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the seas of the world are one.’(世上所有的海洋都是同一個。)
―J. H. Parry
★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各國海洋神話與傳說精選集,全彩收錄超過一百幅世界各地圖書館與博物館珍藏圖像——繪畫、藝術品、中世紀書籍插圖、地圖、水手素描,也是令人愛不釋手、深具藝術性的圖文書,是海洋國家的人民必須擁有的桌邊書。
★Amazon, Goodreads 一致5分評價
★本書分為7大章,共28則海洋故事,每一章4則故事,分別是:
從創始故事看地球起源
從海神角色看個人性格
從航海冒險看出走與擴張
從傳說的場域想像歷史
從大自然找到過往的軌跡
從船上生活認知人類進展
從海洋生物一窺深海盡頭
大海是理解人類經驗的重要象徵。卡爾‧榮格用以解釋「集體無意識」概念,也就是解釋人類認知與行為的原型源頭。從古至今,大海一向是詩人最喜歡使用的文學手法之一,除了做為主題,更常被用來當作譬喻,描寫人類試圖釐清自身難解境況的時刻。
海洋神話在世界各地催生了非常多元的故事,當然還有眾多故事人物,本書包含了波賽頓、瑪納南、毛伊、尼約德、賽德娜和葉瑪亞。這些文化殘遺通常擁有「雙重人生」,除了活在各國的圖書館、博物館和官方史書之中,也可以在民間傳說、迷信、傳統儀式、風俗習慣和地名找到,屬於極為深層的人類經驗,將世界各地的每一個海洋文化(儘管有所不同)連結在一起。
大海是如此美麗以及誘人,但同時是危險以及充滿陷阱的。我們無法了解它,更無法馴服它。時至今日,我們對海洋的所知依然相當有限,更遑論在科學昌明之前,古人對海洋會如何好奇、以及恐懼。先民向來以神話來建構與解釋未知的事物、象限,傳下來的故事提供了一種理解自然世界、以及與它互動的方式。這些故事融合成世界的神話系統,而歷史上每一個神話體系幾乎都會以海洋為特徵。幾乎每個與海相鄰的民族都有其精采的海洋神話,也會創造出各自獨特的海洋神祇,所形成的不僅是一套特殊的世界觀,同時也反映出各民族的文化特質。
作者為了探索歷史的海洋現象,收集了世界各地文化中的神話和民間故事——美洲原住民、加勒比海、玻里尼西亞、波斯、印度、斯堪地那維亞和歐洲。在探討這些故事如何世代相傳的同時,他也對文本進行敘事分析。每一則神話之後都有作者的「反思」,分析神話的背景和源頭,讓人對神話的文化意涵有更深刻的了解。
書中並精心配置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圖書館、博物館收藏的藝術品、繪畫、中世紀插圖、地圖和水手素描等等,讓這本海洋神話集成為值得收藏、一再品味欣賞,長久閱讀翻看的佳作。
作者簡介:
格里.史密斯( Gerry Smyth)
現任利物浦約翰摩爾斯大學(Liverpool John Moores University)愛爾蘭文化史教授,同時也是音樂家、演員與劇作家。研究領域包括愛爾蘭文化史(特別是流行音樂)、現代小說、後殖民主義和當代批判理論。他曾在歐洲和美國講學,並在布拉格、摩納哥和維也納的機構擔任研究員,2012年獲得羅馬尼亞英語學會授予名譽會員,另外也是國際愛爾蘭文學研究協會、英國愛爾蘭研究協會和歐洲愛爾蘭研究協會和中心聯合會的成員。著有《水手之歌:船夫號子和民謠》(Sailor Song: The Shanties and Ballads of the High Seas)。
譯者簡介:
羅亞琪
畢業於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班。興趣廣泛,對文字、語言情有獨鍾,譯作豐富,包括《權力與王座:貿易、征伐與基督信仰,中世紀如何奠定歐洲強盛的基礎?》、《明信片串起的交流史:世界上第一個社群網絡的誕生與發展》、《波蘭國父畢蘇斯基:從民主信徒到獨裁領袖,影響二十世紀歐陸政局的關鍵人物》等書。
章節試閱
我得重回大海,回到漂泊不定的流浪日子,
回到鷗與鯨的生活,感受如剛磨好的刀子那般銳利的海風;
我只希望過程中,能聽見其他浪人笑談自己的冒險奇遇,
並在漫長的旅程結束後,能安穩入眠,做個美夢。
——約翰‧麥斯菲爾(John Masefield),〈戀海〉(SEA FEVER)
現在回想,我發覺我始終都住在大海附近,或直接與大海為鄰:都柏林、克魯斯港、利物浦、荷雷克。大海始終耐心等候,有時在視野內,有時只要走路,或是開車或搭乘公共運輸一小段路就會到達。其實,在看到海之前,通常會先聞到或聽到海。走過幾條街、翻越一個小丘、轉過一個彎,它就在那裡,整個樣貌跟你剛剛行經的陸地截然不同,某些方面卻又有說不上來或難以理解的熟悉。
海洋又大、又寬、又深。
以前,人們相信大海的蔚藍是天空倒映在水中的結果。儘管這是原因之一,但是海洋的顏色其實主要是由吸收陽光和水深等複雜的效應所造成的錯覺。藍色固然帶有詩意,但事實上大海除了藍,還有褐、黑、白、灰、紫、粉,以及其他各式各樣無具名的色彩。
