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揭露德國知名記者雷洛提烏斯編造《明鏡周刊》報導的最大醜聞
2.發覺編造不實報導的種種過程
3.探究新聞的事實查核機制
4.反思對記者報導內容的期望
如果我們所獲知的不是真相,什麼才是真相?
關心真相呈現、重視事實還原,不可忽視的事件!
有心於自媒體經營、從事新聞傳媒,必須時時警惕的最好教材!
他是四度獲得德國新聞界最高榮譽的記者、
也是首位獲得美國CNN年度獎的歐洲記者!
這樣一位王牌記者竟會憑空捏造報導內容?
從聯絡、採訪、寫作、刊載,
雷洛提烏斯到底如何一手打造世紀騙局!
梁永煌 《今周刊》發行人
「抱著質疑的態度,才能夠從一般人習以為常的事情中,找到潛藏背後令人震撼的真相」,這是我對自己及同事的共同期許,本書作者透過義無反顧的堅持,告訴我們質疑的重要,也給了我們有如暮鼓晨鐘的提醒。
胡元輝 臺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闇黑從來不是犯罪者獨立造就而來!本書不僅讓人對新聞界的醜聞感到震驚,更令人對醜聞得以生成的幕後心生警惕。
管中祥 臺灣公民行動影音紀錄協會理事
這是一位調查記者踢爆另一位調查記者造假的故事,但這不只是故事,除了有抽絲剝繭、扳倒惡意的精彩歷程,也是新聞工作者對理想的堅持與反思。
蔡依橙 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記者連續做假新聞,你敢揭發嗎?大部分人可能會回答「當然敢」。但如果,你要揭發的是超級成功、連續得獎的知名記者,而且你還跟他共同掛名一篇評價超好的報導呢?又如果,繼續追下去,要冒著被終止工作合約、丟工作、沒收入、身敗名裂的風險,收入本就微薄的你,轉過身去,還有一個家、四個小孩要養呢?你敢揭發他嗎?胡安.莫雷諾敢,這本書,就是他揭發德國《明鏡周刊》的著名記者雷洛提烏斯,報導真實性有問題的故事。
呂昱達 丹尼老師的公民教室創辦人
記者成了小說家?獲獎無數的雷洛提烏斯,竟被同僚踢爆長期「系統性杜撰新聞」,堪稱《明鏡周刊》存亡危機。踢爆者莫雷諾以此書訴說新聞工作者的道德勇氣,更警示被世紀騙局愚弄的社會是如何岌岌可危。
作者簡介:
胡安.莫雷諾(Juan Moreno)
一九七二年出生於西班牙威爾卡-奧維拉(Huércal-Overa)。二○一九年德國「年度記者獎」得主。畢業於慕尼黑的德國新聞學院(Deutsche Journalistenschule),先後任職於德西公共電視臺(WDR)與南德日報社(Süddeutsche Zeitung)。主要供稿對象為《明鏡周刊》(Der Spiegel),行跡遍布全球,並有多本著作。莫雷諾在《造假新聞》(Tausend Zeilen Lüge)這本書中寫下他如何力抗各方壓力,揭發堪稱德國戰後最大媒體醜聞的雷洛提烏斯新聞造假事件。本書甫出版即登上德國《明鏡周刊》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
譯者簡介:
黃慧珍(Magda Huang)
歷任國內外博覽會現場及企業會議口譯員、國際產經新聞編譯。譯有《在沙發上的經濟學》、《食品黑手黨》(合譯)、《為什麼我們最幸福?》、《祈禱,就是接收宇宙能量》等書。聯絡方式:mgdhuang@hotmail.com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林育立 駐德記者
真實推薦
王泰俐 國立台灣大學新聞所教授
梁永煌 《今周刊》發行人
胡元輝 臺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管中祥 臺灣公民行動影音紀錄協會理事
蔡依橙 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蔡慶樺 作家
呂昱達 丹尼老師的公民教室創辦人
(依來函順序排列)
媒體推薦:
媒體好評
「2018年底,揭發雷洛契烏斯造假醜聞的,不是擁有真相查核能力的《明鏡周刊》,而是自由記者莫雷諾。莫雷諾甚至為此賭上了他的職業生命。事實是:我們太晚相信他了。」
──《明鏡周刊》總編輯史岱分‧克魯斯曼(Steffen Klusmann)
發表於《明鏡線上》(Spiegel Online),2019年9月16日
