說的空間。接觸市場時間足夠的投資人,大概不需要舉例說明例外的情況有多少,實際上,新高價不必然需要新高量的支持,而新高量後價不一定創新高,價漲量縮不代表行情會跌下來,價漲量增也不能保證走勢一定不會反轉。量能性質已經讓人摸不著頭緒,如果還再去質疑量先價行,這個已經被大家認定的普世性質,心理上恐怕會失去理解成交量性質的重要參考依據。可是單純一句市場永遠是對的,並不能帶過量先價行已經千瘡百孔的事實,就算當成這個規則真的成立好了,關於量能的說明還有:量小不成頭,頭部是伴隨著高量產生的,那問題來了,當成交量創新高時,是後有新高價該去買,還是擔心做頭該去賣?典型的一種對成交量的描述——需要多少成交量上攻來突破某壓力——這當然有它計算的方法,利用均量以及套牢區的成交量,能推估出大約的數字。但是在實務上,卻又常發生價漲量縮(稱為量價背離),或另人跌破眼鏡俗稱驚驚漲的無量上漲,在全市場都看懂量價背離的同時,卻繃緊神經的看回不回,然後忽然間好像理所當然的急回,接著又讓人不由得地恍然大悟,震盪出所有認為量價背離已表態的技術性風險控制浮額後,又再繼續上漲。由歷史 K線圖去研究,可以找出很多量價背離的結構,在一段時間後真的跌了下來,可以拿去給新手當成基本入門教材。只是同樣的,量先價行或價漲量增的結構也一樣是會跌下來,這種預先設定立場的邏輯陷阱,量價背離真的是導致下跌的因素嗎?量價背離小漲一段走勢之後,擴量又漲,又量價背離再漲一段,再擴量急漲,讓投資者跟也不是不跟也不是,這種情況對投資者一點也不陌生。本來就有漲有跌的股市中,成交量大可以說是籌碼快速換手,也可以說成是籌碼凌亂,成交量小意味著人氣不足,卻也能解讀成籌碼穩定,那麼到底是量大比較好,還是量小比較好?量能的重要性無庸置疑,可是量價之間的關係,又像是一場騙局,似有若無的隨看多看空者任意解讀,結果就是九成以上的技術分析著重在價格上,價格分析的發展百家齊鳴,而有關量能的指標,卻屈指可數。觀察一個成熟市場,量價背離的時間恐怕比量先價行的時間多,較高的成交量,大致發生在市場多空分歧的時候,可能會有人拿出台股長期線圖,說明例如指數在五千點時均量在一千億,而萬點時均量在二千億,很明顯的,萬點時的均量大於五千點時均量,量價背離的例外只是偶爾短暫的脫序現象。而堅持成交量代表市場資金,然後資金乃市場之活水,為股市之動能的說法顯然沒錯,而這也是量先價行容易讓人誤解的原因之一。成交金額不要只看到金額兩個字,就認為是代表資金,想像整個股市自己就是一個大主力,左手進右手出的每天進出一百萬股,一百萬股每天被動掛賣在高價,自己再主動以全部市價買回來,把價格拉高上去,交易成本忽略不計,然後你認為他手上的現金會多出來還是會減少?買進金額與賣出金額剛好相抵,他根本不需要投入多餘的資金,成交金額就會因價格升高而越來越高,這樣成交金額對於資金面究竟看出了什麼?而且注意成交股數都是一百萬股,幾乎是量價背離的情形喔。由資金面去理解股市成交量,並不能說是絕對錯誤,但是如同上述的假設,股市每天成交換手一百萬股,隨著股市指數越高,這一百萬股的換手成交金額就會越高,賣方的銀行存款就會越來越多,而這個金額剛好就是買方購買股票所需資金,整各貨幣體系沒有多沒有少,所以股市的價格水位和成交金額,本來就是近乎套套邏輯的正相關,很難去判斷孰因孰果。換個方式說,股市隨著自身的價值升高,本來就能創造自身所需的帳面資金去構成更高的成交金額,用長期線圖去解說這個恆等式,意義何在?對於推估未來價格又有多少幫助?