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戰亂中崛起,利用權勢與手段一統中原
修律法、開運河,建立國家統治基礎
立府兵、改戶籍,成功鞏固中央集權
他臨危不亂、處事不驚,開啟了最為精采的隋唐盛世若提到中國史上的傳奇皇帝,隋文帝楊堅不可不提。在南北朝分裂、胡漢雜揉的年代,他異軍突起,巧妙的利用權術篡位為王。在開皇盛世,他進行了多次改革與開創:在國家機構上,建立府兵制、開創六部、重修法律;在社會改革方面,改革選任機制、修改戶籍制。種種革新成為後世的重要基礎。
然而,統治不是永遠順遂、制度不會永遠順利,儘管在隋文帝統治初期,開創了讓人民難以忘懷的盛世基礎,但其晚年的判斷失準、在廢立太子一事上的冷酷無情,在在使得開皇盛世蒙上一層陰影。他對權力的高度慾望、對旁人的極度不信任,使得隋帝國逐漸失去早期光彩奪目的樣貌。是怎樣的背景與原由,導致統治出了問題?隋文帝楊堅的統治,是依法行事的開創者,還是冷酷無情的暴君?
即便隋文帝晚年有諸多不妥善的施政,但在歷史的漫長河流中,他的貢獻仍然比比皆是。隋文帝用短短數十年,建立了詳盡的體制,範圍涉及政治制度、社會制度、法律制度,他劃時代的改革,奠定沿用至唐朝、宋朝,甚至是清朝的體制,正如清代王夫之所言,隋「以立法而施及唐宋」,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隋朝雖無曇花一現,但她留下的制度,在在肯定了隋朝是個華麗燦爛的時代。
本書全面且系統性的敘述了隋文帝建立隋王朝、一統中原的過程。詳盡了分析他的各項治國方針或成效,並在這個基礎上對他的歷史作用做了深入探討。本書內容豐富詳實,是研究隋文帝與隋朝的重要著作,一探隋文帝的人生,並給予其最客觀的評價。
本書特色1.史料考證詳實,全面呈現隋文帝統治時期的狀況
2.探究隋文帝時期的歷史背景,以及他如何透過權勢奠定隋唐盛世的基礎
3.研究隋文帝的出生及其性格
作者簡介:
韓昇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副會長。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明治大學文學部、關西大學等大學教授、研究員。長期從事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和教學。通過生物遺傳學和歷史學的跨學科聯合研究,首次成功找到曹操宗族基因,走出了文理科合作研究中國歷史的新路子,多次獲得國際和國內人文社科優秀研究成果及教學大獎。
主持國家社科重大專案「三至九世紀北方民族譜系」研究。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先後開講「盛唐的背影」、「尋找曹操」和「風雲唐太宗」等多個系列節目。出版《隋文帝傳》、《蒼茫隋唐路》、《日本古代大陸移民研究》、《東亞世界形成史論》、《海東集》、《盛唐的背影》、《正倉院》、《盛唐格局》等著作十餘部。講述中國傳統家訓與教育的專著《良訓傳家》,榮獲中國圖書文津獎。翻譯了號稱日本漢學研究巔峰之作的《九品官人法研究》,出版譯著十餘部。發表學術研究論文一百多篇。主要研究漢唐史、東亞歷史與國際關係、佛教史。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
