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孩子一輩子的老師,所以父母的教養方式深深的影響孩子的一生。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許多父母努力工作,為孩子籌措教育費用,以為將孩子送進才藝班、明星學校,就是盡職的父母。然而,又聽到「人生是看終點,而非起跑點」的呼籲時,多數的父母就不得不駐足認真思考,到底該如何做,才能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才能讓孩子真正獲得順利的人生。
天下雜誌教育特刊曾以「家庭教育?贏的起點」為專題,公布「家庭生活檢體大調查」,發現現代父母最須改變的是--「要多花時間和孩子相處」。大部分的家長,因為職場的作息難與學校的作息相配合,造成與孩子相處時間的貧乏,即使有短暫的相處時間,也常缺乏耐心與溝通技巧;只關心孩子的學業成績,卻常常忽略孩子的感受;很少關心孩子的喜好,更別提「問孩子想到哪裡玩」。「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從兒童的成長過程來看,孩子透過感官認識世界,以具體操作的經驗來建構抽象的概念,是最好的學習方法,所以家長與孩子最佳的互動方式,就是「帶孩子探訪大自然,邊玩邊學習」。
前市立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小學的紅瑛主任和瑞玉老師,向來重視親職教育,時常鼓勵家長要常撥出時間與孩子互動,特別是紅瑛主任長期以來奉獻於教師專業成長與愛心義工工作,今年九月甫獲教育部頒發的第二屆教育奉獻獎,實為「把愛奉獻給世界,所以我快樂」這一句話,做了最好的註解。自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以來,兩位老師在校外教學的課程設計與研究上,更是不遺餘力。此次為了協助家長增進親子互動,鼓勵家長帶領孩子探訪大自然,透過各種體驗活動,增廣見聞,開拓孩子視野,合力編寫了《親子旅遊學習地圖》一書,供各位家長參考。
今日有幸先拜讀其新書,發現兩位作者所挑選之景點,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與九年一貫課程的「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及「社會領域」相關的學習內容,誠屬不易;每一景點所附的「每點一物」與「親子學習加油站」,對使用者更能獲益良多。父母如果想利用週休二日的假期,帶孩子出遊,可以事前與孩子共同閱讀本書,挑選喜歡的景點,先瞭解景點的特色,再安排合適的時間親子同遊,以「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孩子親近大自然、探索大自然,進而培養愛護環境的生活態度,如此不但能拓展視野,更能強化孩子的學習能力,實乃一舉數得之事。筆者欣喜紅瑛主任和瑞玉老師耕耘有成,特為之序。
2007年8月
張德銳
能?紅瑛及瑞玉這兩位優秀的老師寫序,推薦她們的心血結晶—《親子旅遊學習地圖》,是我莫大的榮幸。她們都是很好的人,寫的自然是很好的書。她們人好在哪兒?書好在哪兒?
紅瑛任教小學三十六年、退休也有七年了。但她一直以「教育人」自居,教育的使命感始終很強烈,所以退休後反而事情更多、責任更重。今年她獲得教育部第二屆教育奉獻獎,在全國各級學校退休老師中,僅33位獲得。報?刊登的那一天,我們還因為有事見面、吃飯,談了好幾個小時,但她連一點得獎的訊息都沒有透漏。她就是這樣一位有真才實學,又十分謙卑的人。大家都想善用她的教育經驗及熱忱,而她也不負所託,又完成了一本更辛苦的作品。她不只要動腦想、動手寫,更要勞動全身,運用所有感官,踏遍台灣四十個具有教育意義,又好玩的景點,才能完成內容。她還親自紀錄及拍攝景點中所有美好的事物,與她一生最愛的小朋友分享,這本書寫來真是用心良苦啊!
瑞玉是我在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授研究所課程時的班長。她是位能動能靜的全才;靜的時候像飽讀經書的古典美女,動的時候又非常爽朗正義。瑞玉和紅瑛是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小學多年的好同事,這次志同道合,運用多年的教學專長,分工合作完成了,這本以旅遊結合國民中小學教材的好書。讓父母帶孩子出遊時,還可順便複習功課;其實父母也因此充實知識,並與子女一起學習。讀者,尤其是年輕的父母們,你們是多麼幸運啊!一般的旅遊書,都是以「成人的」觀點,看古蹟或賞美景,這些對兒童來說,沒有多大的意義。最後,父母也樂得偷懶,反正去大型遊樂場最輕鬆,只要讓孩子拼命玩,一整天累翻了,就值回票價了。結果,我們的孩子都愛玩卻不會玩,所以永遠覺得玩得不夠。
這是一本絕佳好書,讓我們一書在手,可玩出多種滋味。帶孩子出遊前,父母先看一遍,藉由紅瑛及瑞玉的用心及眼睛,帶你經歷景點一圈,讓自己跟著「神遊」(想像一番)。還可「先知先覺」的準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旅遊工具,絕不只是點心和飲料喔!然後,到了景點父母就可以很「老道」的樣子,擔任孩子的導覽員了。一邊教孩子如何玩賞,不浪費景點的所有特色與價值;也不浪費體力及時間。否則只是「到此一遊」、「外行看熱鬧」,其實白走一遭。
我們全家都喜歡旅遊,尤其是自助旅行。到國外旅遊時,我非常依賴旅遊手冊,沒有它,簡直如瞎子摸象。但因為沒有專?兒童及青少年設計的旅遊手冊,所以我表面上帶孩子見見世面,但其實還是「走馬觀花」,浪費了許多寶貴的金錢及時間。希望紅瑛及瑞玉再接再厲,不僅走遍國內各景點,將來還能遠征國外。我相信這本書很快就要出第二輯了,否則其他景點要抗議啊!
教育的自由工作者 王淑俐
200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