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壇奇特現象,總統多愛《孫子》
夏威夷大學哲學系教授安樂哲稱,在美國政壇有一個其他國家沒有的十分奇特的現象:多任總統不是其戰略思想與孫子的思想許多方面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就是研讀並應用過《孫子兵法》。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在獨立戰爭中選擇了正確的戰略,“攻到了門外”但卻“不得其門而入”,體現了《孫子兵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攻城之法,為不得已”的思想。華盛頓主張通過談判,一直試圖避開與英軍直接的衝突。華盛頓的獨立戰爭戰略,既符合孫子的“伐交”思想,也符合孫子“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的用兵之道。美國學者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和平條約結束了美國獨立戰爭。
美國第7任總統傑克遜1815年1月在美英戰爭中的新奧爾良戰役中,當時敵強弱,他負責防守該城,手下大部分是民兵。傑克遜精心組織防禦,決定用防禦戰挫敗英軍進攻,結果大敗英軍,振奮全國,成為美國在戰爭中取得最偉大勝利的指揮官和舉國聞名的英雄。傑克遜的防禦戰略與孫子的防禦思想頗為相似。
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在南北戰爭中,大膽起用格蘭特擔任總司令,破格提拔米德出任波托馬克軍團的總司令,他選將符合孫子“擇人任勢”的思想。林肯選將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考察該將軍榮立戰功的同時,還要考察他的部屬對他的信賴程度。實踐證明,只有部屬和士兵真心擁戴的司令官,他才能得心應手地指揮調動部隊,這是戰勝敵人的最基本的條件。
美國孫子研究學者認為,《孫子兵法》傳入美國雖然比日本要晚1000年,但獨立戰爭、美英戰爭和南北戰爭期間已傳入美國。美國前幾任總統是否讀過《孫子兵法》沒有考證。如果說,他們的一些戰略思想與孫子的思想不謀而合的話,那麼,後任的一些美國總統研讀並應用過《孫子兵法》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據說連任四屆美國總統的羅斯福非常喜歡讀《孫子兵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常用《孫子兵法》原理來指導戰爭實踐,他的這一舉動,深深影響到了美國軍界。
美國第31任總統胡佛,是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創辦人,他曾在中國生活了15年,是一位中國通。他在華期間有計畫地收集600多冊中國圖書,在這些圖書中有不少包括《孫子兵法》在內的中國典籍的珍稀版本。胡佛研究所這個民間研究機構,目前已成為美國白宮研究亞洲及中國問題的權威諮詢機構,現在美國參眾兩院,凡涉及中國的問題,都要來諮詢胡佛研究所。
美國第37任總統尼克森著有《不戰而勝》,就是論述如何運用孫子的外交策略來促使世界局勢朝著有利於美國的方向發展。尼克森從不諱言他從孫子的教誨中得到啟示,他在《真正的戰爭》一書中,多次運用《孫子兵法》的觀點研究分析戰爭的謀略,並直接運用孫子的思想,批判美國當時盲目追求武力效應,而沒有認真對待越南的特殊歷史、地理和心理因素。尼克森按照孫子“伐謀”、“伐交”思想,與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建立了新的關係。
美國第39任總統卡特簽署《總統第59號行政命令》決定,美國不但制定“孫子的核戰略”,而且按照《孫子兵法》制定新戰術。卡特政府的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在他的《運籌帷幄》一書中,直接引用和間接運用了《孫子兵法》中的觀點對全書進行總結,並根據孫子的“伐謀”思想提出了對蘇聯的長期性戰略,以奪取“歷史性的勝利”。
