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日本史中惡人的系譜——關於其惡評與再評價的嘗試——
研究者指出,人們所說的「惡」或是「惡人」的字面意義,隨著時代不同而有著相異的解釋。例如,田端泰子氏<中世『惡』的觀念與<惡女>>(《<惡女>的文化誌》)京都橘大學女性歷史文化研究所叢書)中指出,古代律令制的時代,所謂的「惡人」,原本只限定使用指稱犯下殺害自己或是配偶的直系親屬罪行者,但是到了鐮倉時代,卻轉為稱呼強悍、勇猛的武士,或是武術優異的武士,此時,「惡」的意味已經擴展了。
在親鸞的弟子唯圓所著《歎異抄》當中的有名一節裡有述:「即便善人亦能往生淨土,更何況惡人呢?」,這裡的「惡人」指的是「懷著眾多煩惱的凡夫」,其意義與武士世界的惡人不同,可以觀察到惡人這一詞語被使用在更廣義的層面上。然而,由於《歎異抄》中所說的惡人是與「善人」、換言之就是「積德行善欲成佛的人」相對的詞語,所以不用說,其原本的意義與作為本書主題的「惡人」相異。
接著,整理歷史上被視為惡人之人物和其被視為「惡人」的理由後,可以分成好幾個類型。
第一種類型 抵抗政治權力,而成為「惡人」
在歷史上,無論如何都會將勝者描寫成正義的一方,所以敗者被視為的「惡人」的狀況很多。特別是因為抵抗政治權力,而遭到滅亡的人物,幾乎沒有例外,都被視為惡人。
例如,在蝦夷地抵抗征夷大將軍(土反)上田村麻呂到底,最後終於降伏的阿弓流為就是一很好的例子。身為蝦夷首長,與征東軍作戰的阿弓流為,自此以後,化身成為傳說中的人物,以惡路王之名為人所知。惡路王的「惡」字,應該是含有抵抗朝廷的惡人之意。
第二種類型 遭到政敵放逐,而成為「惡人」
因與政敵鬥爭失敗,後被政敵放逐,成為「惡人」的例子也不在少數。然而,這些例子中也有像管原道真般,遭到政敵陷害被迫左遷至太宰府,反而變成「天神樣」的例子,雖不能說遭到政敵放逐的人物全部變成「惡人」,但是,有相當多的人物被視為惡人。
本書選擇古代的長屋王,藤原藥子,戰國時代的豐臣秀次,及近世的田沼意次等人加以論述。
第三類型 改革失敗,而成為「惡人」
不管在什麼樣的時代,人們處在計畫進行某種改革的局面時,他們若是改革成功,就不構成問題,但是,若是失敗的話,便會遭到試圖守護既得利益者的一方稱為「惡人」。
南北朝內亂時代開始,作為後醍醐天皇一方的人馬而活躍在政治上的楠木正成,今日雖未被歸入惡人的範疇,但是在當時的史料中卻寫著「惡黨楠木兵衛尉」(<臨川寺文書>),並把他稱為「惡黨」。這是因為正成等人對臨川寺領地中的和泉國若松莊實行不當課稅,並延遲繳納年貢之故。因擾亂莊內的秩序,故而莊園領主這一方將他視為惡黨。
對於試圖改革卻失敗,因此成為「惡人」的例子,在本書中打算對引起承平之亂,換言之就是平將門之亂的平將門與引起慶安事件的由比正雪兩人進行詳細的討論。
第四類型 扮演對頭的角色,而成為「惡人」
實際上,歷史上也存在著本人並沒有如此惡劣,卻被視為「惡人」的人物。這是為了凸顯某些人物的優點,故而將其對頭視為惡人的例子。本書中所提到的□原景時,就帶給我如此之感,因人們對薄命英雄源義經的愛惜與同情,故而完全地將景時視為義經的敵人,導致他作為惡人而流傳於後世。
同樣地,我認為史家將吉良義央視為大石內藏助的對頭,故而才把他塑造成比實際以上還惡劣的惡人。本書試圖追究,擔任凸顯有名的歷史人物的惡人角色是如何地被創作成形的過程。
第五類型 因下剋上的「惡」,而成為「惡人」
這一類型和第三類型有若干重複的部份。這是破壞或是打算毀壞既成的權益、既存的秩序的人物,而被視為「惡人」的例子。特別是戰國時代的關鍵字之一,下剋上,這些下剋上的實踐者,今日全部都列入「惡人」之列。被稱為「戰國三梟雄」的北條早雲、齊藤道三、松永久秀等三人可以說就是典型的例子。本書還列舉了其他作為下剋上的實踐者,宇喜多直家、陶晴賢、明智光秀等人為例,加以論述。
實際上,進入江戶時代以後,下剋上是「惡」的想法才逐漸定型。在戰國時期,並不存在著權力篡奪者等同於惡人的思考方式。
將下剋上視為「惡」,肇因於儒家的武士道德在武士中一般化之故。在本書中,我試圖洗刷被人們稱為「戰國三梟雄」、完成下剋上之舉武將們的罪名,重新回復其歷史定位。
第六類型 為了御家 ,而成為惡人
歷史雜誌偶爾會製作「日本史中的十位惡女」等類似名稱的特集。在這十人當中,可以說一定會入榜的就是本書所列出的藤原藥子、北條政子、日野富子、築山殿、淀殿、唐人御吉等六人。她們被稱為「惡女」的理由,並非全然相同。
但是,這當中存在著好幾位,是因史家們為了御家的名譽,而被刻意塑造成「惡人」。特別是築山殿與淀殿兩人,都讓人有如此之感。
在隨後文章中我也會提到相關的詳細論述,總之,我認為這兩人應該都是屬於德川中心史觀之下的犧牲者。
我試著在此文中將「惡人」的類型分類為六種,當然也有無法完全符合這六種類型的人物。然而,不被形式制約的人物,也許更符合「惡人」的特質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