「綜觀本書,作者著重從「人與權力」關係描繪隋文帝的一生。書中描述根基不深厚的楊堅,在權力漩渦裡獲大位,戰兢地鞏固權力,又通過精心規劃的謀略,以最小代價分化突厥的威脅,開啟日本學者所謂「東亞世界帝國」的序幕。……本書引用史料豐富,加上必須深究國制變動,本不利於傳記的通俗性和可讀性,但作者流暢的思路和文筆,令人讀來不倦。又本書論隋文帝一生之轉折,很具啟發性,我願鄭重向讀者推薦這本啟人智慧、發人深省的好書,相信必能承擔開卷有益之古訓。」
──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王德權
名人推薦:專文導讀
「綜觀本書,作者著重從「人與權力」關係描繪隋文帝的一生。書中描述根基不深厚的楊堅,在權力漩渦裡獲大位,戰兢地鞏固權力,又通過精心規劃的謀略,以最小代價分化突厥的威脅,開啟日本學者所謂「東亞世界帝國」的序幕。……本書引用史料豐富,加上必須深究國制變動,本不利於傳記的通俗性和可讀性,但作者流暢的思路和文筆,令人讀來不倦。又本書論隋文帝一生之轉折,很具啟發性,我願鄭重向讀者推薦這本啟人智慧、發人深省的好書,相信必能承擔開卷有益之古訓。」
──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王德權
章節試閱
當朝廷的權力與鬥爭都集中在文帝的家庭時,我們不能不隨之將目光轉向皇室。
這個家庭有一個堅強的主心骨,不是在朝廷上發號施令的文帝,而是經常陪伴在文帝身邊的獨孤皇后。
獨孤氏出生於西魏大統十年(五四四),父親是北周宇文泰創業集團的核心成員獨孤信,他給女兒起了個佛教名字叫「伽羅」。她開始記事時,就已經習慣過著父親騎高頭大馬不時出征的日子,知道了戰爭的緊張不安以及勝利所帶來的喜悅和榮耀。又過了幾年,父輩們尊敬的英雄宇文泰去世,這世道彷彿跟著發生變化,父親經常拉長著臉,沉默不言。幸好在此之前,父親作了一項重要的決定,把她嫁給老部下楊忠之子楊堅。從隨後發生的事件來看,獨孤信的決定實在太及時了,因為在第二年開春,他就被大權獨攬的宇文護害死了。如果獨孤氏不是已經出嫁,她大概只能隨家人一道被押送入蜀,流於邊地,不僅是她個人,恐怕北周後來的歷史都要改寫。
從受人崇敬的家族位置上跌入深淵,家門不幸留下的心靈創傷何等深刻。獨孤氏雖然由於楊家的佑庇而得免災難,但往日的風光已經不再,她只能全心全意輔助丈夫在政壇上崛起,才能有重新出頭之日,洗刷家門恥辱。可是,楊家這條船似乎也不太穩固,宇文護那陰沉的目光不時瞥了過來,森然恐怖。更讓獨孤氏心寒如冰的是世態炎涼,當年圍在父親鞍前馬後效忠賣力的人,非但避去唯恐不及,甚至表現得義憤填膺,落井下石,以證明自己對當朝新貴的一貫忠誠。氣憤無濟於事,冷靜下來仔細想想,看起來荒唐滑稽的事情也有其道理,他們趨之若鶩的是炙手可熱的權力,而不是某個權力的體現者,後者是令人眼花繚亂的走馬燈,只有前者才是永恆不變的,為了它,官僚們可以把良心、知見、理性、人格……把靈魂奉獻於祭壇。看不透這一切是後者,荒唐滑稽的也是後者,因為一旦坐上權力的寶座,便誤將別人對權力的奉獻當作對自己的效忠,開始討厭起體國忠公的賢良,提攜左右近幸,因此,下臺後的淒涼只能是自作自受。對權力的反思,只有從權力高峰上跌落下來的人才最有切身體會,問題是為時已晚矣。在這點上,獨孤氏是幸運的,她還不到十四歲,人生才剛剛起步,就受到如此深刻的啟蒙教育。
