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愛國大詩人─屈 原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要談我國詩的源頭,非《詩經》莫屬,可惜作者已無可考,有史可稽者,當推屈原的《離騷》,全詩長達三百七十四句,比白居易一百二十句的《長恨歌》還長三倍,全詩分為十大章節:家世生平、政治理想、坎坷挫折、特立獨行、徬徨苦悶、期待共鳴、上下求索、去國神遊、臨別幻想、尾聲結語,這篇抒情長詩,可說是中國三千年來文學史上獨一無二的大作,直接影響了後代詩人的創作方向,產生了莫大的導航領港的作用。
這篇長詩的特色何在?《史記》卷八四載劉安所言:「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劉勰《文心雕龍》中云:「不有屈原,豈見離騷?驚才風逸,壯志煙高;山川無極,情理實勞;金相玉質,艷溢錙毫。」另《漢書‧謝靈運傳》中沈約云:「自漢至魏四百餘年,辭人才子各相慕習,原其飆流所自,莫不同祖離騷。」宋代史學家宋祁指出:「離騷為詞賦之祖。」足見離騷堪稱後代詩詞之母,辭賦之宗,成為歷代文人吟詠的範本典型。
據《漢書‧藝文志‧詩賦略》所載,屈原的作品共有二十五篇,其中離騷、東皇太一、雪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合稱「九歌」;天問、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合稱「九章」;還有遠遊、卜居、漁父、大招等散篇,所有作品中以離騷最具代表性。
屈原(約公元前三四三~二七八年),姓屈名平,字原,小名正則、靈均。他的生平,國人大致不會陌生,每年端午節包粽子時,就會想起屈原被讒言所誣,使楚懷王對他不信任,新王頃襄王又聽信小人之言,誣他作詩失禮,將他放逐湖南漵浦,他的一片忠君愛國之心,遭受不白之冤,越想越鬱卒,終於投江自盡,百姓不捨,每年在他投江之日,包粽子投江餵魚,冀望魚類不要傷及屈原的遺體,可見國人對他的敬愛。
在《離騷》中,有很多創句,衍成後人常用的例句,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朝飲木蘭之墮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擅長用語尾助詞以加強語調,如離騷、橘頌、卜居中每一句末均加「兮」、「乎」字,作為詩句之餘音;另外,他又用「些」、「只」作為助詞,如「大招」、「招魂」中:「魂兮歸來,閑以靜只;自恣荊楚,安以定只。」「魂兮歸來,君無上天些;虎豹九關,啄害下人些。」這「些」是語尾助詞,讀如梭去音;「只」字與「矣」、「耳」的用意相同。
據後學研究,屈原的作品中,有些是後人偽作的,其中〈漁父篇〉,把屈原與漁父的對話,烘托出投江自盡的心緒,筆調和語氣,顯然屬於第三者;「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這樣的敘述,肯定不是屈原本人所寫。
至於篇名離騷二字,古來學者多有推敲,大多數認為是作「牢騷」或「憂難」、「去愁」解釋,是屈原當時發抒胸中悒悶所流露的心聲,乃成為千秋巨作。
風流才子數第一 ─宋 玉
皇天平分四時兮,竊獨悲此凜秋。
有史以來,我國最早的一位風流才子,當推宋玉莫屬。
宋玉(公元前二九○~二二二年),楚國人,是屈原的弟子,在楚考烈王年代,曾為小臣,不久失職,潦倒終身,過著窮困的日子。
他是一個長得非常英俊瀟洒、倜儻風流的人,加上才思敏捷、口才無礙,在當代是一位響叮噹的人物,繼屈原之後,他的詩賦,引領風騷,獨步朝野,史上以他與屈原並稱「屈宋」。而他的俊秀容貌,與後代美男子潘安並稱「宋潘」,像他這樣有外表又有內涵的人,世間委實罕見。
宋玉雖然本身條件很好,無奈如錐在囊,鋒芒畢露,極易遭受忌諱,因此被人排擠,終身只任到閑散的大夫,但是他的作品,卻在史上閃爍光環,永垂不朽,例如他為屈原冤枉放逐而寫的〈九辯〉,就是一篇爍古燦今的巨著。《楚辭章句》卷八云:「九辯者,楚大夫宋玉之所作也,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閔其師忠而放逐,故作九辯以述其志。」因此他在〈九辯〉中坦率地自白:「坎廩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像他這種人,高潔清標,自負不群,以致謀不到一個職位,不得抒展抱負,遂鬱鬱不得其志,埋沒了滿腔理想,只好創作歌賦渲泄塊壘。
據〈藝文志‧詩賦略〉載:「宋玉賦十六篇,楚人,與唐勒並時,在屈原後也。」在十六篇作品中,以〈九辯〉與屈原的〈離騷〉齊名媲美,其餘的尚有招魂、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笛賦、大言賦、小言賦、諷賦、釣賦、舞賦等,他鑄句煉詞,也跟屈原一樣,喜歡用語助詞兮、些、乎等字,而且還首創採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辭句,成為後代詩家模仿的典範,如:「驂白霓之習習兮,歷群靈之豐豐;左朱雀之茇茇兮,右蒼龍之躍躍;前輕輬之鏘鏘兮,後輜乘之從從。」像這些句子穿插在〈九辯〉文中,使全篇的音節顯得更和諧,讀起來充滿了鏗鏘有力的氣勢。
宋玉的筆觸,比屈原更為活潑,也更富人情味,他對「悲秋」感觸的描述,確是獨具慧心,有神來之筆,是屈原所望塵莫及,堪稱一絕。在此之前,很少見到描寫悲秋和美人的佳句,「皇天平分四時兮,竊獨悲此凜秋。」在〈九辯〉中他用好幾處描寫秋景,寄以悲懷,成為後代詩人仿效的思路,唐宋詩人多有悲秋、秋聲、秋懷、秋夜、秋盡之作,莫不源遠流長,其來有自。
還有一點,也是宋玉的獨門絕活,開山始祖,那就是描寫女人之美,他用很多形容詞,讚頌女性之美姿,這也是前人所未曾用過的筆調,如在〈招魂〉中云:「姱容脩態,緩洞房些;蛾眉曼睩,目騰光些;美人既醉,朱顏酡些;娭光眇視,目曾波些。」尤其是在〈神女賦〉中,把那位巫山神女描寫得「其像無雙,其美無極。」用生花妙筆,大膽地把心目中的婦女的外貌、體態、神情、嬌姿,細緻地描寫出來,成為後世詩人歌頌美人的標竿,曹植的〈洛神賦〉、司馬相如的〈美人賦〉等等頌讚美女的艷詩,都明顯地流露著宋玉的筆跡和語味。
雖然有學者考據認為宋玉遺留下來的十六篇作品中,只有〈九辯〉與〈招魂〉兩篇是他的親筆,其餘各篇可能均屬後人托名偽作,儘管如此,但是那些作品,仍然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如〈對楚王問〉這篇作品中,宋玉以歌者的知名度來回答楚王問他:「何士民眾庶不譽之甚也?」他列舉下里巴人、陽陵采薇、陽春白雪、其曲彌高,其和彌寡為例,說明有真才實學的人,知道的人反而不多,文中他所用的句子,迄今猶為大眾所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