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三十餘位日本知名山岳專家及登山家的專業,
以全世界的山林景況及作者的登山經歷為寫作背景,
內容探討登山科學、山的文化、山林生活、環保意識等,
有助於加深讀者對山岳的認識,並跳脫以往對山的刻板印象。
喜馬拉雅絕大部分的地區直到現在都還沒有電可以用,其觀光產業的開發根本跟不上已開發國家的步調。然而,還是有一小部分的地區,正以驚人的速度展開了觀光產業的開發。
位於埃佛勒斯峰南麓的薩迦瑪塔(埃佛勒斯峰)國家公園,在一九八○年代接受奧地利的援助,開始建設起小型的水力發電廠,卻在發生於一九八五年的一次冰河湖潰堤的意外中受到了破壞。然而在一九九○年代,以南奇鎮市集為首的幾個村落開始有電可以使用了。這個結果造成了海拔四千公尺以上的村落開始全面電器化,微波爐、咖啡機、電視、傳真機等家電用品開始被廣泛地使用在日常生活裡。直到現在,為了招攬外國觀光客,還標榜著在小木屋裡就可以收發電子郵件。原來根本不知道電器為何物的山岳居民們,在短短十年不到的時間裡,就已經進步到知道怎麼使用電子郵件了。
像這樣急遽的變化,有一部分的原因是來自於國外的「壓力」。外國人打著以援助為目的的旗號大行營利之實,將各式各樣的物資與資訊帶入這個世界。尼泊爾喜馬拉雅的山岳居民們幾乎是連考慮的時間都沒有,就被如雪片般飛來的嶄新物資及資訊所淹沒,不知不覺中急遽地改變了喜馬拉雅。今後的十年之內,尼泊爾喜馬拉雅的觀光一定會產生相當大的變化。
作者簡介:
編者簡介
梅棹忠夫(Tadao Umesao)
1920年出生於京都市。京都帝國大學理學博士,主修民族學、比較文明學。在大學一開始主修的是動物學,但由於一次內蒙古學術調查的契機,轉而改修民族學,致力於現場調查工作,足跡遍布阿富汗、東南亞、東非、歐洲等地。在1957年所發行的《文明的生態史觀》一書中,大力強調西歐的文明與日本的文明幾乎都是在同一條軌道上進化著,因而引起了廣大的迴響。還獲頒朝日獎,受封為文化功勞者,並受頒文化勳章。現為國立民族學博物館顧問(民族學、比較文明學)、京都大學榮譽教授、日本登山協會榮譽會員、京都大學學生登山協會(AACK)榮譽會員。
山本紀夫(Norio Yamamoto)
1943年出生於大阪。京都大學農業博士,主修民族學、民族植物學。就讀於京都大學的時候參加過探險社,熱愛登山。1968-1969年在京大探險社組了一支安地斯學術調查團,前往祕魯及玻利維亞進行作物的調查。1970年加入安地斯登山隊,在玻利維亞的科迪勒拉山系、里爾山脈及智利的阿塔卡瑪高原等地進行登山的活動。目前則是以安地斯、喜馬拉雅、西藏等山岳地帶為主,從事農耕文化的調查。此外,很喜歡在京都北山等地沿著溪流登山。現為國立民族學博物館教授、綜合研究所大學兼任教授,同時也是京都大學校友登山協會會員、日本登山協會會員。
譯者簡介:
賴惠鈴
國立中興大學企管系畢業,通過日文一級檢定。
譯有《中歐.德國》、《拼布Q&A密技1000》、《立體卡片DIY》、《初級人物畫》、《藥膳食補》、《洗車&打蠟完全BOOK》、《Love Link》。
現為專職譯者。
章節試閱
山的危機
對於絕大多數的日本人而言,山是一種只需遠觀而無需靠近的存在。頂多只是覺得山很美,倒也不會認為山有什麼重要的。尤有甚者,對於長年遠離山林,居住在都市地區的人們而言,山根本是一種與日常生活毫無關係的存在。但就算是久居於都市叢林裡的人,即使覺得山無關緊要,可是在缺水的時候,卻也不得不承認其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吧!不管是在東京還是大阪,水源都位於深山裡面,都市人也都必須仰仗著這些高山流水的庇護才得以存活下來。水田當然就更不例外了,全都因為有這些從山裡流出來的河水,農業生活才得以發展。此外,近幾年來有很多地方由於全球暖化的影響,山頂上的積雪減少,使得水田的耕作漸趨困難。所以只要像這樣稍微思考一下就會發現,山非但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且還是絕對不能或缺的一環。
