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輻射常識
地球上的生命和動力,可說來自太陽光,因為若無它,則光合作用和動植物、煤和石油、風力、水力等均無從產生;太陽光來自太陽內核子反應的能量所產生,因此,地球上的能源,直接或間接來自核能。正如著名環保健將拉福拉克(James Lovelock)在1988年書《蓋婭的時代》(The Ages of Gaia)所說:「我們的原核細胞祖先,是在某星體核子爆炸後丟出的行星上演化出來的。組成地球與人類的元素,來自該星體。」演化中的地球一直釋放輻射,地表岩石等多種物質在我們周遭放出天然的輻射。
毒物學名言「萬物是否為毒,關鍵在劑量」。我們可與一些輻射劑量和平共存,因為我們具有「自我修復」的能力,例如,人體細胞內的抗癌蛋白質「p53」(又稱「基因體守護者」),具有抑制細胞生長與維持遺傳物質完整性的功能,醫院放射治療癌症的原理與此相關。因此,我們須知環境自有輻射,人身也放出輻射;若一聽到「輻射」,就以為大禍臨頭,則只是自找傷害(積憂成疾…)。
1. 輻射是什麼?
輻射指能量以波或次原子粒子移動方式傳送,從輻射源向各方向放射。一般可依其能量的高低及游離物質的能力,區分為游離輻射(例如,X光,其能量足以將電子打離原子軌道)或非游離輻射(例如,紅光,其能量不足以將電子打離原子軌道)。
從放射性物質放出的射線,稱為放射線,其分類為高能量的帶電粒子(阿伐射線、貝他射線、重離子射線)、高能量的電磁波(X射線、加馬射線)、不帶電的粒子(中子)等。放射性的蛻變率(或輻射強度)會隨時間而遞減。輻射強度每減少一半所需要的時間稱為半衰期。各放射性物質核種的半衰期都是固定的,而且都不相同,有如人的指紋一般,例如,國內發現的輻射鋼筋內所含放射性鈷(鈷-60)的半衰期為5.26年。
阿伐射線穿透能力非常弱,因此幾乎可以不用任何屏蔽。貝他射線則可用輕質量物質阻擋。加馬射線與X射線均強,需鉛等重物質屏蔽。中子的屏蔽遠比加馬射線與 X射線的屏蔽複雜,但一般環境極少有中子。與輻射源保持距離時,空氣即可吸收掉部份的輻射,尤其是帶電的粒子輻射。例如,阿伐粒子在空氣中僅能行進數公分的距離,而貝他粒子也只有數十公分而已。阿伐射線與貝他射線的穿透力很差,即使直接與人的表皮接觸,也很難穿透表皮組織,遑論傷害深層器官。但如釋出阿伐射線或貝他射線的物質,進入體內,則釋出的能量會被組織器吸收,造成體內的劑量比貝他射線與加馬射線大。
1.1. 輻射的單位
輻射的單位分為放射性活度單位和輻射劑量單位兩大類。
(1)活度:放射性核種於每單位時間內產生自發性蛻變的次數,稱為活度,單位為「貝克」(Bq)。1貝克=每秒發生1次蛻變。另外一個常用的單位為「居里」。1居里(Ci)=3.7x1010貝克。
(2)吸收劑量:每單位質量的物質(公斤)平均吸收的輻射能量(焦耳),單位是「戈雷」(Gy)。1戈雷=每公斤1焦耳。每小時平均所接受的吸收劑量稱為吸收劑量率,單位為每小時的戈雷數。
(3)等價劑量:不同種類的輻射照射人體的組織或器官,雖使人體組織有相同的吸收劑量,但卻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現象。為此,針對不同種類的輻射訂出「輻射加權因數」,代表不同輻射對人體組織造成不同程度的生物傷害。等價劑量表示輻射對組織器官傷害,單位是「西弗」(Sv)。等價劑量(西弗)= 吸收劑量(戈雷)乘以輻射加權因數。千分之一西弗為毫西弗(mSv)。單位時間內平均所接受的等價劑量稱為等價劑量率,例如,每年的毫西弗數(mSv/y)。