「無論是作為媒體新聞學的事件調查案例,或是對人性操控能力的分析,甚至可以看做是一則新聞界騙子的警世寓言──這樣的一本書即使經過幾年還是值得一讀!」
──記者本哈德‧波克森(Bernhard Pörksen)
發表於《新蘇黎世報》(Neue Zürcher Zeitung),2019年9月17日
「本書內容緊湊又不流於看熱鬧,字裡行間充滿機趣而不自以為是,看似長篇卻不拖泥帶水,紀實卻不枯燥。誠屬佳作!」
──記者拉夫‧威剛德(Ralf Wiegand)
發表於《南德日報》,2019年9月14日
「在假新聞橫行的時代,有批判能力的媒體使用者及所有對『謊言媒體』(Lügenpresse)指指點點的人,都該將本書列為必讀書目。」
──記者馬庫斯‧葛廷(Markus Götting)
發表於《焦點周刊》(Focus),2019年10月5日
「真正令人著迷的犯罪推理小說……讀來緊扣人心。」
──談話性節目主持人馬庫思‧蘭茲(Markus Lanz)
發表於德國國家二台(ZDF),2019年9月19日
「莫雷諾拯救了《明鏡周刊》。明鏡出版社和裡面的編輯簡直該為他立個紀念碑!莫雷諾是個能明辨淺灰、中灰和深灰的真英雄!」
──記者邁克爾‧漢菲爾德(Michael Hanfeld)
發表於《法蘭克福廣訊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2019年9月17日
「本書不是控訴。這是一部關於新聞工作的犯罪小說,以及對新聞業現況的深刻反思。莫雷諾的這本書絕對值得一讀!」
──記者克里斯提昂‧邁爾(Christian Meier)
發表於《世界周日報》(Welt am Sonntag),2019年9月15日
名人推薦:專文推薦
林育立 駐德記者
真實推薦
王泰俐 國立台灣大學新聞所教授
梁永煌 《今周刊》發行人
胡元輝 臺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管中祥 臺灣公民行動影音紀錄協會理事
蔡依橙 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蔡慶樺 作家
呂昱達 丹尼老師的公民教室創辦人
(依來函順序排列)媒體推薦:媒體好評
「2018年底,揭發雷洛契烏斯造假醜聞的,不是擁有真相查核能力的《明鏡周刊》,而是自由記者莫雷諾。莫雷諾甚至為此賭上了他的職業生命。事實是:我們太晚相信他了。」
──《明鏡周刊》總編輯史岱分‧克魯斯曼(Ste...
章節試閱
騙局的梗概
山巔上的獨自攻頂者
「每每完成一次報導工作再回頭看時,感覺好像一切都很簡單又順利。就像那個故事當初是整整齊齊地打包好了,還繫上一個精美的蝴蝶結才送到你面前一樣。實際上並非如此。關於這部分,我想說明一下,當人真的身在其中時,到底是什麼樣的感受。(⋯⋯)那種感覺像是突然間一切都出現問題,而且我的職業生涯隨時都可能瓦解。」
──美國記者羅南.法羅(Ronan Farrow)。因為他的調查報導,全球各地開始出現反對性侵害的#MeToo( #我也是)運動。二○一八年十二月三日,「德國記者獎」( Deutschen Reporterpreis)頒獎典禮上的致詞
那天他一點也不慌亂,即使已經有那麼多證據浮上檯面。那是二晚上,再過幾個小時,他將迎來職業生涯中最榮耀的時刻。到時,整個德國新聞界○一八年十二月三會再次為他的成就喝采!這是他第四次獲得記者獎表揚,五年內四次獲得這個大獎,真是新聞界前所未有的成就!不過,比這個紀錄更讓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德國新聞界最大的騙子──克拉斯.雷洛提烏斯(Claas Relotius)當天泰然自若的表現。
當天和他同行的同事表示,那晚他只是看起來比平時稍微嚴肅了一點,偶爾若有所思的樣子。至於慌亂不安?喔,不,肯定沒有!我反覆看過當天的錄影。確實如此。雷洛提烏斯看起來非常正常,甚至可以說心情還不錯。那些畫面我看越多次,就越覺得不真實。因為就在二○一八年十二月三日,頒獎典禮上拍到那些畫面不久前,他剛收到以下的電子郵件:
嗨,克拉斯,
我想了解一下,你明明沒來採訪過亞利桑那邊境巡查隊(Arizona Border Recon,縮寫:AZBR),怎麼有辦法寫出關於我們的報導?我只是覺得奇怪,記者竟然不用親身走訪調查就可以寫完一整個劇本。