美國第40任總統雷根曾在西點軍校的畢業典禮上說道,“2500年前,中國有一個哲學家孫子說過:‘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而一支真正成功的軍隊就是這樣的軍隊:由於其力量、能力和忠誠,它將不是用來打仗的一般軍隊,因為誰都不敢向它尋釁。”
美國第41任總統老布希也是《孫子兵法》的崇拜者之一,他於1974年9月就任美國駐華聯絡處主任時,首選的中國文化讀物就是《孫子兵法》。老布希曾經說過,《孫子兵法》不只是兵家寶典、哲學範文,同時對各行各業也起著指南作用,折射出中國人非凡的智慧。他最欣賞的是篇首開宗明義所說的“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等名句,並能背誦如流。
美國第42任美國總統克林頓說,“《孫子兵法》所提供的是沒有時代界限的處事原則。我相信無論對政治家還是對各種企業家來說,它都是可以學習的老師,可以獲得指導的教典”。克林頓信奉孫子和平不戰思想,在他的執政的8年裏,美國經歷了歷史上和平時期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經濟發展。
美國第43任總統小布希沒有象他父親老布希那樣喜歡中國的孫子。2006年4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美國期間,向小布希贈送了絲綢精裝版《孫子兵法》,多少顯得有些“非比尋常”。
安樂哲認為,美國現任總統奧巴馬或許讀過《孫子兵法》,因為他的許多戰略思想與孫子思想是一致的,如他暗熟“知彼知己”、“借雞下蛋”,善於謹慎思考,做事講究策略。作為美國總統,不能不信教,所以他要讀《聖經》,但不可能一天到晚捧讀,實際上,他很喜歡研究哲學,包括中國的古典哲學。
華盛頓總統戰略符合孫子伐交思想
在美國費城獨立廣場,矗立著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雕塑,建於1727年的基督教堂是華盛頓、弗蘭克林及其他獨立戰爭時期的領袖們的禮拜堂。在美國各大城市都能看到華盛頓雕像,因他扮演了美國獨立戰爭和建國中最重要的角色,被尊稱為美國國父。
華盛頓早年在法國印第安人戰爭中曾擔任支持大英帝國一方的殖民軍軍官,成了英雄人物。之後在美國獨立戰爭中出任全殖民地軍隊總指揮官,1775年5月在費城被選舉為大陸軍隊的總司令。他把一支由地方民軍組成的隊伍整編和鍛煉成為一支能與英軍正面抗衡的正規軍,通過特倫頓、普林斯頓和約克德等戰役,擊敗英軍,取得了北美獨立戰爭的勝利,追封六星上將軍銜,成為美國的最高軍銜。
華盛頓在戰爭中選擇了正確的戰略,“攻到了門外”但卻“不得其門而入”,體現了《孫子兵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攻城之法,為不得已”的思想。事實證明,華盛頓得戰略是對的。英國人很快瞭解到繼續作戰只是浪費資源,他們只能追擊美軍進行混戰,卻無法徹底捕捉到美軍的主力。華盛頓預測到,這場戰爭將會經由外交途徑取得勝利,而不是靠著士兵們得勇敢作戰。
有學者評價, 華盛頓是美國獨立戰爭中的軍事領袖,但他決非是一位軍事天才,當然也決不能與亞曆山大和凱撒一類的將軍相提並論。華盛頓的戰術並無特殊之處,既無開創性、也對軍事歷史毫無影響,而且他常在許多次戰役中都犯下大錯,但他仍被捧為戰爭英雄,因為他終於贏得了戰爭的最後勝利。
美國《孫子兵法》研究學者認為,華盛頓主張通過“伐交”,一直試圖避開與英軍直接的衝突,避免了美軍決定性的戰敗或投降。他相當瞭解美軍的弱點並且也限制了他們進行過於冒險的行動,使他們能撐過漫長而艱難的戰爭。華盛頓的獨立戰爭戰略,既符合孫子的伐交思想,也符合孫子“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的用兵之道。
在美國獨立後,華盛頓總統延續他的伐交思想,帶領美國從壓迫和戰爭走向了和平發展之路。在外交上,他努力改善同英國的關係,與周邊印第安人簽訂友好條約,以保證國家和平。他堅持不捲入哪怕與他們有關的國家地區的戰爭,不管是什麼問題都不捲入,不管是什麼方式都不干預。1793年歐洲戰事爆發,華盛頓總統在紛爭的歐洲世界避免了與法國的戰爭和對英國的戰爭。
1793年4月,英法開啟戰端,美英關係急劇惡化,國會已作戰爭準備,而華盛頓的目標則是避免同英國的一場戰爭。1794年4月,華盛頓派親英派主要成員,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約翰•傑伊為特使,赴英交涉。同年11月,簽訂了《傑伊條約》。這個協約緩和了美英關係,避免了美國與英國之間的一場戰爭,保全了和平。