(4)有效等價劑量:人體各組織器官對輻射的敏感度不同,雖各受相同的等價劑量,但健康損失(罹癌…)的風險卻不同。訂「組織加權因數」代表各組織器官受輻射之傷的機率。把各組織器官的等價劑量,組織加權因數相乘再加總,即成有效等價劑量,代表全身的輻射劑量,用來評估輻射可能造成我們健康效應的風險,單位也是西弗。例如台灣地區的民眾,平均每年接受天然背景輻射劑量約2毫西弗,與全世界的平均值(2.4毫西弗)差不多。
2. 天然與人為的輻射
天然輻射包括來自太空的宇宙射線,和生活環境(土壤、岩石、建材…)的天然放射性物質及其子核種等體外輻射,加上人體和食物造成的體內輻射。
地球誕生於45億年前(生命的誕生晚10億年)。地球生成時存在的短半衰期放射性物質,如今均已消失,只剩長半衰期的(鉀-40、鈾-238、鈾 -235、釷-232)與穩定的核種。因土壤及岩石中含這些長半衰期的放射性元素,臺灣的千枚岩、頁岩、板岩等為輻射劑量較高的岩類。另外,由於諸如煤礦的開採與利用過程中,會將這些天然放射性物質帶到地面上。還有,燃煤產生的大量煤灰,以及水泥與混凝土等建材,均含輻射。
宇宙射線是來自外太空的帶電高能次原子粒子,大部份是質子,然後是阿伐粒子、重元素、加馬射線、超高能微中子。宇宙射線在地球上產生了一些放射性同位素,例如,碳-14。人類環境中的背景輻射,部份來自宇宙射線,例如,澳洲人每年受到2.3毫西弗的劑量,其中0.3毫西弗來自宇宙射線。
宇宙射線的強度隨海拔高度變化,每升高2000公尺,宇宙射線的強度約增加一倍。另外,因為地磁會影響各種帶電粒子運動方向,高緯度地區的宇宙射線也較低緯度地區強。台灣地區海平面宇宙射線劑量約每年0.27毫西弗、阿里山高1,500公尺劑量0.54毫西弗、玉山3,000公尺高則為0.81毫西弗。搭乘飛機亦會增加宇宙射線所造成的劑量,一般搭機民眾,因時間短而宇宙射線劑量少,無須擔心。美國聯邦飛行管理局建議:飛機機員5年的平均有效劑量為每年 20毫西弗,單一年不超過50毫西弗。
經由呼吸、飲水、攝食等,人體內最主要的放射性核種為鉀-40,其他的有氡-222、鐳-226、釙-210、鉛-210等核種。鉀-40特別容易累積在生物肌肉和體液系統內。一個體重70公斤的人身上含有約130公克的鉀元素,其中放射性鉀-40則重0.0157公克,因此人體的鉀-40活度估算約為 4,000貝克。
此外,香煙與動物內臟中亦含有天然放射性核種釙-210(半衰期為138.4天),釙-210會經由土壤吸收累積於煙草中,或經由動物食用牧草而累積於動物內臟中。若每天抽1.5包香煙,吸入的年有效劑量約10毫西弗。
放射性物質進入體內的途徑包括:(1)飲食:如手或食物飲料中有放射性物質。(2)呼吸:如果空氣中有放射性氣體、塵粒蒸汽。(3)傷口:經由外傷傷口進入人體。(4)皮膚:一些放射性物質(氚、碘等),可經由毛孔入侵人體。
在天然輻射劑量方面,台灣為2.0毫西弗,其中體外為0.8毫西弗,體內量為1.2毫西弗。全世界的平均值為2.4毫西弗,高曝露地區(海拔較高的位置)大約是平均值的5倍。
人為因素產生的輻射,例如醫療診斷、使用含放射性之民生用品、核爆落塵、核能發電等屬之,其中以醫療診斷為人造輻射的主要來源(佔15 %),核能發電每年所造成的輻射劑量比例不及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