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這是國內第一本有關「神經傳播學」的書,也是我二十多年心血的作品。當它付梓時,我不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心中那份喜悅,實在不是筆墨所能形容。
我之對認知神經科學,及神經傳播學發生興趣,是在1981年的事。屈指算來,已有三十年的歷史了。
那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頒給三位神經科學家,他們是: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史派利(R.W.Sperry)、哈佛大學教授胡伯爾(D.H.Hubel)與維瑟爾(T.N.Wiese-l)。他們都對大腦的研究,有特殊的貢獻。他們發現,人類左右腦功能不同,各有專司;而神經細胞可以將由眼睛所接受的光線形式、明暗度及色彩,轉換成腦子所覺察的圖形;不僅此也,神經節細胞能將訊息,以光點形式,傳送到一個中途站──側膝核(側膝狀體),再以相同方式,傳遞到大腦視覺皮質區,引起視覺。
左右腦的功能如何不同法?而側膝核到底是什麼東西?竟然是神經傳導訊息的中途站?當時引起我很大的興趣。因為這跟傳播學有關係。於是我「上窮碧落下黃泉」,開始閱讀一些有關大腦研究的文獻。等到我看了兩位美國科學記者約翰.霍根(John Horgan)所著的「科學之終結」,柯圖拉克(R.Kotulak)所著的「腦力大躍進」兩書,及牛津大學教授格林菲爾德(S.A.Greenfield)所著的「大腦小宇宙」、哈佛大學教授S.W.Kuffler、J.G.Nicholls、A.R.Martin等合著的「神經生物學—從神經元到大腦」等書後,給我很大的啟示。而那時,我正參與「重修台灣省通志」──「大眾傳播事業篇」的編修工作。
現代神經科學的研究,於1950年代邁向嶄新的里程。1953年發現DNA的雙螺旋鏈結構,接下來又破譯基因密碼,解開基因訊息世代相傳之謎。分子生物學至此開始積極探索三個重要問題:其一是,生命是如何開始的?其二是,單一受精細胞如何發展成為多細胞有機體?其三是,中樞神經系統如何處理訊息。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恐怕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而有些著名的科學家則把重點放在「中樞神經系統如何處理訊息」上,以及如何解開「意識」的奧秘。
「意識」這東西,人類已經討論了二千多年,可以說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莫衷一是。1989年,英國牛津大學物理學家潘洛斯(Roger Penrose)出版新著「皇帝新腦」(The Emperor,s New Mind),提出了石破天驚的看法。這書在紐約時報高掛暢銷排行榜達數月之久。
現代物理學有兩大理論:一是量子力學,描述電磁力與核力;二是廣義相對論,可稱之為愛因斯坦的重力理論。愛因斯坦和無數後輩物理學家花了很大力氣,希望把兩大理論融合成為單一而天一無縫的「統一場論」,可惜徒勞無功,因而有「超弦(superstring)理論」的提出。潘洛斯推論,解開意識之謎的關鍵,就藏在兩大理論的間隙之中。他在書中大略描述統一場論的可能面貌,及其觸發人類思考的可能方式。他陳述外在量子滲過大腦的重力效果,卻講得晦澀不明,迂迴曲折,得不到物理學與神經科學上的證據支持。不過,萬一他對了,鐵定得諾貝爾獎。事實上,許多諾貝爾獎得主,已經匯集心力,致力於神經科學的研究,期能解開「意識」之謎。
1992年,我卸下台灣新生報社長職務後,有較多的時間,研讀自己喜歡的學問。一方面到靜宜大學講授大眾傳播學與行銷傳播學,一方面應《新聞鏡雜誌》的邀請,每週撰寫一篇「無所不談」專欄。主要內容當然與新聞、傳播有關。間或天南地北,海闊天空,真個「無所不談」。數年下來,累積文稿竟達二、三十萬字之多,也就是這本書的部分內容(又增訂了一部分)。可惜的是,隨著創辦人歐陽醇教授的逝世,「新聞鏡」不久也就停刊了,這是很可惜的。
一天下午,我散步走到北投捷運站的人行道上,思考如何充實傳播學的內涵。剎那間,腦中靈光一閃:傳播學與神經科學結合,豈不妙極?我常想,傳播學一向與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結合,吸取它們的精華,以為己用,搭建起理論架構。例如李普曼,拉斯威爾、派深思、拉查斯斐爾、魯溫、賀夫蘭、賽蒙等先驅學者,那一個不是在他們各自的學術領域裡,有了卓越的成就。而為了解答他們本行的一些問題,都曾在傳播的交叉路口逗留了一段時日,而發展出傳播理論的柱石。如今現代神經科學發展到這個程度,傳播理論正該吸納其精華,充實其內涵。因為神經科學研究的重點之一,正是「中樞神經系統如何處理訊息」的問題。
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擁有兩種資訊系統;就是神經資訊系統與荷爾蒙資訊系統。神經系統常被比作電話交換系統。大腦和脊髓有如交換中心,而神經纖維有如電話線,將訊息傳入或傳出;至於身體內外訊息,也會刺激神經細胞,分泌荷爾蒙(激素)。荷爾蒙滲入血液中,充當傳遞資訊的郵差,跟著血液循環送到全身各部位,引發反應。例如性荷爾蒙會促進性活動;正腎上腺素若分泌過高,容易暴怒,就是最明顯的例證。
總之,現代神經科學的發展,已給資訊傳播,帶來了極高的滋養成分。傳播理論與神經科學結合,必將使其研究登上喜馬拉雅山的高峰,這是不言而可喻的。 這書在付梓之前,我看到了劍橋大學天文物理學權威霍金教授,在2005年出版的「時間新簡史」一書,確認宇宙年齡為137億年;而宇宙不斷的「加速」膨脹擴大,可能即因「暗能量」存在的影響(見「科學之終結」一文),凡此均予納入;另外又趕了幾篇有關腦波與傳播效果的文章,以增特色。其所以如此,是因為許多科學家,包括宇宙學家、物理學家、生物學家、神經科學家,目前正雄心勃勃的追尋統攝萬有的理論,也就是「統一場論」;而人工智慧機器也有驚人的發展。或許有一天,人工智慧會把整個宇宙轉換成巨大的資訊處理網。網中乾坤大,所有物質、能量、在此轉換成「心靈」,也說不定。當然到目前為止,這只是一種夢想,不夠科學,但足以挑起一些有趣的問題。現在人類已能利用聲波及光波傳播訊息,科幻小說也能化為現實,誰又敢說宇宙資訊處理網不可能形成呢?
哲學家方東美教授說得好:「老鷲孤寄長空,但求載取斷雲,在遼闊的學海裡,留下幾點輕痕而已。」或許這書能有拋磚引玉的效果,我馨香以禱。
邱勝安 自序於久堂山莊 201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