不久,丈夫入宮宿衛。在宮中舞臺,政治最隱祕與黑暗的一面都在這裡充分展示。所以,楊堅有機會就近觀察宇文護攫取政權、廢立孝閔帝、毒死明帝的內幕,回家悄悄告訴獨孤氏,夫妻相互鼓舞,共思良策以逃避宇文護懷疑的目光。直到武帝清除宇文護,他們才松了一口氣。由於楊氏的聲望與地位,武帝將他們的長女納為太子妃,彷彿往後前程似錦,可不久他們就明白,周室君臣對楊堅始終懷疑,並不重用。宣帝上臺後,楊堅雖然躋身最高政治階層,但是,他們的寶貝女婿行為乖張,兇狠殘暴,楊堅及其女兒好幾次都險些丟命。可以說,至此為止,獨孤氏的人生都在政治的驚濤駭浪中度過的,積累下豐富的政治鬥爭經驗。屢遭迫害使她對周室沒有感情,女人的務實使她更加精明,更不帶幻想。
周宣帝的突然病逝,幾乎是命中註定他們出頭的機會。多年的觀察研究,他們早已在宮中拉攏了一批心腹,現在,這些人發揮作用,矯詔令楊堅入宮輔政,讓他輕而易舉地控制了權力中樞,把年幼的周靜帝玩耍於掌心。楊堅初臨大事,就遇到個人與國家命運的生死抉擇,他可以保存周帝,作一個掌握實權的權臣,減少北周舊臣的反對;也可以再作冒險,篡周自立。就在這關鍵的時刻,獨孤氏派心腹入宮對他進言:「大事已然,騎獸之勢,必不得下,勉之!」
獨孤氏很可能吸取了宇文護的教訓,與其作權臣遭後人唾罵,不如一不作,二不休,乾脆自己當皇帝,改朝換代,亦足為一世之雄。獨孤氏的忠告讓楊堅頓下決心:開隋立業。關鍵時刻,獨孤氏巾幗不讓鬚眉,表現出果敢善斷的政治家氣魄。從隋朝草創到強大的過程中,獨孤皇后也傾注了畢生精力與心血。每次文帝上朝,她必定與之相攜同行,至殿閣而止,讓宦官跟隨而進,溝通聯絡,「政有所失,隨則匡正,多所弘益」。待到文帝下朝,她早已等候在外,兩人一同回宮。在宮中,她一有閒暇便手不釋卷,學識不凡,文帝對她「甚寵憚之」,幾乎是言聽計從,「宮中稱為二聖」。
所以,隋朝的政治決策,很難分得清哪些是獨孤皇后的主意。而她對隋朝政治的作用,遠不止於影響文帝而已。高熲原是獨孤信家客,在獨孤家落難時,依然忠心耿耿,故其為人和才幹很得獨孤氏賞識,大力推薦給文帝,所以,文帝「素知熲強明,又習兵事,多計略」,建隋當初即委以重任。而高熲位居首輔十餘年,經歷多少次政治風浪,均履險如夷,毫不動搖,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是他有獨孤皇后這一堅強的靠山,以至文帝直把他當作家人看待,「朝臣莫與為比,上每呼為獨孤而不名也」。
高熲地位的穩固,對隋朝的意義不言而喻。獨孤皇后雖然熱心於政治,但是,她並不屬於愛出風頭、鋒芒畢露的類型。從倫理道德的層面來看,她倒是相當保守的類型。她隨丈夫上朝,卻不進入正式的朝堂。在她心中,這裡存在一條不可逾越的界線。有一次,某部門提出,根據《周禮》之義,百官之妻,命於王后,故請依古制。但獨孤皇后不以為然,說道:「以婦人與政,或從此漸,不可開其源也」,予以拒絕。在恢復傳統倫理道德以治理天下的問題上,她和文帝的觀點如出一轍。文帝提倡孝治,她則每見到公卿有父母者,都要特別致禮。她經常告誡各位公主說:「周家公主,類無婦德,失禮於舅姑,離薄人骨肉,此不順事,爾等當誡之」。