這種現象不只發生在日本,放眼望去,全世界的山岳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而且一旦視野放大到整個世界的時候,更能發現山所扮演的角色有多麼重要。因為山岳地帶據說佔了全世界陸地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面積,而人類有十分之一的人口就居住在這片廣大的地方。換言之,地球上每十個人就有一個人以山為其人生的舞台。另一方面,住在山麓地帶的人口就更多了,如果再把發源自山林的水以及水力、取材自山林的木材以及礦物資源等等的重要性給一起考慮進去,不難發現幾乎地球上所有的人類都依賴著山林而生。
山林不只對人類很重要,對於其他的生物而言,也是相當重要的生存空間。在這個地球上,大概只剩下山岳地帶的大自然還沒有被遭受到人類的大舉入侵,山上分布著許多珍貴而稀有的動植物,展現著各種生物令人嘆為觀止的多樣性。雖然對於人類而言,還有很多座山是難以攀登的挑戰,但也正因為如此而提供了動植物一個免於受到人類侵擾的避難場所。
像這樣不管是對人類、還是對其他的生物都非常重要的山岳地帶,目前正面臨了空前的危機。原本山岳地帶就有很多地方是屬於比較脆弱的環境,而各式各樣的原因又促使這些環境更加地惡化。此外,山岳地帶有一些急遽傾斜陡峭的斜坡,最近也因為全球暖化的影響,導致冰河融解,從而引起山崩等現象,對下游地區造成非常嚴重的災情。諸如此類山岳地帶的環境惡化,不但會給當地居民帶來很大的影響,甚至還有可能迫使他們必須從山岳地帶遷移到比較低窪的平地。
然而人們直到最近,才逐漸開始正視山岳地帶所發出的警訊。而喚醒大家這份意識的,是以一九七五年刊登在科學雜誌Science裡的一篇由艾克郝姆(Erik P. Eckholm)所寫的論文「山岳環境的惡化」為導火線。艾克郝姆在該篇論文裡,以喜馬拉雅、安地斯、東非等世界各地的主要山岳地帶為例,敲響了環境已受到嚴重破壞的警鐘。
一九八○年代,一本關於世界各地的山岳地帶的研究發展的國際性學術期刊正式對外發行。一九八一年在尼泊爾的首都加德滿都設立了國際山區整合發展中心(ICIMOD),這是一個用來研究發生於山岳地帶的環境破壞以及發展出具體對應方針的國際組織。一九九二年在里約熱內盧所召開的聯合國環境和發展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通過了以二十一世紀地球環境的保全與再生為議題的「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其中的第十三章即是在闡述作好山岳環境水土保持的重要性。之後,二○○二年又被聯合國定為國際山岳年。
本書的目的與構成
最近幾年,國際間對山岳地帶的環境及其水土保持的問題愈來愈重視,也採取了各式各樣因應的措施。只不過,綜觀整體而言,對於山岳地帶所面臨的危機似乎還是不夠警覺。尤其在日本,這種趨勢更是明顯。這也許是因為愈來愈多的人口往遠離高山的大都市集中的緣故也說不定。然而,這並不是表示日本的高山就沒有問題了。舉例來說,當愈來愈多的人口往都市集中,山野村落裡人口銳減的問題也就愈來愈嚴重。此外,即使是普遍被認為人煙罕至的高山上,其環境惡化的速度也愈來愈快,所以才會有像是《傷痕累累的名山百岳》這種書籍的出版。
說了這麼多,那麼到底現在山裡面發生了什麼事情呢?的確,目前日本的登山熱潮似乎有捲土重來的跡象,愈來愈多的人開始爬山,但是,其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都是中老年人,對於很少有機會前去爬山的年輕人來說,山的世界還是很有可能就像另一個世界一樣深奧難懂。此外,形形色色的登山者之中,也有不少人是滿腦子只想著要踏上頂峰,對於登山途中所看到的動植物幾乎是漠不關心。所以其實很少人真正知道現在山裡面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除此之外,對於生活在喜馬拉雅、安地斯、甚至是非洲等地的山岳地帶裡的人們的社會與文化有所了解的人更是寥寥無幾。
這也是本書出版的理由之一。也就是要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切入,為大家介紹不那麼廣為人知的「山的世界」,希望能讓大家對山多一點關心、多一點了解。本書的第一章採用了〈人為什麼要登山呢?〉為標題,在此主要是以登山的世界為對象,為大家一一闡述登山與科學之間的關係、以及登山活動的變遷等主題。第二章〈山的環境〉則是從基本面來為大家說明山的地理特性、山是如何誕生的、山上可以看到的動植物、以及山如何成為水資源的一部分等等,主要是從自然科學的出發點來說明山的特徵。第三章〈山裡的生活與文化〉則是透過農耕、畜牧、觀光、宗教等等,主要是以人文科學的觀點來探討各山岳地帶所共通的生活與文化。最後,以〈山的危機與保護〉為主題的最後一章則是把焦點放在世界各地的山岳地帶現在所正在發生的各種問題上,邀請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來為大家解釋這些現狀。
