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上的統一原理
1
在哲學史上,基本的關懷是有關統一性的探討。依照黑格爾,整個哲學史不是別
的,而是統一性的限定的探討1。在我們所經驗到的世界中,事物是以各種現象呈
現著,自泰勒士以降,哲學家嘗試從現象中的各種形形色色的事物探討事物的最
終統一性。泰勒士以水解釋各種事物的最終統一性,畢達哥拉斯以數解釋世界的
究竟,赫拉克利圖斯則以火解釋這世界的多與變化的原因。無論哲學家是以水,
或者數,或者火解釋這世界的究竟,他們共同要探討的均是要從現象的多之中尋
找統一性。在這樣的探討中,哲學家要問的是「為什麼存在著多?」,以及「為
什麼和如何多是來自一?」。這樣的問題是形上學中的最基本問題,也是在對這
樣問題的探討上,奠定了整個西方哲學探討的方向。
在哲學家從現象中的多尋找統一的因素的探討,即是所謂的第一原理或最終的原
因的探討,亦即在尋找多之中的統一時,亦要說明多的最終原因。在尋找統一的
原理時,赫拉克利圖斯提出事物在不斷的變化之中,變化與多樣性是唯一的事實
,在這世界之中沒有什麼是不變,存在的最終是多。巴買尼德斯則提出這世界是
一、是不變、永恒和不毀滅的,沒有所謂的生成和毀滅。這一就是存有,只有存
有存在,非有不存在。存有是在所有變化之上的,在探討這世界的統一性時,要
探討的不是這個或那個事物,而是存有。所有的事物是一,是存有,存有是宇宙
。如此,存有的概念同時是物理學和形上學中的存有。雖然巴買尼德斯的存有概
念不在指我們經驗中的各種不同的事物,而是理智理解的對象,他的形上學正如
先蘇時期的哲學家仍然將形上的統一性的探討限定在物理的世界。換言之,在物
理的世界中尋找物理世界最終的統一原理。在這種探討中,形上學缺少了超越的
幅度。
在古代希臘哲學對統一的原理的探討上,柏拉圖的哲學則有著世紀性的革命,他
稱自己的哲學為第二度航程。柏拉圖在他的對話錄中首先提出要探討這世界的統
一原理,我們不能以物質的因素解釋這物質的世界。這物質世界的最終的統一原
理只能以非物質、可理解的因素來解釋。在這感覺的物質世界之外,還存在著一
可理解的世界。可理解世界中的觀念是真正的存有,觀念是感覺的物質世界中的
事物的原因。觀念就做為真實的存有是感覺事物的模型和統一的原理。感覺事物
正因著分享觀念方存在,感覺事物與觀念因而有著類比的關係。在柏拉圖的思想
中,觀念就是獨立、分開的真實的存有,存有的概念有著完全的本體的基礎。
對亞理斯多德,形上學是探討存有之為存有的科學。存有首要的意義是實體,最
終要指的是第一實體。形上學不僅探討存有,且要探討存有的原因以及存有之為
存有的原理。第一實體為所有的實體的原因。因果原理說明存有的原因以及存有
之間的類比關係。柏拉圖的分享原理說明存有的類比關係,亞理斯多德則以因果
原理說明存有的類比關係。如此我們看到自泰勒士以降,哲學家在探討形上的統
一原理這樣的問題時,有著不同的看法,但他們探討的模式為整個西方哲學奠定
了形上學探討的模式。柏拉圖則稱觀念是真正的存有,亞理斯多德說存有可以指
不同的事物,存有就成了形上學的首要對象。雖然對存有有著不同的看法,無論
如何在他們對存有的關懷上,海德格就稱古代希臘形上學為存有的形上學,這樣
的形上學就是中世紀的哲學家所共同承襲的偉大傳統,多瑪斯在存有的探討上,
基本上就是在這樣的傳統上的進一步發展。因而,我們在探討多瑪斯的形上學的
統一原理之前,我們首先要探討的就是柏拉圖與亞理斯多德兩位的形上學的統一
原理。期望藉著這樣的探討對多瑪斯的存有的概念的豐富性有所助益。
第一節 柏拉圖的分享理論與存有的類比
先蘇時期的哲學家致力於探討我們所經驗到的這個世界的統一原理,我們所經驗
到的世界是以多的方式呈現,在這以多的方式呈現的世界中有否統一的最終因素
就是哲學家所關懷的。從整個哲學史上,或更明確的說形上學史上,哲學家提出
各種不同的說法,他們共同的地方就在於他們深信在這經驗的世界的多之中必然
有著最終的統一原理。柏拉圖的對話錄中記錄下來的即人們對統一性的問題:「
為什麼存在著多?」以及「為什麼及如何多是來自一?」等這樣的問題所給予的
答覆。觀念就做為真實的存有,是所有同一種事物的原因;觀念是一,它統一起
感覺世界中的事物的多。各種事物因著分享觀念,與觀念有著類比的關係,各種
觀念與最終的善觀念亦有著類比的關係。故在柏拉圖回答一與多的問題時,他同
時說明了存有的類比。分享理論與觀念論就成了柏拉圖的對話錄中的兩個主要理
論。
然而在研究柏拉圖的思想時,我們還需要了解的,即觀念與感覺事物是一與多的
關係。但從觀念的多我們還要尋找統一起觀念的多的最終的統一原理。對話錄中
記載的即是有關觀念的一與事物的多之間的問題,而有關最終的統一原理;第一
原理卻並不在對話錄中。當代研究柏拉圖哲學的學者們,特別是杜賓根學派(th
e Tingen School)的學者相繼的指出,若要對柏拉圖的哲學有著完整的認識
,我們需要在對話錄之外,亦即未成文的經典(the unwritten doctrine)中去
理解有關他的第一原理的學說。對未成文經典的探討就要從柏拉圖的弟子的記載
中去了解。此外,對柏拉圖學說的認識,特別是雷勒(G. Reale)提出的,當從
柏拉圖的《費多》中指出的「第二度航程」來看柏拉圖的學說2。在我們探討柏拉
圖的形上學的統一原理時,我們即是從柏拉圖所揭示的「第二度航程」以及杜賓
根學派所強調的未成文的經典的傳統來探討柏拉圖的思想。
一、感覺事物的統一原理:觀念
依照柏拉圖,在哲學家尋找這世界的第一原理或最終的原因時,哲學家如同航海
者,靠著風向的吹拂,偏離了應有的航道,迷失在物質的世界中尋找第一原理或
最終的原因。相較於在他之前的哲學家是順著風自然的航行,他是用力以槳航行
。他的航行發現到非物質、可理解的世界,亦即發現到在可理解世界中的觀念。
這是他的第二度航程的第一階段的成就。在探討這世界的究竟;世界的最終原理
時,柏拉圖在他的《弟邁奧斯》中提出了一重要的問題:什麼是那始終存在的?