由資金面去嘗試解說量價性質,不但繞了遠路還多少帶些詭辯,真要由資金面下手,不如去觀察外資的淨匯入以及廣義貨幣供給額,還直接些;前者為資金的意圖進入市場,後者為豐沛的資金構成低報酬率環境,使得股市的應有價值升高。也許你注意到了,大盤的成交量所使用的是成交金額,而個股的成交量是使用成交股數,股市打的是籌碼戰,關鍵當然是股票籌碼的動向,如果大盤也是使用成交股數,就算是長期線圖,量先價行恐怕也會失去唯一的立論依據,連日線圖都要等到收盤後才能確認量價,已是事後諸葛,更不用說,如果使用週線圖週成交量,等到發覺後, K線已成定局,哪來的量先價行?又如何有辦法使用量先價行?大盤應該使用成交金額,還是成交股數,也許見仁見智,短中期因為平均價格差異不大,所以無論是成交金額還是股數,其呈現的性質會是一致,而其性質不支持量先價行,然後用長期的成交金額趨勢,來支持量先價行,這除了用來交總體經濟學作業,或者專業機構拿來應付散戶用的研究報告外,實用的價值實在有限。豐沛資金追逐有限籌碼當然會造成股價上揚,但是不能從成交金額關係去預估,中間可能的環節及變動因素太多。若真的是總體經濟的高人想投資,也不是去看股市的每日成交量,應是去考量整體經濟環境,有沒有構成豐沛資金的條件。行進間的成交金額無法倒推回去假設資金的狀態及意圖,越來越高的成交金額表示交投熱絡,不是要去作出隱含假設而不自知,就是假設到成交金額等於資金,還想隱含暗示著是買方資金,為事後解盤的價格上漲量身訂做理由。價格上漲會因為價格表現受到注目而聚集人氣,交易可能因此相對熱絡促使成交量增加,所以到底是因為交易熱絡所以價格上漲,還是因為價格上漲所以交易熱絡,根本就像雞和蛋的關係無法釐清因果。量先價行背後是一種由量去造價的概念,它的邏輯是因為有量所以有價,這樣的單行道概念引領出了許多錯誤的結論,還有許多令人不解只能刻意忽略的量價現象。傳統對於量價關係的解釋,事後由 K線看圖說故事的簡單量價關係,實際上的使用意義,只能拿來解盤,不適用於實戰。
--在生態已高度進化成熟的股市中,投資人的專業程度普遍有合理的價格共識,可是合理不代表無風險,短中期合理並不代表未知的長期合理,成交量主要構成就是不想承受長期風險的短中期籌碼,所以就短中期卡位而言,沒人想賣的不合理低點,是身不由己的套牢多方,必須執行風險控制所殺出來的,沒人想買的不合理高點,是必須保護自己的套牢空方,以及競賽中落後的空手在策略上必須去回補出來的。短線的多空互相激戰拉扯中,當短多及短空某一方被迫不得已退場時,決定了一場又一場的短期勝負,然後籌碼重新排列繼續下一場,中多及中空對於價格波動忍受力高於短多及短空,所以短期戰敗的短多負責殺中多,戰敗的短空負責軋中空,然後繼續再分出較大結構的勝負。如此一回合接著一回合循環,小回合累積大回合,直到一方完全潰敗死心後反轉,成交量就是多空雙方交戰後的陣亡籌碼。每個人可接受的小損失,積沙成塔,是可以釀成大行情的,而實際上當然沒有大小回合短中期的明顯界線。大小回合之間也是互相的在影響,中多會殺短多,中空也會軋短空,會形容成交量是陣亡籌碼,原因是成交量其實是同時在消耗多空方拉扯時,該回合所能產生的力量,這也就是為何一段多空未分勝負的整理結構,成交量會漸縮的原因。拉扯中的多空雙方力量同時都在被消耗,力量先被傾斜或消耗完的一方,很容易在該回合中戰敗,陣亡籌碼暫時是等待勝負的籌碼,同時也是在累積成交量中多空的心理壓力,戰敗撤退時壓力爆發宣洩,將走勢帶往另外一個新的回合,回合之間的宣洩壓力也互相對抗或協助,走勢就在舊回合及新回合間移動。行情大致就是這樣,循著戰敗者撤退的軌跡行進,成交量的大小,就是戰況的激烈程度,量價路徑就是戰場戰鬥過後的痕跡,並且一路改變籌碼的成本結構,等待下一次的多空勝負碰撞,這些就是成交量中所含的資訊。