從各個章節的內容編排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本書從登山開始,到自然環境、生活、文化、環境問題等等,網羅了所有與山有關的各種不同領域的知識。即使如此,山的世界博大精深,還是有很多的主題都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道盡的。以下將以各種文獻為基礎,再加上文獻裡沒有被闡述到的論點,針對「現在山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的問題為大家說明如下。
改頭換面的登山世界
如果以五十年為單位放大來看,山的世界裡改變最多的或許是登山的世界。事實上,二○○三年距離世界最高峰埃佛勒斯峰(珠穆朗瑪峰)被登頂的那一年,剛好又過了五十年。一九五三年英國隊的希拉里與登京格‧諾爾蓋在世界最高峰的山頂上印下了人類第一次的足跡。從此以後到一九六○年之間,除了希夏邦馬峰由於是屬於中國的領土,外國登山隊無法申請到登山的許可之外,所有八千公尺以上的巨峰都被登頂過了。其中包含日本隊於一九五六年成功地登上了馬那斯鹿雪峰,成為史上第一支登上馬那斯鹿雪峰的隊伍。
截至當時為止,挑戰這些八千公尺以上的巨峰都還是由官方所發起的活動,可以說是賭上整個國家的尊嚴來爬山。英國隊第一次登上埃佛勒斯峰的時候,還配合著舉行了伊莉莎白女皇的加冕儀式,正說明了這種現象。也因為如此,登山隊的規模都十分地浩大。費用也都非常地龐大,如果沒有強而有力的贊助商提供經濟上的支援,根本是不可能實現的任務。也因為規模之大而吸引了社會大眾的高度關切,具有很高的新聞價值,登山活動於是透過媒體等大規模的報導而廣為人知。
然而,現在別說是七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就連六千公尺級的高山裡面,一些比較具有攻頂價值的高山也都被人登頂過了。因此再也沒有可以當作第一次登頂目標的高山。以下是我個人的經驗,我去安地斯登山的時候是一九七○年的事情了,當時安地斯山系裡,舉凡六千公尺級的高山幾乎全都已經被人攻頂成功了。因此當時尚屬人煙未至,能夠激起我攀登欲望的山,只剩下五千公尺級的高山,爬上去之後也只能在山頂上撿撿稻穗,一點都不過癮。
基於上述的原因,現在幾乎已經看不到像過去那樣規模龐大的登山隊伍了,登山逐漸演變成一種非常私人的活動。愈來愈多小規模的登山隊不再接受贊助商的援助,而是聲稱只有幾個志同道合的夥伴,憑藉著自己的實力,享受登山的樂趣。
此外,參加所謂的健行活動,也就是不再需要什麼特別的登山技術及裝備,只是沿著山路行走散步的人口也急速地增加。再加上最近還有一種非常流行的方法,就是以個人的名義,付出大筆的金錢,就能加入商業團體所組織的登山隊,由他們協助登上高峰。登山界在這五十年左右的時間裡,就是像這樣徹頭徹尾地改頭換面了一番。
不喜歡爬山的年輕人
在登山的世界裡,還有另一個很大的變化。那就是近幾年來,山裡幾乎再也看不到年輕人的蹤跡,只剩下一堆中老年人的身影。這個現象是只有發生在日本?還是歐美各國也有這種問題呢?目前還不得而知。不過無論如何,根據文部省登山研究所的統計,日本國內的登山人口約有五百八十八萬人,其中的百分之七十都是四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登山者。
可到底為什麼年輕人都不喜歡爬山,反而是中老年人熱愛著登山的世界呢?關於中老年人熱愛登山的原因,稍後齋藤惇生、山本正嘉兩位先生的論文裡都有提到,在此不作贅述,以下僅就年輕人不喜歡爬山的原因,簡單地說明如下。
一言以蔽之,可能是登山活動對於時下的年輕人而言毫無吸引力吧!那麼,登山活動又是為什麼吸引不了年輕人呢?其原因之一,應該還是跟先前所提到的能夠以第一次登頂為目標的山已經再也找不到的這件事脫不了關係吧!前人已經登過的山,就算爬到山頂也沒什麼成就感與話題性可言,不僅缺乏新聞價值,也絲毫引不起社會的關注。此外,就算是被稱為「第三個極地」的喜馬拉雅山,也缺乏未知的要素,這或許正是其失去吸引力的主要因素吧!