3在《費多》篇中,他要探討的即是去尋找存有的真正意義,實在的意義。那真實
存在的不是感覺世界中的,在感覺世界中的事物是變化的、虛幻的。反之,真正
的存有,當是非感覺的,是理智可以理解的。柏拉圖的第二度航程就在於他指出
存有的兩個階層的存在:一是在現象中可感覺的,另一是現象之上的、非感覺、
是理智可以認識的,故是純粹可理解的。
感官能夠經驗的是現象中的感覺世界,理智理解的則是非感覺的,是可理解的真
實的存有。那始終存在的,亦即可理解世界的存有4。可理解世界的存有是感覺世
界中的存有的真正原因。柏拉圖的第二度航程的新發現的重要性,就在他發現到
這可理解的世界。「它不能以任何其他方式,只能以理性的方式清楚的顯示它自
己。」5柏拉圖之前的物理學家或自然學家的探討所達到的僅在物理的世界,那在
我們的經驗中可有的,但未能達到在物理的世界之外的可理解世界。柏拉圖的第
二度航程要啟示的即在物理的世界之外那真實的、可理解的世界的發現6。這第二
度航程建構了西方形上學史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是在柏拉圖的第二度航程之後,
我們可以談物質與非物質,感覺與感覺之上,經驗與經驗之上,物理與物理之上
的區別7。
真實的存有存在於可理解的世界,不在感覺的世界。觀念是這真實的存有,它存
在於自身,它固有的本質不變化。觀念就做為在自身、為自身的存有,它不變化
而言,說明了觀念的客觀性和絕對性8。「很明顯的,那在自身的事物有著它們固
有不變的本質,非從它們與我們的關係,亦不因它們顯示給我們的情形被誤解,
它們是從與它們本身的本質,與它們自己的本性的符合來看的。」9觀念是那不變
化、始終存在的;感覺世界中的是那變化,不必然存在的。
在希臘文中idea和eidos兩字都來自動詞idein,它意謂著看見。在柏拉圖之前,
idea和eidos指的是一事物的可見的形式,或指外在和形象的形式。唯在柏拉圖的
思想中,當他提到idea和eidos時,他要指出的是內在的形式,或事物的種的本性
,或事物的本質。在柏拉圖之後,這兩字就成了形上學的固有名詞。柏拉圖思想
中的idea和eidos就都是從內在的形式、事物的可理解的本性、本質或形上的結構
來用。而這兩字的用法和ousia即實體一詞成了同義字10。故柏拉圖思想中的觀念
和當今我們的語言中用觀念一詞時,意義有著基本的不同。在我們的語言中,觀
念意謂著一概念(concept)、一思想,或一事物的理智反映,是心理或認知的結
果。為柏拉圖而言,在某種意義上,觀念意謂著相對於思想的某種事物,亦即我
們的思想在思想的某一事物,若缺少了它,我們不可能思想。簡言之,柏拉圖的
觀念不是一思想,而是一存有,且是某種絕對的存有;真實的存有11。這種存有
包含著本質,是柏拉圖的對話錄中要探討的對象,是自巴買尼德斯以來所探討的
對象。要能正確的理解柏拉圖的觀念,就必須從當代的語言賦予觀念所有的思想
主體的建構意義中出來12。雷勒對柏拉圖的觀念有著清楚的說明:「故觀念是本
體的本質,非邏輯的概念,而是存有的基礎或根本,是新的原理,所有事物的新
原理。」13從觀念為真實的存有的理論而言,柏拉圖強調觀念是在自身的存有,
非邏輯的概念,這樣的看法能以當代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所說的「
實在的最終意義」做為註腳14。
對柏拉圖,觀念是客觀的實在,我們的理智是藉著回憶,掌握到觀念,觀念非來
自理智。就某種意義言,是理智對先驗的發現。觀念是種客觀的先驗,理智是獨
立於經驗的掌握到觀念,觀念只能是理智的對象,無需經驗的媒介。這種有關觀
念的客觀、實在的價值和獨立的存在,正是柏拉圖的對話錄及哲學傳統上對觀念
的理解。「柏拉圖的觀念不是概念的假設,因柏拉圖還不知道抽象,還不知道普
遍概念做為普遍概念而言。」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