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禪宗哲學的經論依據
禪宗是佛教的教外別傳。所謂教外,即文字教典之外;所謂別傳,即特別的傳授。教外別傳是指禪法妙旨不設文字語言,也就是不載於佛教經典、不通過教家宣說,而另外藉由直指人心、心心相印的特殊方式和獨立系統傳承。禪宗標榜「不立文字」,然亦「不離文字」,所以,歷來禪師大多藉文字之方便,示言外之別傳。禪師有語錄,禪宗有燈錄,即是明證。查閱禪宗諸多禪師的開示語錄,便可發現禪宗諸師所引用的經論,其實就是禪宗哲學的經論依據。現在分別說明於下:
第一節 有關經典方面
(一)、《楞伽經》四卷,[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
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楞伽經》既講人無我、法無我,又說八識、三性;且統合了如來藏與阿賴耶識。此經闡述「三界唯心」的學說,弘揚萬法唯心的思想,認為一切諸法都是「自心所見」。每卷卷首皆冠以「一切佛語心品」(諸佛說法,無非為了究明第一義心,故曰「一切佛語心」),宣說宇宙萬物皆由「心」顯,主張一切事物只不過是「如來藏心」的映現。本經宣說:「如來藏心」,自性清淨,為客塵所覆,是真妄、染淨的統一體。菩提達摩「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達摩大師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真性」即是如來藏心,可見《楞伽經》的「如來藏心」思想對達摩禪具有啟發意義。在南北朝時期此經尚未普及,到了唐代,隨著禪宗的發展,《楞伽經》也備受重視。從初祖達摩到五祖弘忍,《楞伽經》一直是禪宗的理論和修行依據,所以,禪宗亦稱楞伽宗。神秀是弘忍的弟子,以他為首的北宗,仍依《楞伽經》行持。神秀自稱是楞伽宗一派,在他及門人的弘傳下,楞伽宗成了當時禪門正宗。從《楞伽師資記》、《楞伽人法志》的記述,便可看出當年此經作為禪宗傳承依據的風氣。此經將禪分為愚夫所行禪、觀察義禪、攀緣如禪、如來禪四種,經中所說「宗通」、「說通」、「離念」等早已成為禪宗理論所依。《楞伽經》一再提到「悉檀離言說」、「離名相事相妄想」、「離言語妄想」、「離文字相妄想」,就是禪宗「不立文字」的重要根據。。本經為達摩付囑慧可或以心印心的經書,形成一代楞伽師與在禪宗發展史頗具影響的「楞伽禪」,是一部對禪宗有著重大影響的佛經。因而,此經是研究禪宗不可或缺的文獻。
(二)、《維摩詰所說經》三卷,[後秦]鳩摩羅什譯
略稱《維摩詰經》。此經的主旨在宣揚大乘佛學的般若學說,強調「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無分別」的思惟,以及對萬事萬物都一視同仁的思想。特別提倡「入不二法門」,「不二」也稱為「無二」,意指沒有分別,沒有對立;是一切事理平等如一,沒有差別對立的意思。以「無二」或「不二」的方法去觀察一切事物,就稱為「不二法門」。一般而言,「不二法門」即不用言語文字傳示,直接以心印受的法門。其實,所謂「不二法門」就是泯除事物的差別性,例如:有與無、動與靜、自與他、垢與淨、生死與涅槃、世間與出世間,從思想上捨離「分別想」,沒有差異對待。「不二法門」充分體現了「無分別」思想。《維摩詰經》即以「不二」為門,強調「不二法門」,宣揚世間出世間不二、煩惱與菩提不二、生死涅槃不二、眾生與諸佛不二。此經把「無法用語言形容」作為「不二法門」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說心性本體是無法用語言、概念來表述的。此經認為只有「文殊無言,淨名杜口」才能遙契「釋迦拈花,迦葉微笑」的心傳,從而成為禪宗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的經典根據。「不二法門」的思想促也使了禪宗哲學「不二」觀點的形成,正如禪師所說:「動靜不二,真妄不二,維摩明一切法皆入不二法門」(《古尊宿語錄》卷三十三)。黃檗希運說:「不二法門即你本心也」(同上,卷三)。可見此經的智慧對南宗禪風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中國禪宗六祖慧能特別重視此經,曾經多次引用,因此,後世禪門宗徒將其列入禪修必讀的經典。
(三)、《圓覺經》一卷,[唐]佛陀多羅譯
全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圓覺」即眾生的圓妙覺性,或常住不壞的金剛性體、一塵不染的清淨法身。實為如來藏、真如、佛性的別稱。《圓覺經》是一部非常能夠彰顯覺性「妙有」思想特色的佛經。此經宣說「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普賢章》),直顯眾生本來是佛的圓教旨趣。「十方眾生,圓覺清淨」,「本來成佛」,只因有「恩愛貪欲」和「妄念」,所以才在六道中生死輪迴;如能捨離一切情欲、破除所有迷妄,便可獲得開悟。《圓覺經》顯示的修行方便,處處與禪法相合。經中所說:「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普賢章》)、「無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眾生」(《清淨慧章》)、「修多羅教如標月指,……了知所標,畢竟非月」(同上)等,均與禪門修心密切相關。另外,此經《威德自在章》、《辨音章》詳細論述了「奢摩他」(意譯止寂、寂靜,義為使所觀察的對象住心於內,不分散注意力)、「三摩缽提」(意譯等至,較奢摩他的包攝層面更廣,泛指心到達平等安靜的境界)、「禪那」(意譯靜慮、思惟修,是指通過鍛煉而達到的寂靜且又意識清明澄澈的心境),以及二十五種清淨定輪的修行方法。《普覺章》闡明了遠離作病、任病、止病、滅病四種禪病(坐禪中所生與禪定有關的疾病)。這些教旨都適用於禪法的修習,因而此經頗受禪宗門徒所喜愛,流傳亦廣。
(四)、《大般涅槃經》四十卷,[北涼]曇無讖譯