另外,登山必須要背負沈重的行囊,歷盡千辛萬苦才能享受到登頂的樂趣,這種行為或許也是吸引不到年輕人的原因之一。再加上登山的時候常常幾天幾夜都沒辦法洗澡,同一件衣服得重複穿上個好幾天,這種生活或許也是吸引不到年輕人的主要原因吧!更何況,登山活動還常常伴隨著危險。綜合以上所言,登山具備了辛苦、骯髒、危險等三個非常糟糕的要素,於是成了時下年輕人最排斥的一種行為。
年輕人不喜歡爬山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現在的年輕人幾乎從小時候就住在城市裡,失去了與大自然親近的機會。事實上,莫說滿山遍野奔跑遊玩的小孩子幾乎已經完全絕種,就連在街上玩耍的小孩子也已經快要看不到了。絕大部分的小孩子都忙著補習,就算要玩通常也都是對著電視遊樂器打電動。經歷過這樣的孩提時代所長大的年輕人,不喜歡爬山或許也只能說是一種理所當然的結果。
山的危機
對於絕大多數的日本人而言,山是一種只需遠觀而無需靠近的存在。頂多只是覺得山很美,倒也不會認為山有什麼重要的。尤有甚者,對於長年遠離山林,居住在都市地區的人們而言,山根本是一種與日常生活毫無關係的存在。但就算是久居於都市叢林裡的人,即使覺得山無關緊要,可是在缺水的時候,卻也不得不承認其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吧!不管是在東京還是大阪,水源都位於深山裡面,都市人也都必須仰仗著這些高山流水的庇護才得以存活下來。水田當然就更不例外了,全都因為有這些從山裡流出來的河水,農業生活才得以發展。此外,近...
目錄
序 梅棹忠夫
序章 現在山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山本紀夫
第一章 人為什麼要登山呢?
第一節 對談:從山裡面學到的事情 梅棹忠夫/山本紀夫
第二節 登山與健康 山本正嘉
第三節 中老年人登山的現況與未來 齋藤惇生
第四節 專訪:科學家與登山家 田部井淳子
第五節 「人人皆為山的子民」 小野有五
──回顧國際山岳年
第六節 埃佛勒斯峰登頂以來五十年 江本嘉伸
──登山的文化史
第二章 山的環境
第一節 山的定義 小疇 尚
第二節 山的誕生 原山 智
第三節 地球的氣候取決於西藏的喜馬拉雅山 安成哲三
第四節 山也是一種水資源 中尾正義
第五節 山裡的森林世界 山田勇
第六節 高山植物的世界 大場秀章
──植物是如何適應高山這種極限環境的
第七節 冰河與昆蟲 幸島司郎
第八節 日本獼猴群聚於槍岳的原因 泉山茂之
第九節 日本高山的特色與美感 小泉武榮
第三章 山裡的生活與文化
第一節 人類定居於高地的理由 松林公藏
──存在於人類進化與文明中的醫學問題
第二節 介於搬運工人與當地導遊之間 鹿野勝彥
──登山之於夏爾巴人
第三節 衣索比亞高地的定期市集 重田真義
──咖啡葉與象腿蕉的以物易物
第四節 孕育出山岳文明的安地斯農業 山本紀夫
與其進退維谷的現狀
第五節 羊群穿越國境的山牧季移 白? 蕃
第六節 從畜牧的角度看山的文化 稻村哲也
──中央安地斯山脈與喜馬拉雅山的比較
第七節 山岳地帶的部落與過疏問題 藤田佳久
第八節 日本的靈山信仰與立山 米原 寬
第九節 白神
──狩獵團的山 工藤光治/牧田 肇
第四章 山的危機與保護
第一章 山岳觀光開發與全球暖化 渡邊悌二
──以瑞士的阿爾卑斯山與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山為例
第二章 喜馬拉雅山的環境變動 岩田修二
與層出不窮的自然災害
第三章 不丹的綠色保育政策 月原敏博
第四章 從谷底往上仰望雲南高山 阿部健一
第五章 安地斯自給自足的經濟及其變化 木村秀雄
第六章 從富士山改變整個日本 野口 健
附錄 與山有關的書籍導讀 藥師義美
跋 山本紀夫
序 梅棹忠夫
序章 現在山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山本紀夫
第一章 人為什麼要登山呢?
第一節 對談:從山裡面學到的事情 梅棹忠夫/山本紀夫
第二節 登山與健康 山本正嘉
第三節 中老年人登山的現況與未來 齋藤惇生
第四節 專訪:科學家與登山家 田部井淳子
第五節 「人人皆為山的子民」 小野有五
──回顧國際山岳年
第六節 埃佛勒斯峰登頂以來五十年 江本嘉伸
──登山的文化史
第二章 山的環境
第一節 山的定義 小疇 尚
第二節 山的誕生 原山 智
第三節 地球的氣候取決於西藏的喜馬拉雅山 安成哲三
第四節 山也是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