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本書裡的資料,最早是出現在一九九六年春天,耶魯大學的威廉?克來?德方(William Clyde DeVane)系列演講中,本書的形式與內容,也因此獲得了決定。這一系列演講,是為了紀念一位卓馬越的耶魯教授而命名,此君也是本學院一九三九至一九六三年的院長。這些演講的對象,一向設定為耶魯的學生及一般大眾。基於此,演講內容除了要符合基本學院要求,而有相當學術性外,更須讓任何有興趣聆聽的人都能接受。
自我發表這些演講以來,已對內容作過許多修正。部分原因起於,將根據筆記所作的非正式口頭報告轉換成書本時,不可避免必須作一些修改。部分原因則是,本書自當初演講時所談到的書(當初演講時,每次口頭報告都有相關著作當成補充讀物)節錄段落--有些還相當長。有些時候,為了使文字更加精簡,我刪除了部分內容,另外一些時候,我會增添文字,以便內容更清晰。為了保留當初演講的格式,我讓註解減到了最少。註解的主要目的,在說明引用文字的出處,偶爾則是為了強調重要的補充資料。我無意為討論到的每一個人,列出著作目錄,也無意討論談過他們的每一部書。事實上,對於書中提到的近五十個人而言,中國只佔大多數人著作的一小部分而已--我自然是個例外。
在我受邀開始德方系列演講前,我在耶魯就已經帶領了一個小型的研討會。在這項進行了已經數年的研討會中,我和學生閱讀並討論了無數例子,嘗試了解長期以來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我要謝謝這些學生除了談到大量人物,並以大膽突破的方式討論他們。演講中好幾個資料都來自他們的建議,其中包括了三個原本不太可能列入的人--瑪麗?弗雷澤(Mary Fraser)、史坦貝克(Steinbeck)的「強尼?貝爾」、和尼克森。書中最後選定的四十八個人,是由我們讀過或討論過,大約三倍多的人物中,篩選出來的。許多遭到刪除的人,對於中國,都有著極佳或是極微妙的見解,若能將他們的看法收入隨後的演講及本書中,必可大幅擴大討論的格局。不過,這麼一來,他們卻可能將一個複雜的故事,壓縮成為圖書目錄,而這點,則是我絕對想避免的。
德方演講共進行了十二次,每次演講結束後,緊接著都有一小時相當生動,甚至令人興奮的發問及討論。這些討論會所激發的想法,有些被收進了本書裡。我在普林斯頓大學、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時,「曾就這些題目中的若干項予以探討」;聽眾的反應,同樣的,有些也被收進了本書。我要謝謝我在諾頓(Norton)出版社的編輯史帝芬?佛曼(Steven Forman),他雖然不斷的問一些單純到幾乎無法回答的問題,但我相信這些問題卻使書中許多地方更流暢,語意也更清晰。美琴,這位孜孜不倦的研究者,以著一貫的想像力及沉著,探討十八世紀英國人的品味,以及十九世紀末法國人的異國風味,在此,我要誠摯的獻上感謝。除了她之外,安平、亞爾(Yar)及馬度(Maddux),都使本書在完成的過程裡,充滿了歡笑,而非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