或稱《大本涅槃經》、《大涅槃經》,簡稱《涅槃經》。另由南朝宋慧嚴、慧觀與謝靈運等以曇無讖譯本為主,對照東晉法顯譯本,增加品數,潤文改卷而成《南本涅槃經》。此經主要闡述佛身常住不滅,涅槃常樂我淨等大乘佛教義理,其核心思想是「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闡提人亦能成佛」,這也是此經在佛性論上最明顯的特色。「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的思想被禪宗大力弘揚,禪宗自創立肇始,就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進而提出「一切眾生皆可成佛」的主張。六祖慧能說:「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壇經‧行由品》)、「自性平等,眾生是佛」、「一念平直,即眾生成佛」(《壇經‧付囑品》),明顯繼承了《大般涅槃經》的佛性思想,並且有所發揮。
(五)、《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後秦]鳩摩羅什譯
簡稱《金剛經》。此經以實相之理為體,以無住為宗,以斷疑為用,以大乘為教相。並且宣講宇宙萬物空幻不實,「實相者則是非相」,認為應「離一切諸相」而「無所住」,對現實世界不應妄加執著。《金剛經》從「對內破執」與「對外掃相」兩個角度來宣說「空」義,前者表現於「應無所住生其心」這一命題;後者體現於「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一偈語。弘忍「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以袈裟遮圍(慧能)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六祖壇經‧行由品》)。禪宗重視《金剛經》始自五祖弘忍,弘忍傳法慧能,即改傳《金剛經》。慧能也說:「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六祖壇經‧般若品》)。以慧能為代表的禪宗南宗,奉《金剛經》為宗。《六祖壇經》所表現的主要思想是「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它所採取的無相戒,乃源自《金剛經》「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思想。《金剛經》多次宣說:「應生無所住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強調心不應執著任何事相,不被任何事物束縛。慧能的禪法以定慧為本,就是從《金剛經》「無所住而生其心」悟出定慧等學的微旨,「無所住」是指「定」,「生其心是」指「慧」;「無所住而生其心」即是「定慧等學」。由於慧能因聞《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得以開悟,並據以建立其「無住為本」說,使禪宗在中國佛教界獨樹一幟,可見《金剛經》直接影響了禪宗思想的形成,特別為慧能以後的禪宗所重。
(六)、《妙法蓮華經》七卷,[後秦]鳩摩羅什譯
簡稱《法華經》。此經宣說三乘方便、一乘真實以及一切眾生皆能成佛的義理,旨在弘揚「會三歸一」(佛陀最初以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法來教化眾生,到最後則引導他們成就佛果,把三乘會歸於一佛乘)的思想,強調人人心中皆有「佛之知見」,一切眾生凡與佛法結緣者皆可成佛。《法華經》的「諸法實相」則是中國佛學「妙有」思想的重要源頭與理論根據。六祖慧能認為「此經原來以因緣出世為宗」、「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壇經‧機緣品》),唯有頓悟如來自性,才是究竟解脫。《法華經》中,「一大事」、「夜珠」等,被禪宗用來指稱人人自身本具的佛性。禪師指出「此一大事,乃是先佛之根本,群生之性命,亘古亘今,未嘗改移,在聖在凡,曾無增損」(《續古尊宿語要》卷四《雲蓋本》)。諸佛與眾生同樣具有此「一大事」,而禪僧的參訪行腳同樣是為了究明此「一大事」(《五燈會元》卷八《知默》)。禪宗指出參禪悟道就是要發現人人身中本有的「衣珠」(佛性),此即所謂「世界一花,祖宗六葉,大開寶藏,明示衣珠」(《全唐文》卷三二七《六祖能禪師碑銘》)。《法華經,方便品》載:「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意思是說縱然置身紅塵鬧市,也要體證永恒寂滅的形上心體。這對禪宗內證悟道的境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例如,禪師開悟後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春至百花開,黃鶯啼柳上」(《五燈會元》卷六《亡名古宿》)。這是以啼鳴和飛舞的形式反襯出「寂滅相」,正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一樣,在柳舞鶯啼、蟬噪鳥鳴中,襯托出寂然不動的自性本體,這可謂深得《法華經》的真髓。
(七)、《楞嚴經》十卷,[唐]般剌密帝譯
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略稱《大佛頂首楞嚴經》、《首楞嚴經》、《大佛頂經》。此經雖有真偽之爭,但內容宏富,體系嚴密,幾乎將大乘佛教所有重要理論都囊括其中,故自問世後,即廣泛流行。第一卷講述佛因阿難被淫女幻術所攝,故遣文殊菩薩以神咒保護阿難免受誘惑破戒,並為其宣說修習禪定,能斷煩惱,以顯常住真心清淨無染等。第二卷至第九卷,主要闡述「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裹十方」。換言之,一切眾生都有「菩提妙明元心」,但因不明自心清淨,故流轉生死。所以,當修禪定,以破種種「顛倒」之見,通過由低至高的修行階次,「方盡妙覺,成無上道」。第十卷講述此經應永流後世、利益眾生等。此經所說常住真心圓明清淨,與禪家宗旨,若合符節。宋代以來,流傳頗廣,尤受禪宗重視。《楞嚴經》的思想對中國佛教的各宗各派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