珍(Jan) , 「亞利桑那邊境巡查隊」代表
我只能這樣理解:過去應該已經遇過太多類似的窘境了,太多謊言已經讓他的人生像是被炸彈包圍一樣。身在其中,如果不是被炸得粉身碎骨,就要隨著時間的磨練,成為能及時拆解這些爆破陷阱的專家。也就是,無論一開始的情況多不利,他都能隨時提出令人信服的說詞、不斷為自己找到開脫的方法。其實,雷洛提烏斯有好幾次都差點露出破綻。他所屬部門的同事個個都是非常傑出的記者,而這些記者的工作不外乎和人接觸,對人提出批判性的問題,並把訪談對象的看法與觀點記錄下來。雷洛提烏斯雖然身處一群對自己的工作內容隨時抱持懷疑態度的人之中,多年來他仍能輕鬆地優游其中。
我可以想像,他這段期間應該就像個獨自攀岩的人一樣:沒帶任何安全裝備就爬上峭壁,不時將手伸到背上的粉袋抓止滑粉,賣弄自身有限的技能。這些人必須承受一般人無法忍受的壓力,還要習慣於只要出錯就足以摧毀前面所有努力的想法,同時還要有必勝的決心。總之,就是有著赴死般的鎮定。所以他們遇到危險時,就能表現得既冷靜又理性。他們可以精準、果斷又巧妙地掌控恐懼的情緒,直到重新主導自己的瘋狂行徑。對我這個局外人、旁觀者來說,獨自攻頂者的這些冷靜表現,會讓我極度不安。光是想到有些事情的發展無法掌控,這份焦慮就足以讓我什麼事也做不了。如果是我,應該已經心慌到不知所措了吧!雷洛提烏斯身為記者寫出的每篇造假報導,都要冒著極大風險,而且必須一次又一次面對隨時可能失去一切的壓力。這樣持續將近十年,也算得上是不可思議的成就了。
二○一八年十二月,那時的雷洛提烏斯或許早已習慣這樣的壓力。在我看來,十二月三日的電子郵件就像會遲早引爆的炸彈,但在他眼中大概不是這麼回事。他已經太常見識到如臨深淵的恐怖感受。對他來說,那不過就是一堆電子郵件中又多出一封,如此而已,反正所有類似的電子郵件起初看起來都像是「一定會」爆發的災難,最後都沒對他造成任何影響。這就是雷洛提烏斯的峭壁,反正規則是他定的。
在過去幾年來,雷洛提烏斯被許多人指認出各種謊言、捏造和行騙的事跡,為此他收到無數讀者來信,接到許多抗議電話和電子郵件,內容都在指責他所犯的錯誤,而且都是罪證確鑿。這些來函或來電中的指控,每一項都可能扼殺他的職業生涯,甚至對他的名聲造成永久性的傷害。每一項都是對他迄今為止的人生,對他在新聞界給人年輕有為、形象清新等印象的攻擊,但是他每次都能全身而退,無論那些危機有多麼嚴重,雷洛提烏斯最終總有辦法擺脫所有的控訴和非難。
如此想來,十二月三日那天,雷洛提烏斯很可能自問:「既然以前都沒問題了,這次
的情況哪還能有什麼不一樣的發展?」
雷洛提烏斯在十二月三日上午接到的電子郵件發件人是珍.菲爾德斯(Jan Fields) 。她是美國南方武裝民兵組織「亞利桑那邊境巡查隊」的發言人。這個組織以不支薪的自發性行動巡守美國邊境,目的是防範非法移民和毒品走私。就政治層面而言,大可把他們想成類似德國極右派「另類選擇黨 」(AfD)穿著迷彩裝、稍有武力裝備的地方組織。這類組織努力把自己武裝起來,骨子裡甚至還有些渴望戰爭發生。亞利桑那邊境巡查隊的編制規模並不大,主要就是兩個人。發起組成這支巡查隊的提姆.佛利(Tim Foley)是狂熱的川普(Donald Trump)支持者,過去曾經是木造建築的工匠。直到十年前,因為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不得不賣掉自己的三輛哈雷重機,往南搬到美墨邊境的亞利桑那州。當時他花了一萬美元拍宣傳片,還認識了現在的女友菲爾德斯。菲爾德斯主要負責巡查隊組織事務上的行政工作。她不喜歡和記者打交道,這點和佛利很不同。
偶爾有訪客加入這個兩人組織,都是一些堪稱美國人民守護者的人,大都是一些態度堅定、有正義感的男性,而且幾乎都會帶著自己珍藏的武器前來。為了協防美國邊境,這些人一年中大概會來這裡待上一到兩個星期。佛利在山腳下組建了臨時指揮中心,臨時隊員在逗留期間就住在那裡,並負責以望遠鏡隨時監測亞利桑那沙漠中的動靜。過程中,這些人可以盡情享受作為「愛國人士」的感受:這段期間,他們不再只是對著電視螢幕飆罵,而是真真實實為捍衛美國行動。平時這些臨時隊員如果不是待在指揮中心,就是在輕型卡車上巡邏邊境,眾人還會常為到底誰駕駛車輛吵架。至於他們防守的對象是誰,很多時候定義並不是那麼具體:到底是美國的敵人,還是他們各自的心魔?或許兩者都有吧!
