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一樣度度鳥,不一樣的談法
評《再見度度鳥》 文:劉克襄( 作家) 【2008/05/04 中國時報報開卷】
本書取名《再見度度鳥》,作者一開頭的前言又提到大衛.逵曼(David Quammen),一邊讀著,不免會時時想將這些自然科普的大家,做一個有趣的比較。
以前讀大衛.逵曼或本書裡常提到的,J.古爾德的文章,常有一種錯覺,彷彿被他們帶到一座太平洋的無人小島。坐在沙灘上,聽其熱情而忘我地談論著古生物時代裡,某一種奇特動物和近代動物的關聯和演化問題。同時興奮而驚奇地,發現了某一個意義深遠的連接。
本書作者的文章就親近了些。我好像和他一起躺在峇里島渡假,前方還是海洋,但後面可能是一群在喧嘩跳舞、唱歌的人。我們隨手拿起一串雞肉燒烤享受著,討論度度鳥的特殊習性。同時,從那兒開始談論,美食主義對地球暖化的影響。
這本書不像後來他和鈴木大衛合著的《樹:一棵花旗松的故事》,從一株小苗娓娓道來,進而不斷旁徵博引,發展出自然志史詩的壯闊論述。它是一些短文的結集。雛型為雜誌的專欄作品,有些文字限制,還必須考慮可讀和時效性。
在議題上,本書以日常瑣事做為切入的題材,加上活潑地妙喻和精闢的分析,吸引讀者的關切。一如作者在前言自云:「從自然史的角度,檢視當代的生活型態。」晚近一些流行的生活內涵和休閒型態,諸如慢活、養生、走路、棒球、寵物、外來種和複製人等,都是他積極面對思考的問題。
其風格大致亦有一模式,文章起頭,會習慣性地以一則北美讀者熟悉的故事為例,進而夾議夾敘述,許多豐富的知識被兜攏在一起。經過消化後,整理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內涵,讓你覺得自然科普跟你的生活,息息相關。
這兩個因素,讓本書增加了閱讀上的魅力,比先前二位自然科普大家,更貼切地親近讀者。相較於前二位聲名顯赫的前輩,在文本論述裡的抽絲剝繭功力上,他似乎更善於掌握疑問和好奇心,從某一被人忽略的角度,重新發現自然的奧妙,以及物種保育的深邃意義。在這一個嚴肅領域的寫作裡,他是比較普羅的。
不過,囿於專欄文章的形式,難免予人作文之感觸。為了文章的前後呼應,再精彩的論述,難免被迫斷頭去尾,或去蕪存菁。儘管結集成書時篇幅拉長了,我們還是讀到一種意猶未盡之悵然。抑或者,有些論述因濃縮,再擴大時,不可避免地艱深了。
但我們亦從作者的論述,更加驚奇歐美自然科普寫作論述的龐雜、深奧,以及讚歎其深沈檢驗現代生活的精準能力。或許,這是我在閱讀這些篇章時,最大的收穫吧。
媒體推薦:
從物種的消失看人類的未來--再見度度鳥
★深具震撼力、洞察力,以及改變讀者觀點的動人力量!
★以散文形式,反思人類發展與自然界的互動,超越一般科普書的傑作!
度度鳥(dodo),一種體型巨大、無法飛行的鳥類,原生於印度洋馬斯克林群島上。1598年,荷蘭艦隊麾下一艘船艦,在模里西斯島取水時,發現島上滿山遍野的度度鳥,是人類與這種奇特生物首度的接觸;1662年,一位遭遇船難的荷蘭船員發現(並殺了)幾隻度度鳥,從此以後,便再也沒有人見過度度鳥。短短的64年間,由於人類「文明」的介入,一種珍貴的物種在地球上滅絕。
1800至1850年間,有兩種哺乳類由於人為因素絕種;1851到1900年間,共有31種哺乳類絕種;1901至1944年間,又有40種哺乳類自世上消失;時至今日,平均每天有超過100種生物(動物、植物)絕跡--當地球上的物種以倍速消失,人類的未來將呈現如何的景象?
「科技可以解決一切」──是否真的如此?當科技精進發達,複製絕種生物已非夢想之時,我們又需面對一個更深入的問題:人類是否應該嘗試讓消失已久或瀕臨絕種的生物,重回人間,以彌補人類對自然界的犯行?
《再見度度鳥》作者偉恩˙葛拉帝,是位極負盛名、得獎無數的科普作家,他在本書中以十六篇散文,檢視演化和滅絕對生物的衝擊,並探索人類、科技和自然之間的關係,引導讀者從嶄新的觀點,省思人類的天性,以及人類在自然界的定位。就像「不願面對的事實」──全球暖化問題,人類習於忽略與自然界的共生互動;「文章就像珍珠一般,兩者皆源於一顆擾人的沙粒。」僅以本書獻給所有有識之士,以及期望打開眼界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