要求公主孝順,其長女、北周宣帝楊皇后就以柔順著稱。
在生活上,獨孤皇后頗能以身作則。她起居儉樸,不尚華麗。突厥與隋交易,有明珠一篋,可值八百萬。幽州總管陰壽勸她買下,她回答道:「非我所須也。當今戎狄屢寇,將士疲勞,未若以八百萬分賞有功者。」
百官聽後,深受感動。
這些性格,與文帝十分合拍,兩人情投意合,結婚時,發誓不再擁有其他異性。如此徹底的一夫一婦主張,實屬少見。但由此也可看出,獨孤皇后偏激、冷酷與心胸狹隘的一面。她不但嚴於律己,同時也以己律人,對於娶妾者尤其痛恨。雍州長史厙狄士文有位堂妹,國色天姿,為齊帝嬪妃,齊滅後被賞賜給薛國公長孫覽為妾。長孫覽的妻子鄭氏善妒,告到獨孤皇后那裡,獨孤皇后當即命令長孫覽與妾離絕。納妾在古代社會是合禮合法的行為,但它不但不為獨孤皇后所容許,甚至成為官吏仕途沉浮的一個不成文標準,史稱獨孤皇后「見諸王及朝士有妾孕者,必勸上斥之」,由此演出大大小小許多悲劇,給隋朝留下致命傷,此點且待後述。
獨孤皇后缺乏寬容的性格,與文帝的褊狹猜忌相結合,是他們夫婦組合上最大的疵瑕。而這一缺點也表現於家族內部。獨孤信先後娶了三個妻子,早年隨魏武帝入關時,妻與長子獨孤羅淪入敵手,成為階下囚。入關後,他又娶二妻,郭氏生善、穆、藏、順、陁、整六子,崔氏生獨孤皇后。除了長兄獨孤羅外,獨孤皇后與其他兄弟的關係似乎並不融洽。獨孤羅早年遭囚禁,幸得生存。待到北齊滅亡,楊堅出任定州總管,獨孤氏派人把這位長兄找著,帶回京城,但諸弟見他貧賤,壓根兒就瞧不起他。文帝登基後,追尊岳父。獨孤家眾兄弟以為獨孤羅與其母沒於北齊,無夫人封號,只能算是庶出子,不能承嗣。但獨孤皇后堅持以獨孤羅為長子,讓他承襲父爵。獨孤羅是個老好人,又無資本與諸弟競爭,獨孤皇后非要他出頭,恐怕更多是為了挫挫一下其他兄弟。獨孤皇后諸兄弟事蹟不明,記載較為詳細的是獨孤陁。他曾因為父親受誅而被流於蜀地十餘年,周武帝時才回京城。在蜀地艱難的歲月裡,他似乎隨妻家學會左道,裝神作法,驅使貓鬼。隋朝建立後,他們幾個同母兄弟沒能承襲父爵,只封個縣公,大失所望,難免對獨孤皇后心懷不滿。
既然獨孤皇后不念親情,那麼就別怪兄弟不義。據記載,獨孤陁施展法術,常令貓鬼作祟,攪得獨孤皇后與楊素妻子一起病倒,醫生診斷出是貓鬼疾。文帝一想,獨孤陁既是皇后的異母弟,其妻又是楊素的異母妹,因此,必定是他在搗鬼,曾當面勸他罷手,但他矢口抵賴。文帝很不高興,將他貶為遷州(今四川省宣漢縣西南)刺史。獨孤陁當然更加不滿,口出怨言。話傳到文帝耳中,猶如火上澆油,令左僕射高熲、納言蘇威、大理正皇甫孝緒和大理丞楊遠等審理此案,結果水落石出,獨孤陁婢女徐阿尼供稱:驅使貓鬼殺人,可將被害人的財產潛移於自家,故獨孤陁曾多次讓她驅使貓鬼向楊素和獨孤皇后處,索取財物。文帝將案件交由公卿討論,擬賜死獨孤陁夫妻於其家。獨孤陁的弟弟獨孤整赴闕苦苦哀求,請恕其兄一命。這時,一直在幕後注視案情進展的獨孤皇后走上前臺,為其弟求情,表現得寬宏大量。於是,文帝作出讓步,免除獨孤陁死罪,除名為民,將其妻楊氏送入寺廟為尼。開皇十八年(五九八)四月十一日,文帝為此案專門下詔禁止畜貓鬼、蠱毒、厭魅、野道之家,一旦發現,流於四裔。利用隋唐之際民間頗為流行的貓鬼迷信洩恨害人,足見當時鬥爭的尖銳複雜。