佛利和菲爾德斯也為物流公司提供有償的臨時邊境護衛服務。他們除了利用裝設在樹上和灌木叢中的野外攝影機進行監控外,還提供無線電對講機和餐飲上的服務。基本上,亞利桑那邊境巡查隊就是一個服務公司。服務內容結合了「白人至上」的巡查活動,和防止拉丁美洲偷渡客以及組織型犯罪入侵的浪漫想像,就某個層面而言,亞利桑那邊境巡查隊可以說是為美國的右翼激進分子提供了政治正確的度假機會。
不過,一年十二個月裡面,大概有十個月不會有訪客來。在這些沒有訪客的月份中,佛利和菲爾德斯的主要收入來源就靠前來採訪的記者。一般人大概無法想像,世界各地對於武裝美國右翼激進分子的相關報導有多大的興趣。然而佛利和菲爾德斯從中嗅到了商機。他們雖然沉迷於右派思維,卻一點也不笨。尤其自從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以來,這類特殊的採訪需求更是有增無減。但是,真正激進的團體不只視政府組織為敵人,也對新聞媒體抱持不友善的態度,因此多半不願意接受訪問。這可讓需要進行相關報導的記者遇上難題了:他們明知有這類團體和組織,卻無法為讀者和觀眾做相關報導。在這種時候,佛利和菲爾德斯兩人總是非常樂意提供協助:他們可以配合演出,內容包含展示AK步槍、手榴彈,或激憤地說一些像是「如果激進分子的意思是不枯坐在沙發上冷眼看著這個國家走向崩壞。沒錯!那我就是激進分子!」之類的話。
進行一次這樣的採訪要付出兩百美元的代價。如果帶著攝影師同行或有其他特殊要求,價格就會相對提高。亞利桑那邊境巡查隊是美國最有名氣的民兵組織。佛利和菲爾德斯為巡查隊架設官方網站。不只已經有許多新聞報導,電視和廣播節目也都報導過這個巡查隊,甚至還有一部關於這個組織的紀錄片曾經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提名。
雷洛提烏斯曾經在二○一八年十月二十八日嘗試聯絡佛利。當時他自我介紹是歐洲最大新聞雜誌《明鏡周刊》(Spiegel)的記者,因身負「重要任務」,想了解亞利桑那邊境巡查隊,並表示每天都有很多人試著以非法方式進入美國境內,因此「我有興趣多了解那些阻止偷渡客的人」。與其他嘗試聯絡佛利和菲爾德斯的記者一樣,雷洛提烏斯一開始只是收到一個制式的自動回函,內文中說道由於巡查隊的經營自負盈虧,因此採訪須要收取費用,若能接受付費採訪條件,後續才能安排時間,雷洛提烏斯當時對此並未做出任何回應。
過了大約五個星期,一篇報導的發表惹怒了菲爾德斯。據說,她氣到想要立刻買機票飛到德國,只為了直接往雷洛提烏斯「臉上吐口水」 。因為她從未見過雷洛提烏斯,但雷洛提烏斯卻寫了一篇關於他們巡查隊的報導。該報導標題為〈獵人的邊境〉 (JaegersGrenze ),發表於二○一八年十一月十七日發行的《明鏡周刊》中。菲爾德斯無法理解,雷洛提烏斯從來沒有出現過,怎麼敢寫出那篇報導。
對此,雷洛提烏斯很快做出答覆,只是內容非常簡短,回覆的時間是二○一八年十二月三日上午。
嗨,珍!
