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唸書和將來
想成為心理學家!
聽說有越來越多年輕人想成為心理學家,甚至有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夢想職業
第一名」是心理學家。其實正確說來,我是精神科醫師而非心理學家,不過兩者
都是「處理人之心理的工作」,所以大致而言還算相似。有家雜誌社曾經採訪我
:「最近心理學這麼受歡迎,您有什麼看法?」
心理學很受歡迎 這當然是件好事,這代表有越來越多人認為「人的心理很重
要」。他們不僅會重視自己的感覺,也會關心別人的感受,所以整個社會將更懂
得為人著想。
不過除了高興之外,我還有點擔心。心理學這麼受歡迎,說不定是因為年輕人覺
得:「不學心理學的話,根本無從了解人心。」還有很多人可能是因為受到傷害
,想要尋求心靈慰藉,所以想學心理學。
仔細想想,以前大家即使不靠心理學,同樣能生活得快快樂樂。上學、工作、成
家,和家人、鄰居也能和樂相處,不須煩惱該怎麼樣才能成為大人,只要和身邊
的大人學習,自然而然就會變成大人。
然而,時代已經不同了。有些人在學校被同學欺負,變得討厭上學,甚至於整天
只想關在家裡成為「繭居族 」。很多人住在大樓裡,連隔壁鄰居是誰都不知道
。工作內容和生活方式早已和三十年前完全不同,所以光是按照爸媽的生活方式
也已經行不通了,必須靠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該怎麼過。
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必須思考的事情是以前的好幾倍,所以心理也變得更複雜
。以前總說「日本人的特性是即使彼此什麼都不說也能互相理解」,現在反倒是
「即使面對面說了話還是不懂對方在想什麼」。
假如年輕人想成為心理學家的理由,是因為不靠心理學根本無法了解別人的心,
那實在令人覺得悵然。其實在學習心理學之前,不妨先試著和許多人說說話,多
觀察各種事物,多閱讀各種書籍;這樣一來,應該就能了解別人的心。如果你已
經超越這個階段,覺得「光是這樣還不夠!我想更深入了解人的心理!」,或者
因為「想幫助有心理疾病的人」,所以想學習心理學和精神醫學,那我絕對舉雙
手贊成。
◆ 你對「人的心理」有興趣嗎?
◆ 物質和人的心,哪一個比較重要?
◆ 你喜歡傾聽別人說話嗎?
什麼是有意義的工作?
突然談這個話題,大家可能會有點驚訝:你們曾經見過葬儀社的人嗎?大部分的
人可能會說「沒見過」。不過,有些人應該會想:「在爺爺的喪禮上穿著西裝幫
忙處理事情的人,應該就是葬儀社的人吧。」
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終止的一天,大部分的情況都是以喪葬儀式作為結束,而葬儀
社的工作就是籌備喪禮、統籌當天的儀式進行。即使家屬想以隆重的喪禮送往生
者走完最後一程,也可能因為過度震驚或過度悲傷,導致心有餘而力不足。這時
候,葬儀社就會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平時大家總是避諱談到關於喪葬的話題,所
以多數人仍然不清楚葬儀社的工作內容。葬儀社的工作並不顯眼,但其實具有支
撐社會的重要功能。
前陣子,我恰好有機會和某家大型葬儀社的社長談話。那位社長親切和善,他告
訴我:「最近想到我們葬儀社工作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雖然工作難找也是原因之
一,不過實際上不只如此。有人即使拿到其他公司的聘書,也寧可放棄其他工作
機會,來葬儀社上班。」
「為什麼年輕人想到不顯眼的葬儀社工作?」社長聽了我的問題便開口說道:「
因為這是能幫助別人、受到感謝的工作。在現代社會,能直接聽到客人說聲『謝
謝,多虧有你們幫忙』的職業,恐怕已經不多了。」
社長說得沒錯。如果到一般公司或者公家機關上班,根本沒有機會透過工作直接
救助他人。我在大學教書,也不曾聽學生說過一聲:「老師,謝謝您的教導。」
在醫院的時候,偶爾會聽到病人道謝,可惜更常聽到的是病人抱怨病情沒有好轉
。仔細想想,真的沒有機會能聽到對方發自內心說句:「多虧有你幫忙!謝謝你
!」
相較而言,葬儀社的人幾乎每次都能聽到家屬充滿感激的道謝。在工作的時候,
也能感受到自己能為對方做點什麼。年輕人覺得到葬儀社能從事「有意義的工作
」,可說是完全正確。
現在的年輕人已經能夠不顧薪水和社會眼光,想要從事「有意義」的工作。要找
到真正有意義的工作很難,可是我希望大家能夠堅持這種態度,不斷努力。對你
來說,什麼才是「有意義的工作」?
◆ 你在選擇工作的時候最重視什麼?
◆ 薪水低但能做得開心的工作,和薪水高但是會做得很痛苦的工作,你會選哪一
種?
◆ 你身邊有大人從事「有意義」的工作嗎?
出聲朗讀
你知道最近日本流行「出聲」嗎?
書店有許多書都和「出聲」有關。帶動這一波風潮的是齋藤孝先生的著作《想出
聲朗讀的日語》(草思社),書中節錄了日本人熟知的故事或詩,除了介紹內容
之外,還鼓勵大家出聲朗讀。
齋藤孝先生是教育學的老師,以前他就不斷提倡「力貫丹田」,而「出聲朗讀」
就是應用之一。所以,不要含含糊糊小聲地唸,重點在於以紮實的聲音緩緩朗讀
。
在我們的生活中,「用眼睛看」的機會確實已經比「出聲」多。就以高中生、大
學生、年輕上班族最喜歡用的行動電話為例,雖然說那是行動「電話」,但他們
幾乎都把行動電話當成傳送簡訊的裝置。
我在大學的課堂上做過簡單的調查,一百人當中只有三人「比較常用通話功能而
非簡訊功能」,過半數的學生「幾乎只用簡訊功能」。簡訊是用手指按鍵輸入,
閱讀的時候是「用眼睛看」,可見年輕人使用行動電話的時候比較常用眼睛而非
聲音。
最近電視節目除了會播放聲音之外,還經常會顯示字幕(例如跑馬燈)。不僅「
○○縣○○市發生震度規模三級地震」之類的新聞快報會以跑馬燈顯示,就連綜
藝節目也會以誇張的字幕,強調特別來賓的發言。換句話說,越來越多人覺得與
其用耳朵聽,不如用眼睛看的效果來得強。
你覺得呢?在大家的生活中,「出聲」和「用眼睛看」的比例是多少?
心理學研究指出,「出聲」有助於記憶。尚未使用文字的古代人習慣口耳相傳,
就連寫成書會長達幾百頁的故事也不例外。你或許會想:「是不是因為以前的人
記憶力比較好?」當然不是。根據許多研究結果顯示,他們驚人的記憶力可能和
「出聲」有關。不斷出聲重複朗讀長篇故事,自然而然會使用容易記憶的語句,
所以能輕鬆的記住故事內容。
靜靜地看書也記不住的內容,只要出聲朗讀,就會變得容易記住。說不定再過一
陣子,會開始流行「想出聲朗讀的英文單字」或「想出聲朗讀的數學公式」。也
許將來還會出現「想出聲朗讀的漫畫」,你說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