那麼就不要再嘗試描述高檔量增量縮如何如何,低檔量增量縮又如何如何了。既然已經知道高檔低檔,還要管成交量做什麼?那種描述看也知道是事後解盤之用,去描述多頭以及空頭市場時的成交量變化也是同理,至於價漲量增以及量價背離不小心處理的話,也會落入類似的陷阱。成熟市場必須假定參與者都是高手,都是理性的投資人而採取理性的動作,不但想要賺錢卡位等別人抬轎,而且懂得保護自己。除開法人刻意想賺期指價差,不然沒有人自願買高賣低,多空方想保護自己的心理壓力才是行情最大的推手,就像是到達能量障礙後就會引爆的不穩定因子,一次次的到達價格臨界點,而引發大小不一的連鎖反應,然後繼續再重新裝填累積能量,等待下一次的臨界點來臨。現有的技術分析常識,反映了市場多空普遍認知應該要撤退的位置,可以用來預估,臨界點在哪、連鎖反應規模是裝填中、爆發中、或是已結束?所謂市場主力假如不想自己玩自己,也得要四兩撥千斤的操弄這些不穩定因子,來從中牟利。量價路徑最有效的用途,就是用來了解這件事,而不是用來搞量價背離或價漲量增幾則通則,去對抗人人都看的懂這幾則通則的股市,說難聽一點,大部分的技術分析通則,最大的用途是用來吸引你成為裝填能量的燃料。量不是價的因,不是因為量去造就了價,反而有時價引爆了量。各種股市關於技術分析的常識,使得多空對於籌碼的短期需求供給,不完全與價格高低有關,而是跟價格型態以及價格預期有關。一次又一次的多空能各自解讀的結構,催促著多空下定離手裝填能量,然後到達臨界點價格,引爆連鎖反應量,或者蠶食鯨吞地自己人打自己人。對於股市知識愈強的高手,這時都只能身不由己,高手們心裡明白,下定離手那一刻就已決定勝負。股市生存遊戲不能動搖的鐵律,就是風險控制,錯不是錯在必須無助的當一個被連鎖反應的棋子,而是錯在一開始的心理作戰。多方主動還是空方主動,不是決定行情方向的主因。前面提到過多空方的輪流主導發球,雖然沒有非常規律,但是多空各自都會有主動的時間。多方主動及空方主動的多空拉扯競賽中,不但是在裝填能量,也有點像是棋局,發球局被破就有可能失去先手,失去先手就被暴露在不利的位置,暴露在不利的位置就有可能力量被相對提前消耗,力量被消耗完畢就有可能被引發連鎖反應,連鎖反應一旦被引發就幾乎勝負已定。接著極短線勝負堆積出短線勝負、再堆積出短中線、中線、一部份也許中長線,來構成行情走勢。至於長線甚至超長線,那個就叫做趨勢或是國運,不屬於技術分析甚至基本分析領域,那是由超長線持有投資者投資區域經濟,點滴累積而成的趨勢,對這些投資者而言,我們目前的分析都屬於投機領域,而成交量主要也不是由這些籌碼持有者所構成的。投資人的財富生存競爭,淨效應就是籌碼的裝填、爆發、連鎖反應、宣洩、再裝填,這就是產生從極短線甚至到中線震盪的過程以及原因;一方面不斷的分出勝負,一方面多空雙方都在移動中尋求補給,同時也在消耗對方力量,並且也在移動中的角力,漸漸將對方不自覺暴露在不利的位置。成交量是已發生的事實,如果還有預測未來的價值,那就需要顛覆常識,最大的空頭反而是成交量中站在多方的買方,因為他們手上有籌碼可賣,最大的多頭是成交量中站在空方的賣方,因為他們手上有最大的潛在買力。以上所述,簡短的稱之為「理性投資人假說之爆爆樂連鎖反應原理」,我將其稱為「理性抱抱論」,於本書第六章將會進一步說明。
【我要申請試用帳號】
http://www‧ipci‧com‧tw/activity2‧asp?no=70
【我要購買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