妳怎麼認為我會去呢?
祝好
克拉斯
十個小時後,也就是二○一八年十二月三日傍晚。總理府旁的堤琵劇院(das Theater Tipi am Kanzleramt )內坐了約四百位受邀來賓。堤琵劇院所在的柏林市區,周圍都是一些重要的政府機關,即將在堤琵劇院舉行的是德國最重要的記者獎頒獎典禮,而且有不少人認為對記者而言能得到這個獎,就是贏得德國境內所有相關獎項中的最高榮譽,特別是這個記者獎不受任何雜誌、平面新聞媒體、政府部門或任何產業公會的贊助。
這個記者獎是一個由新聞從業人員為線上的新聞工作者所設的獎項,這種特殊形式本身就是很好的自我行銷,也更凸顯了這個獎項的地位。首先,會由一百多位評審進行初審,第一階段的評審都是業內專家,每個人都要看過上千篇參選作品。初審後的作品再交給近四十位主審。這些主審包含總編輯、各類編輯部門的主編、明星記者,和業界的頂尖知名人士,最後由這些主審決定出各類別年度最佳報導的記者名單。這個記者獎在業內被看重的程度,會讓實質的獎金獎勵顯得微不足道,所有記者都想得到這個獎的肯定,甚至有許多人是在獲得這個記者獎後,才算真正進入新聞界。
騙局的梗概
山巔上的獨自攻頂者
「每每完成一次報導工作再回頭看時,感覺好像一切都很簡單又順利。就像那個故事當初是整整齊齊地打包好了,還繫上一個精美的蝴蝶結才送到你面前一樣。實際上並非如此。關於這部分,我想說明一下,當人真的身在其中時,到底是什麼樣的感受。(⋯⋯)那種感覺像是突然間一切都出現問題,而且我的職業生涯隨時都可能瓦解。」
──美國記者羅南.法羅(Ronan Farrow)。因為他的調查報導,全球各地開始出現反對性侵害的#MeToo( #我也是)運動。二○一八年十二月三日,「德國記者獎」( Deutschen Reporterp...
推薦序
推薦序
讓記者坐立難安的一本書
駐德記者 林育立
走進《明鏡周刊》漢堡總部的大廳,馬上可看到米黃色大理石牆上寫著幾個斗大的字:「是什麼就說出來。」(Sagen, was ist.)這是創辦人奧格史坦因(Rudolf Augstein)對每一位《明鏡》記者的叮嚀:只要是事實真相,就不要怕寫下來。
《明鏡》在德國以嚴謹的分析和尖銳的批判聞名,每到週末出刊,政治人物就爭睹為快,深怕自己名字出現在上面。在這個假新聞氾濫和公眾人物說謊成性的時代,像《明鏡》這樣勇於揭弊和追求真相的媒體的確難能可貴,在歐洲新聞圈享有極高的聲譽。
不過,這家德國最具公信力的媒體卻在二○一八年底出了大紕漏,一名年輕記者成功騙過編輯的層層把關,造假多年後才被另一名同事踢爆,本書紀錄的就是這個揭露的過程。
作者莫雷諾是定期為《明鏡》供稿的自由記者,他自掏腰包在國外查證,揭露同事雷洛提烏斯造假,這件德國新聞界近年最大的醜聞才為世人所知。雷洛提烏斯可是拿下數十座新聞獎、被主管捧在掌心的王牌記者,莫雷諾揭穿他得冒極大的風險,他抽絲剝繭找出真相和說服主管這些本書核心的章節,尤其適合作為記者學習採訪的活教材。
首先要說明的是雷洛提烏斯造假的是台灣少見的調查報導。一般來說,從事調查報導的記者得先進行長時間的研究和實地採訪,行文講究場景描寫、背景分析和節奏感,對報導者相當有挑戰性。有趣的是,在一昧求快的網路新聞時代,慢工出細活的調查報導德國的讀者反而愛看,對自詡為優質媒體的《明鏡》更是證明其自身存在意義的標竿。
從莫雷諾的角度來看,他和雷洛提烏斯兩人對記者這一行的認知有根本的差異。莫雷諾採訪過程經常遇到挫折,深知調查報導的辛苦,正因如此新聞工作之於他是一種接近真相的嘗試。