獨孤皇后的表兄弟大都督崔長仁,不知犯了什麼罪,有司擬處以死刑。文帝考慮到獨孤皇后的關係,打算赦其一死。獨孤皇后知道後,說道:「國家之事,焉可顧私!」堅持判處崔長仁死刑。
在夫家,獨孤皇后與文帝諸弟媳的關係也相當緊張。前面曾經介紹過,文帝的親弟弟滕穆王瓚,其妻宇文氏「先時與獨孤皇后不平」,這或許也加劇了文帝與其弟的矛盾,以至在平陳後痛下殺手,將他鴆死。其子楊綸因此之故,「當文帝之世,每不自安」。
文帝的另一位弟弟蔡王整,生前與文帝不睦,「其太妃尉氏,又與獨孤皇后不相諧」。楊整隨周武帝平齊,戰死沙場。但他們夫婦與文帝的關係,卻苦了其子蔡王智積,他「常懷危懼,每自貶損」,不治產業,唯教其五子「讀《論語》、《孝經》而已,亦不令交通賓客。……其意恐兒子有才能,以致禍也。開皇二十年,徵還京第,無他職任,闔門自守,非朝覲不出」。他最後死於隋煬帝大業十二年(六一六),臨終前如釋重負地說道:「吾今日始知得保首領沒於地矣」。為了躲避伯父母的猜忌,一生唯唯諾諾,猶如行屍走肉,何其悲慘。
觀德王雄曾是文帝起家的得力助手,他為文帝網羅人才,赴湯蹈火,功勳卓著。隋朝建立後,他以右衛大將軍參預朝政,為高熲等撐腰,待人寬厚,為朝野所傾矚。正因為此,故文帝「惡其得眾,陰忌之,不欲其典兵馬」,特地下詔褒獎他,同時將他提升到司空高位,外示優崇,實奪其權。楊雄心知肚明,從此「閉門不通賓客」。
當然,文帝夫婦並非與所有兄弟關係都不和睦。衛昭王爽是文帝的異母弟,六歲喪父,由獨孤皇后撫養成人,故於諸兄弟中,特受文帝寵愛,出將入相,十分榮耀。開皇七年(五八七)七月病死,年僅二十五歲。河間王弘是文帝的另一位堂弟,經歷頗似獨孤皇后的長兄獨孤羅。其堂伯楊忠隨宇文泰創建關中政權時,他人在鄴城,害怕遭高歡集團殘害,改從外家姓。北周滅齊,楊弘才得以入關,甚得文帝憐愛,為之購置田宅,而楊弘也對文帝竭盡忠誠。隋朝建立後,官拜右衛大將軍,率部大破突厥,後任蒲州刺史,大業六年(六一○)去世。由此看來,文帝與諸弟宗親的關係,似乎有著共同的一面,也就是與年齡較大的諸弟不和,而與年幼或受其扶助的諸弟關係親密。關係不好的諸弟媳必與獨孤皇后不和,由此家族關係來看,文帝夫婦對待弟妹恐怕不甚寬容友愛,應該說還是比較霸道,以我為中心,要求兄弟無條件順從。其實,從觀德王雄的事例,已充分表現出文帝為了權力而對自家親人無端猜忌、自私狹隘的一面。也就是說,即使是在家族內部,權力關係也始終高於親情。尤其到了文帝夫婦權力慾極度膨脹的晚年,政治清洗更是把最後一點骨肉感情也滌蕩無遺。
當朝廷的權力與鬥爭都集中在文帝的家庭時,我們不能不隨之將目光轉向皇室。
這個家庭有一個堅強的主心骨,不是在朝廷上發號施令的文帝,而是經常陪伴在文帝身邊的獨孤皇后。
獨孤氏出生於西魏大統十年(五四四),父親是北周宇文泰創業集團的核心成員獨孤信,他給女兒起了個佛教名字叫「伽羅」。她開始記事時,就已經習慣過著父親騎高頭大馬不時出征的日子,知道了戰爭的緊張不安以及勝利所帶來的喜悅和榮耀。又過了幾年,父輩們尊敬的英雄宇文泰去世,這世道彷彿跟著發生變化,父親經常拉長著臉,沉默不言。幸好在此之前,父親作了一項...