華盛頓有句名言:由於劍是維護我們自由的最後手段,一旦這些自由得到確立,就應該首先將它放在一旁。華盛頓逝世後,美國國會議員亨利•李對他的稱讚相當著名:“他是戰爭中的第一人,也是和平時代的第一人”。
美國南北戰爭林肯總統“擇人任勢”
位於美國紐約5號大道上的82號大街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是與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法國巴黎的盧浮宮、俄羅斯聖彼得堡的冬宮齊名的世界最大、最著名的藝術博物館之一,其200多萬件永久藏品“涵蓋了全球每個角落的文化,代表了從史前到當代5000年的文明史”。
記者看到,中國館有兵馬俑、中國象棋等兵家文化展品。而美國館是南北戰爭主題展,這或許與美國南北戰爭軍官出身的博物館主管有關。在1879年至1904年出任首屆主管的塞斯諾拉,出身在軍事世家,曾參與奧地利軍的克裏米亞戰爭。1860年,移居到美國,在紐約創立軍官學校。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擔任陸軍騎兵隊上校,並且獲得英勇勳章。
南北戰爭,又稱美國內戰,是美國歷史上唯一的大規模內戰,參戰雙方為北方的美利堅聯邦和南方的美利堅聯盟國,戰爭最終以聯邦獲勝結束。在此期間確立了戰術、戰略思想、戰地醫療等等幾乎所有現代戰爭的標準。因此,南北戰爭成為了19世紀首次現代化型態的戰爭,而鐵甲艦、左輪手槍、機關槍也在南北戰爭中閃亮登場。
南北戰爭館工作人員講述了林肯選將的故事:美國南北戰爭時期,林肯曾選用過三,四位將領,,標準是無重大過錯,結果都被南方將領擊敗。他接受這一教訓後,決意起用嗜酒含杯卻能運籌惟怩的格蘭特擔任總司令,當時有人極力勸阻,林肯卻堅持任命。他清楚在北軍將領中只有格蘭特能夠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以後的戰爭進程充分證明,格蘭特將軍的任命正是南北戰爭的轉捩點。
這位工作人員還饒有興趣地講述了另一個故事:在葛斯提堡戰役的危急關頭,林肯一方面調集北軍的波托馬克軍團向弗裏德裏克集結,以加強那裏的防禦力量;一方面走馬換將,撤掉了原司令胡克將軍職務,破格讓他的部下一個叫米德的軍長接替胡克的職務,成為波托馬克軍團的總司令。
林肯的這一決定又是十分英明的,米德是一位優秀的指揮官,曾擔任過旅長、師長和軍長,穩健,果斷,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在軍隊中有著極高的威望,被自己的部屬和士兵所信賴。
“葛底斯堡大捷”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它一舉扭轉了東戰場的危局,反敗為勝。此戰役北軍殲敵2.8萬人,南軍有1個師的2名旅長,15個團長陣亡,北軍也付出較大代價,傷亡2.3萬人。至此,北佛吉尼亞軍團完全失去攻擊力,北方掌握了東戰場的主動權。
南北戰爭館工作人員表示, 林肯是否讀過《孫子兵法》不得而知,但他選將符合孫子“擇人任勢”的思想。林肯選將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考察該將軍榮立戰功的同時,還要考察他的部屬對他的信賴程度。孫子曰:“上下同欲者勝”、“視卒如嬰兒”。實踐證明,只有部屬和士兵真心擁戴的司令官,他才能得心應手地指揮調動部隊,這是戰勝敵人的最基本的條件。
此外,林肯不以任何人為敵人,創造了連政敵都同心效力的團隊。美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則故事;某人問林肯總統如何打贏戰爭,林肯說他找到了消滅敵人的最好方法,非常簡單,就是“讓他成為你的朋友”。
西方孫子研究學者認為,林肯化敵為友,也符合《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孫子沒有說不戰而屈“敵”之兵,而說不戰而屈“人”之兵,一字之差,奧妙無窮。林肯把敵人和朋友都當作“人”來對待,也是另一種“擇人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