雷洛提烏斯的態度正好相反,手邊素材不夠就抄襲和憑空捏造,走捷徑繞過最辛苦的田野調查。他擅長將複雜的真相簡化成流暢又容易理解的故事,又能滿足讀者的正義感和優越感,就像一位懂得如何討好選民的民粹主義政客。
最後幾章對鼓勵記者造假的德國媒體生態也有諸多反省,讓我讀來坐立難安,想到台灣的媒體亂象。《明鏡》編輯和查核人員的工作條件在媒體圈人人稱羨,把關的機制竟完全失靈,可見雷洛提烏斯能瞞天過海絕非偶然。「騙子要在同樣會吹噓的環境下才能施展才能」,他顯然看透新聞業的運作方式,知道寫成訴諸情感和動機鮮明的故事讀者才愛看,不顧記者的基本職業倫理,靠網路資料剪貼和想像力杜撰,缺乏人生經驗、人不在現場也沒關係。
這起轟動的造假事件終究是全球新聞業危機的縮影:讀者早已習慣上網看免費新聞,紙媒發行量節節下滑,網媒光靠廣告無法生存,必須有足夠的訂戶才養得起記者,如何做出有價值的內容讓讀者願意買單?這是當今媒體經營者共同的挑戰,對此本書並沒有提供答案。
無論如何,醜聞曝光後,莫雷諾頓時成了全國的英雄,他對真相窮追不捨的堅持和反駁主管的勇氣在新聞圈傳為佳話。半年後,《明鏡》也出了一期以「是什麼就說出來」為題的封面故事,用多達二十多頁的篇幅徹底檢討錯誤並宣布改進方案。事後看來,《明鏡》的權威地位絲毫不受醜聞影響,足見公信力仍是媒體最寶貴的資產。
推薦序
讓記者坐立難安的一本書
駐德記者 林育立
走進《明鏡周刊》漢堡總部的大廳,馬上可看到米黃色大理石牆上寫著幾個斗大的字:「是什麼就說出來。」(Sagen, was ist.)這是創辦人奧格史坦因(Rudolf Augstein)對每一位《明鏡》記者的叮嚀:只要是事實真相,就不要怕寫下來。
《明鏡》在德國以嚴謹的分析和尖銳的批判聞名,每到週末出刊,政治人物就爭睹為快,深怕自己名字出現在上面。在這個假新聞氾濫和公眾人物說謊成性的時代,像《明鏡》這樣勇於揭弊和追求真相的媒體的確難能可貴,在歐洲新聞圈享有極高的聲譽。
不過...
目錄
騙局的梗概
山巔上的獨自攻頂者
前言
所有問題的解答
第1章
虛實的取捨
如何才能算是真正的記者?
第2章
事件的開端
兩個記者與一篇報導
第3章
改變一切的文章
〈獵人的邊境〉
第4章
登場時刻
真相和謊言的界線
第5章
「一開始我們什麼都不信」
處理真相的方法
第6章
「忠厚老實的克拉斯」
雷洛提烏斯的造假手法
第7章
關於我的背景
吹哨者莫雷諾的二三事
第8章
重重疑點的調查與披露
誰說的是真話?
第9章
顛倒是非的說詞
來自雷洛提烏斯的完美謊言
第10章
調查中的光怪陸離
謊言的編造技巧
第11章
早現端倪的說謊者
受害者策略的欺騙手法
第12章
終局之戰
破解雷洛提烏斯的造假手法
第13章
新聞業的變化
造假事件的後續影響
第14章
《明鏡周刊》為何會錯失真相?
媒體人的道德與自律
第15章
報導者的心態與責任
雷洛提烏斯造假事件對報導文學的影響
第16章
造假事件帶來的危機與轉機
感謝
版權來源
騙局的梗概
山巔上的獨自攻頂者
前言
所有問題的解答
第1章
虛實的取捨
如何才能算是真正的記者?
第2章
事件的開端
兩個記者與一篇報導
第3章
改變一切的文章
〈獵人的邊境〉
第4章
登場時刻
真相和謊言的界線
第5章
「一開始我們什麼都不信」
處理真相的方法
第6章
「忠厚老實的克拉斯」
雷洛提烏斯的造假手法
第7章
關於我的背景
吹哨者莫雷諾的二三事
第8章
重重疑點的調查與披露
誰說的是真話?
第9章
顛倒是非的說詞
來自雷洛提烏斯的完美謊言
第10章
調查中的光怪陸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