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美國】歐巴馬愛看什麼書?
10月29日,奧巴馬在接受CBS採訪時,談起了自己的閱讀喜好。當主持人問他「這輩子最喜歡哪本書」時,歐巴馬這麼回答:「塑造我人生、讓我最感動的書是《聖經》。不過此外,童妮‧莫里森的《所羅門之歌》(Song of Solomon)也許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它真是本很美、很美的書。今年競選期間,我有機會結識了童妮·‧里森,她和你嚮往的一樣文雅、聰慧,又有思想。你知道,與你嚮往的人見面總是很棒的。她實在是個絕佳的作家,絕佳的女人。」除了上述幾本,歐巴馬還表示了他對莎士比亞悲劇的喜愛,尤其提及《哈姆雷特》 和《李爾王》,稱其為「你可以一年讀一次,每年都讀,年年有新意,年年都有你不曾留意的東西,書裡有對人性兩難境遇的洞察,非常有力。」
比較搞笑的是,當時麥肯說自己最喜歡的書是海明威的《喪鐘為誰而鳴》(For Whom the Bell Tolls),現在看來,真的不是一個好兆頭。(2008.11.7/金羊網 )
│原文│
TV series "Presidential Questions," CBS News anchor Katie Couric
http://www.cbsnews.com/stories/2008/10/29/eveningnews/main4557194.shtml
Katie Couric: What is your favorite book of all time?
Barack Obama: Well, the bible is the book that shaped me and moved me the most. But, in addition to that, Toni Morrison's "Song of Solomon" might be one of my favorite books. It's just a beautiful, beautiful book. And I've gotten a chance to know Toni Morrison during the course of this campaign, and she's just as elegant and wise and thoughtful as you would want her to be. You know, it's always nice to meet somebody and they turn out to be just like you want them to be. She's just a spectacular writer and a spectacular woman.
媒體推薦:
媒體評論
「一部令人欣喜的作品……情節錯綜複雜,技巧靈活創新。」——《紐約客》「摩里森從容自在地出入她小說人物的生命和思想,悠哉游哉地享受各式各樣的環境和人物,心曠神怡地陶醉在那些人物和她自己的聲音。而她的聲音回應了他們的聲音,並使之細膩化。」——《紐約客》
「一部內容豐盛的小說……其藝術視界涵括了個人以及國族瑰麗的資產。」——《時代週刊》
「摩里森是個棒極了的說故事者……她的作品充實飽滿,激起生命中的歡愉。」——《新聞日報》
「一部美得令人讚嘆的小說……充滿不可忘懷的人物……他們依然常到我家,久久不去。我猜他們將永遠與我同在。」——安‧泰勒,《華盛頓郵報》
「艾理森的隱形人若躲在地下,摩里森的奶人則飛翔於天。」——約翰‧李奧納多,《紐約時報書評專刊》
「一部豐美、充實的小說……它有如愛情般地讓人精神亢奮,並感到刻骨銘心。」——《紐約時報書評專刊》
「這本作品將童妮‧摩里森置於當代美國作家中的最前排。她已寫出一本可持之永恆的小說。」——《華盛頓郵報》
「相當動人……是本令人愉悅的作品,充滿多樣抒情性及指涉性……是一部超卓、繁複的小說。」——《大西洋月刊》
「摩里森的功力令人目眩神移……她創造了一個奇妙地相互依持的黑人社群,然而該社群卻未與白人世界完全脫離……摩里森以其銳利如玻璃的耳朵傾聽黑人對話中的音樂性,並以之作為調色刀,刻劃出黑人生活的眾生相,並提供當代小說中最精彩的對話。」——《國家雜誌》
「一部了不起的小說,是我十年來擔任書評者所閱讀過最動人的作品。」——《誠實者》
「童妮‧摩里森在這本小說創造了一個神奇的世界……她對情感細節的理解無懈可擊。她是當今作家中最具感性及最富抒情的一位。」——《費城訊問報》
「一部生動、細緻的小說……作者所使用的普通語言非常豐富,而在運用文學傳統方面也十分精練,她的文字與聖經和福克納相互輝映……這本小說同時也是非常有趣。」——《赫德遜評論》
「童妮‧摩里森是個了不起的好作家。閱讀她作品的頭兩頁,你會感受到她文字的魔力以及文字背後的情緒張力……閱畢閤上書本,你會被作品中豐富的同情心所溫暖,同時也會被小說中在描述性挫折本質的那種感染力所震攝。」——《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