推薦序
中國史上三四百位皇帝,隋文帝楊堅並不廣為人知,甚至不如他的暴君兒子煬帝來得有名。隋文不僅文采遜於秦皇、漢武,個性嚴肅幾近死板的他,恐怕連風騷都沾不上邊。那麼,為什麼作者要為這個無趣的人寫傳記?
選擇傳主自然不是任意的,而是作者史識的反映。其實,秦皇、隋文兩人很具可比較性,相較於奮六世之餘烈、肇建一統的秦始皇,隋文帝的歷史地位差堪與其比肩。首先,他們都結束了數百年的分裂,開創一統新局;其次,他們都在國政組織與制度建構上頗有建樹,秦皇為帝國立法,後人甚至說兩千年皆是秦政法;隋文帝也不遑多讓,清初王夫之就說:隋「以立法而施及唐宋」,隋亡而法不亡;再者,他們都是強大卻短命朝代的開國君主,在世時國勢強大,但他們的兒子卻都成為打破鐵桶江山的皇帝。然而,秦皇屢被提及,隋文卻乏人聞問,不免是一大缺撼。作者為楊堅作傳,頗有為終結南北朝分裂、為唐宋立法的隋文帝一生功業和成敗,立一座豐碑之意,供後人憑吊。
綜覽全書,這是本有「厚度」的書,不是頁數多寡,而是知識的厚度。作者韓昇出身唐史名家之後,其學識涵養皎然可見,加上曾負笈日本,深諳戰後日本的中國史研究。他廣泛吸納相關研究成果,將隋文帝一生納入厚實的知識脈絡展開詮釋。閱讀此書,不僅對隋文帝有所認識,更將掌握魏晉隋唐間從混亂到盛世的演變趨勢。
楊堅得位頗具戲劇性,清人趙翼指出:「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實力根基不厚的楊堅,何以能異軍而起,開創帝業?追根究底,正是西魏、北周兩代的權力集中,提供楊堅輕易得位的憑藉,作者從這個脈絡出發,勾勒楊堅從得位到固權的過程,如何在根基未固之際,憑藉謀略,鞏固權勢,在權力鬥爭的狹縫裡脫穎而出;作者揭示楊堅對權力的敏銳以及運作權力時的冷靜和智慧,這是他得以鞏固權力、安邦定國的主因。
位在風口浪尖開創新局的楊堅,環顧宇內,未來國家統一的道路該怎麼走,成為他治國為政的重中之重。北方的突厥,南朝的陳,表面上看,都是國之大敵。但對立國華北的隋朝而言,突厥顯然比南陳更具衝擊與威脅。先突厥而後南陳,將是隋代展開統一工程的最佳選擇。面對實力強大的北亞草原霸主,楊堅依然表現他的冷靜和智慧,確立政治優先於軍事的策略,通過政治手段,分化內部權力結構不穩定的突厥。文帝成功達成目標,突厥分裂為東、西兩部。接著,再以幾場戰役壓制突厥兵鋒,迫使東突厥臣服,解決隋朝當面的腹心之患。突厥的臣服,就像大石投入水潭激起波瀾,中國東北部的形勢相應發生變化,高句麗問題隨之浮上檯面。其後,文帝曾對高麗動武,但無功而返,煬帝更是傾全國之力三伐高麗,後人或歸因於煬帝好大喜功,但作者認為這個評論過於簡化,不契合當日形勢,他從宏觀的世界帝國架構指出:高麗不僅是隋朝的難題,也是唐朝(太宗、高宗)亟於解決的難題,這是隋唐向世界帝國規模挺進時必須面對的課題。
楊堅一生功業最關鍵的是國制組織建構上的劃時代改革。面對魏晉帝國崩塌、南北分裂帶來的組織與制度混亂,楊堅承襲北魏中後期的趨勢,大刀闊斧調整國制。首先,承襲北魏孝文帝以來的趨勢,皇帝正式介入日常國政,進一步擴大其政治參與;進而以此為主軸,調整尚書、中書、門下三省關係,並強化君臣政治溝通的組織和機制,以因應皇帝臨朝主政之需要。開皇3年廢郡存州,一舉撤除郡級政區,根除南北朝以來疊床架屋的地方行政體系;為了強化地方治理,將地方政府的人事權、軍事權乃至司法裁判權收歸朝廷,並編纂法典,規定地方官必須根據法條進行司法裁判。