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無文印》的成書、內容與流傳
一、 成書
《無文印》是南宋禪僧無文道璨(1213-1271)的詩文集,是筆者所說的南宋「禪文集」的一種。 根據編輯者惟康的說法,它是咸淳九年(1273)道璨示寂兩年之後萃集遺稿二十卷刊定而成。惟康為了此書,還「請于常所往來之有氣力得位者助而刊之」,並請道璨里人李之極(生卒年不詳)作序。李之極與道璨「游最後而語最合」,故樂於為其書作序, 而惟康是道璨的嗣法門人,負責文集的編纂工作,兩人所說文集的刊行原委應是最可靠的。也由於惟康之記錄及李之極的序,道璨之卒年才有定說。
關於「禪文集」之出現,筆者已在他處說明,並指出北宋仁宗時期明教契嵩(1007-1072)的《鐔津集》二十二卷為其嚆矢。 《鐔津集》含各種儒釋相關之議論、解說、奏書、信劄、敘、記、塔銘、碑銘、詩讚、題序等,不一而足,有相當複雜之結構與豐富之內容。 繼《鐔津集》之後,還有徽宗朝覺範惠洪(1071-1128)所著的《石門文字禪》三十卷。 其書含古詩、律詩、絕句、偈、讚、名、詞賦、記、序、記語、題跋、疏、書劄、塔銘、行狀、傳記及祭文等,也有豐富的內容。這兩部「禪文集」自其出版之後,屢經刊刻,為後人所熟知。清修《四庫全書》館臣便說:「第以宋代釋子而論,則九僧以下,大抵有詩而無文,其集中兼有詩文者,惟契嵩與惠洪最著。契嵩《鐔津集》好力與儒者爭是非,其文博而辨。惠洪《石門文字禪》,多宣佛理,兼抒文談,其文輕而秀。」 這是對兩部北宋「禪文集」最簡要的介紹。南宋的「禪文集」數量遞增,計有橘洲寶曇(1129-1197)的《橘洲文集》十卷,敬叟居簡(1164-1246)的《北礀詩文集》十九卷, 物初大觀(1201-1268)的《物初賸語》二十五卷,及無文道璨的《無文印》二十卷,筆者已有專書說明,不再多贅。 另外徑山淮海元肇的《淮海外集》及《淮海挐音》若合而為一,也可稱為禪文集。蓋前者含表疏、簡牘、序記、題跋和祭文,後者為詩集,合而為一則成詩文集。
二、 內容
《無文印》既是禪文集,自然有各體詩文,其詩文按以下體裁排列於全書二十卷中:
第一至二卷:詩
第三卷:記
第四卷:行狀
第五卷:墓誌、塔銘
第六卷:銘
第七卷:道號序
第八卷:序
第九卷:序、字說
第十卷:題跋
第十一卷:四六
第十二至十三卷:祭文
第十四卷:雜著
第十五至二十卷:書劄
另附有語錄,含序、語錄、小佛事、讚、偈頌及題跋等。
《無文印》的詳細內容及重要性,本書各章的討論應可以充分證明,此處僅稍作簡單之介紹。在以上所提及之南北宋「禪文集」中,《無文印》之史料價值不在《鐔津集》及《石門文字禪》之下,而在南宋的其他「禪文集」中,其史料價值也是數一數二的。這是因為道璨是南宋理宗朝之後最有名的文學僧,其詩文不但享譽於叢林,而且見重於士林。
道璨出身儒門,幼受儒家經史之教,又遊於名理學家湯巾之門,故通達詩書義理,博學多聞,內學外典,書法藝術,皆如宿習。此外他因遊歷各禪剎,執掌書記,與地方各階層士人、官僚交遊,故見多識廣,筆下往往蘊藏豐富之文化訊息。解讀《無文印》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南宋理宗前後的江南叢林文化。這叢林文化是一個由蛻變中的禪宗文化所造成的,它或許已經存在,未必為新,但至道璨時則更加明顯。大致上,從橘洲寶曇、北礀居簡、物初大觀等禪僧以來,禪文化之蛻變呈現了以下幾個特徵:
1) 一人多師,門戶開放---譬如臨濟大慧系的法子法孫可拜在虎丘系弟子門下,彼此無明顯之競爭,而有相當親善之來往與合作。
2) 聲氣相應,互相提攜---譬如禪師雖屬不同師門,門風各異,然彼此之間,互通聲氣,彼此提攜,標榜獎勸,各佔要剎,據地串連,形成相當有凝聚力之叢林聯繫網絡。
3) 禪儒相容,釋儒交流---譬如禪師多有儒學背景,與儒學或理學家淵源甚深,關係密切。常能得其協助,增益影響。
4) 善用文字,寓禪於詩文---不少禪師,長於翰墨,文采斐然,於叢林掌書記職,嫻於制度掌故,不棄言說,不離文字,既能口授心傳,發為語錄,亦能作詩為文,頌偈說禪。
5) 技兼書畫,識能品鑑---不少禪師,或能書能畫,或不作書畫,而博見廣識,鑑賞力高,表現宋代文人書畫家之多重興趣與才華。
《無文印》裏的各體詩文,充分顯露道璨是促使這個禪文化持續蛻變及發展之禪僧中的殿軍,它所蘊藏的豐富史料對我們了解南宋的叢林文化,裨益至大。問題是道璨所交往的人物,包括文士與禪僧,多數身分不易辨認,而不知道璨所贈詩文或唱和的對象,就難以理解道璨的人間情懷及其對出世與入世的看法。李之極認為用「道以忘言為妙,以有言為贅」來看道璨的禪法,是似是而非之見,也就是筆者所說的「迷思」。故解讀《無文印》時,不免要從道璨內心的「無文」與「有文」間之矛盾與統合之心情去理解道璨及其禪僧生活的本質。李之極說道璨自「從竺乾氏遊,異時諸方叢席號大尊宿者一見輒器之,必以翰墨相位置。無文自是始不能無文矣。」 可見道璨的「無文」之說,時而被其友人視為「文飾修辭」(rhetoric),不是一成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