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 林登讚(新北市文化局局長)、陳英偉(藝術家&國立勤益科技大學文化創意事業系教授)鄭乃銘(CANS藝術雜誌總編輯)聯名推薦!
★ 石隆盛(臺北藝術產經研究室執行長)、黃光男(臺灣藝術大學校長)廖修平(第29屆行政院文化獎章得主、台師大講座教授)專文推薦!
個人身為美術社會的一員,自早年負笈海外時,即對臺灣美術社會發展付出極大的關注,對其發展也一直參與其中,尤其九0年代返臺後,有更多的時間與機會面對美術社會的事物。一直以來,個人對推動臺灣藝術與國際接軌不遺餘力,從早年的國際版畫暨素描雙年展,至近年來的亞太國際版畫邀請展暨學術研討會、當代版畫的走向-2010國際版畫新風貌展、國際紙藝大展暨學術研討會等等,都是個人對臺灣藝文環境有感而發所做的努力,以期對臺灣的藝術發展能有更大的助益。
臺灣早年的美術社會整體氛圍,不似現在的自由、多元,這與當時社會,經濟、政治、、、等等有關,直到1980年代,因為政經情勢的驟變,開始發生重大的變化。宜修在九0年代期間於臺北福華沙龍服務,當時的福華沙龍即有不少國際藝術交流的展覽活動,或許是因為如此之經驗,書中對臺灣藝術國際化之議題亦有所著墨。由於置身畫廊業中,所以宜修對美術產業不僅十分了解,也體認到美術產業對美術社會發展的關連性與重要性,當時即時常為文介紹相關議題。
本書是宜修長久以來關心臺灣藝文環境發展所獲得之結果,綜觀全書,確實對其作了一全面性的探討與敘述。難得的是他從史觀的面向,對之作了通盤的梳理,尤其是美術社會與整體外在環境的互動與回應部分,是較少人觸及的。本書對想要了解臺灣當代美術社會發展者,是非常值得參考的一本專書,故樂為之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講座教授 廖修平
回想六○、七○年代的臺灣社會,尚為求溫飽傷神之際,實難想像現今美術社會發展的蓬勃多元。而追究其原因,最重要的關鍵應該是八0年代開始,臺灣社會經濟的突飛猛進,使得人民在物質生活豐富之餘,得以發展精神生活。我們從歷史上可以發現,每個藝術發展良好的時代或地域,都與經濟的發達息息相關。
臺灣關於美術相關的著述很多,但以美術社會發展為主要論述的著作則較少見,宜修君以另類的視野焦點,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以藝術經濟的發展與美術社會發展間之關係,來探討臺灣美術社會,實屬難能可貴。因為這整個過程,本人適服務於美術館/博物館領域之中,所以能夠深深體會其中的變化。而這臺灣美術社會的發展變遷過程,讀者可以從本書中獲得完全的了解。
本人於2002年時,擔任宜修君碩士論文的口試委員,該論文在探討九0年代的臺灣畫廊文化生態,當時對其論文中繪製的藝術產業發展關係圖印象深刻,由此可以得見其對藝術產業及整個畫廊文化生態之熟稔程度。由於宜修君的藝術產業經歷及長期對臺灣美術社會的關注,很高興他能延伸之前的學術研究課題,進一步從史觀的面向,論述臺灣當代美術社會發展,本書為論述臺灣當代美術社會發展之佳作,這是臺灣藝術社會所樂見者,故個人樂意為其作序推介,以饗讀者。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 黃光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