又強化均田制,進行大規模括戶,擴大帝國的資源汲取和管理,提升帝國人力、物力的動員能力。開皇九年平陳的次年,大規模調整府兵制,展開「府兵地著化」,開啟漢末以來「地方軍到中央軍」的軍事集權。文帝的改革幾乎全面翻新國制,開創新時代的統治格局。以文帝為起點的國制改革,至煬帝朝大致底定,為其後的唐朝繼承。制度史向來較枯躁繁瑣,但國制更新卻是文帝功業之至重者,不得不說明白,這對作者構成不小的挑戰。但從讀者的角度看,作者清晰的思路和流暢的文筆,讀來並無滯礙之感,不致感到乏味。
完成平陳大業後,楊堅的統治姿態開始發生變化,逐漸向權力傾斜,濫行誅殺,對照平陳前的楊堅,這個反差十分巨大,成為作者嘗試剖析的焦點。史書每以「有政無德,不悅學、不悅學術」評論文帝,並非無故,孔子「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教導,提供我們深入理解的線索。知識是行動的前提,知識的不足將限制人的行動,甚至作出錯誤判斷。楊堅誠然擁有政治管理的天份以及敏銳的洞察力,從得位固權、鎮服突厥、更新國制、平陳一統,這些功業都足以震古鑠今。但平陳後,這些正面的統治形象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亟於壟斷權力,剛愎自專,藉故誅殺功臣將相,甚至親生兒子也難逃網羅,成為一個雄猜之主。楊堅唯以一己意志行事,時時踰越法律行事,以致百官不知所守,走上後來貞觀君臣批評的「其君自專,其法日亂」的亡國之路。學術或學習的本質,是強化人的理性探求能力,強化人在面對困惑、誘惑時的自律。平陳後,楊堅不復為政之初的謹慎自守,只憂大權旁落,為了壟斷權力濫行誅殺,他篤信的佛法本以慈悲為念,此時竟成為推動皇帝獨尊的權力工具,這些作為都和他「不悅學、不知學術」的傾向有關,不悅學帶來所見未廣、所思不遠的後果,以致身陷權力的牢籠。作者敏銳地捕捉到這一點,並以專章加以陳述,允為卓識。
綜觀本書,作者著重從「人與權力」關係描繪隋文帝的一生。書中描述根基不深厚的楊堅,在權力漩渦裡獲大位,戰兢地鞏固權力,又通過精心規劃的謀略,以最小代價分化突厥的威脅,開啟日本學者所謂「東亞世界帝國」的序幕。同樣的精心安排,也表現在他對舊北齊地域的治理與國制更新上,藉著皇帝臨朝主政、重整三省關係,強化了以皇帝為中心的政治體系,至於廢郡存州,更一舉削減龐大的政治身軀,再通過括戶,極大化國家掌握的人力、物力資源。文帝從得位、固權到肇建一統,謹慎走在權力的鋼索上。但當平陳業大業既成,早期的謹慎自守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失去權力的恐懼,剛愎自大,專斷猜忌,最後竟成了權力的奴僕。當作陳述文帝晚年過度集權下的統治危機時,語重心長地寫下一段警語:
政治權力和行政效率以及社會關係之間有一定的合理平衡點。當你任意打破這個平衡點時,過度集權往往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行政效率與權力控制是天平兩端,尋求其間的平衡,全然在於人的智慧和自律。然而,多數情況下,因著人的欲念和對權力的執著,這天平始終朝向權力那端傾斜。作者這段警語雖說是論史而來的智慧,未嘗不是意在言外地評寫當代。
「人和權力」的關係是貫串本書的主軸,權力的滋味如此誘人,一如電影裡的魔戒,讓人們想去佔有他。當人一旦戴上權力的魔戒,他的眼裡再也看不到美好的事物,內心逐漸被失去魔戒的恐懼佔據,日復一日腐蝕他的心腸,難尋初衷。全書末尾,作者感嘆道:「隋文帝統治的前後期反差實在是太大了。」這個反差就是權力作祟的結果。雖說歷史不會重演,每個場景、人物都不相同,但在人性這個層次,歷史卻不斷上演著相同的劇碼。權力使人迷惘,最後失去本心,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仍將如此。
本書引用史料豐富,加上必須深究國制變動,本不利於傳記的通俗性和可讀性,但作者流暢的思路和文筆,令人讀來不倦。又本書論隋文帝一生之轉折,很具啟發性,我願鄭重向讀者推薦這本啟人智慧、發人深省的好書,相信必能承擔開卷有益之古訓。
中國史上三四百位皇帝,隋文帝楊堅並不廣為人知,甚至不如他的暴君兒子煬帝來得有名。隋文不僅文采遜於秦皇、漢武,個性嚴肅幾近死板的他,恐怕連風騷都沾不上邊。那麼,為什麼作者要為這個無趣的人寫傳記?
選擇傳主自然不是任意的,而是作者史識的反映。其實,秦皇、隋文兩人很具可比較性,相較於奮六世之餘烈、肇建一統的秦始皇,隋文帝的歷史地位差堪與其比肩。首先,他們都結束了數百年的分裂,開創一統新局;其次,他們都在國政組織與制度建構上頗有建樹,秦皇為帝國立法,後人甚至說兩千年皆是秦政法;隋文帝也不遑多讓,清初王...
目錄
第一章 艱難時世
「五胡亂華」
斷裂的社會
道德淪落與離心意識
第二章 家世疑雲
「那羅延」的誕生
弘農楊氏
武川英豪
第三章 多事之秋
初入仕途
「兩姑之間難為婦」
嶄露頭角
危險的國丈
第四章 政變建隋
變起蕭牆
控制京師
平定三方
禪讓
第五章 除舊佈新
啟運開皇
確立三省六部制
制定律令禮制
構建大興新都
釐訂地方行政制度
第六章 禦侮安邦
塞上風雲
衝破包圍
戰略轉折
構建中的世界性帝國
第七章 開皇之治
勤勞思政
孝治天下
繼續均田
整治鄉村
強化財經制度
增進國力
第八章 君臣之間
用人政策
組建新的領導核心
穿越潛流暗礁
揚清激濁
監察防範
第九章 統一大業
平陳謀略
直下金陵
再平江南
邁向世界
第十章 偃武修文
寓兵於民
崇文興教
銓選改制
功成修樂
第十一章 太平志逸
仁壽宮
醉心宗教
文化統制
政情異動
第十二章 家族紛爭
獨孤皇后
廢黜二王
改立太子
第十三章 蒼涼晚景
企盼「仁壽」
大鵬折翼
悽楚病逝
餘言
隋文帝年表
引用 地名一覽表
主要引用論著目錄
第一章 艱難時世
「五胡亂華」
斷裂的社會
道德淪落與離心意識
第二章 家世疑雲
「那羅延」的誕生
弘農楊氏
武川英豪
第三章 多事之秋
初入仕途
「兩姑之間難為婦」
嶄露頭角
危險的國丈
第四章 政變建隋
變起蕭牆
控制京師
平定三方
禪讓
第五章 除舊佈新
啟運開皇
確立三省六部制
制定律令禮制
構建大興新都
釐訂地方行政制度
第六章 禦侮安邦
塞上風雲
衝破包圍
戰略轉折
構建中的世界性帝國
第七章 開皇之治
勤勞思政
孝治天下
繼續均田
整治鄉村
強化財經制度
增進國力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