全部總和起來,地球上的海洋大約涵蓋了這顆星球四分之三的表面積。儘管估計數字不一,但是海底地貌可能只有百分之五左右被測繪出來;常常有人說,我們對火星表面的認識比對海床的認識還多。根據目前為止的發現,大海最深處位於馬里亞納海溝,靠近西太平洋的關島。該點位於海平面下將近十一公里處。由於地球現在面臨重大的環境挑戰,有些人覺得,在我們發展出相關科技,能夠完全探索海洋或認識其完整的多樣性之前,我們可能就已滅絕。換句話說,海洋的奧祕我們很有可能永遠無法解開。
「海」和「洋」在專業領域裡其實有明確的差異,但是很多時候(包括這本書)都被當作同義詞使用。
雖然有些哺乳動物適應了嚴峻的海洋環境,但對人類來說,大海是很不利於生存的;儘管我們從古至今都有利用和仰賴它,那裡怎麼樣也不是「家」。即便如此,大海仍十分美麗、充滿魅惑,如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在短篇故事〈青春〉(‘Youth’)所描述的:
大海是透光的、藍色的、清澈的,閃爍如寶石,朝四面八方不斷延伸到天際線,彷彿整個地球就是一顆珠寶、一顆龐大的藍寶石、一顆被刻成星球的寶玉。
此外,它也是地球上最危險的環境,充斥著壞心和恐怖的事物,會導致心靈死沉、肉身死亡。
大海是上面提到的這些及更多更多,這是科學告訴我們的。然而,最具人性的問題依然存在:這代表什麼?這一切究竟代表什麼?偉大的美國海洋生物學家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在二十世紀中葉出版了備受讚譽的海洋三部曲,她在第一本《海風下》(Under the Sea-Wind)的開端便寫道:
站在海之濱,感受潮起潮落,感覺霧氣飄過一大片鹽沼的輕撫,觀看成群的濱海鳥類沿著大陸的海岸線,上上下下飛行了不知幾千幾萬年,看見古老的鰻魚和年輕的西鯡奔向大海,便是知悉了跟任何陸地生命一樣幾乎永久存在的事物。早在人類站在海邊驚奇地望著大海之前,這些事物便已存在;它們年復一年走過漫長的歲月,經歷人類王國的興衰。
卡森在早年生涯致力於了解海洋的科學,例如大海在地球初期是如何形成、影響大海的各種自然力量、極為多樣的海洋生物等。簡單來說,她對海洋變成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系之一的演化過程很感興趣。但,她也很想知道大海為何能夠如此牢固持久地盤據人類的想像。她在其他地方曾寫道:「我們的知識被限制在某個範圍之內,在那之外有著浩瀚無垠的未知領域。」海洋三部曲(包括1951年的《大藍海洋》﹝The Sea Around Us﹞和1955年的《海之濱》﹝The Edge of the Sea﹞)裡面寫到的科學資訊很多已經被推翻,但是卡森對於大海的奇異本質所表達的驚奇卻未曾改變,像一股看不見的暗流,悄悄流過她的論述。
卡森看待海洋是以科學家的視角,但也是以詩人的視角,或者說像是第一次看見大海的孩子。她認為,這是在面對比自己龐大、古老、強大許多的現象時,人類會有的反應。海洋很神祕,是因為我們對海裡發生的許多事所知甚少,同時也是因為大海違反了人類文明所奠基的那些事實,如擁有固定不變的特性、擁有自然棲地,甚至是跟時間本質有關的事實。此外,大海違反這些事實的規模非常「了不起」──我指的不單單是「驚人」、「叫人佩服」或「厲害」,還是真正的「令人油然升起崇敬之心」。這對我們的祖先是這樣,對今天的我們也是這樣;思索海洋會讓我們脫離自我,重新理解(就算只有一下下)我們跟整個星球以及跟人類意識這個不可能的奇蹟之間的關係。
正是這樣的崇敬體驗,才會使人類從很久很久以前就一直受到大海的吸引。對,大海是生活在這個星球上既定的事實之一,但我們還是要問:這代表什麼?卡森寫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始終縈繞不去,卻又無法解開。在追尋答案的過程中,我們慢慢接近生命本身的終極謎團。」我們在尋找解答時所採取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敘事,也就是說故事。故事讓我們的祖先有辦法理解自然界,並與之互動。這些故事儘管是以大自然為靈感,卻常常包含體現各種人類特質的角色。換言之,大自然跟想要述說自然故事的人類之間,存在一種互惠的關係。因此,只有在人類(或人類的化身)在場觀察和經歷大自然的時候,大自然才有意義。
……
這本書共有二十八則故事,編排成七大章,每一章有四則故事。每一章的主題是從我所蒐集的素材歸結而來的。我從不同的來源蒐集這些故事時,它們很自然地就集中成一小堆一小堆,然後漸漸匯聚成不同的章節。顯然,其中必有不少重疊之處,像是聖布倫丹的故事雖然被收錄在「冒險航程」這一章,但是故事裡也有提到某種特定的船隻設計(愛爾蘭古舟),同時也非常關注人類對神祇的恐懼。此外,這則故事也模糊了真實和想像地點的界線。就如看似互不相連的水體(如「大西洋」)其實會不由自主地流入別的水體(如「太平洋」),這裡收錄的每一則故事也會融入其他的每一則故事。
故事的原始文本以許多不同的形式存在,我也在很多不同的脈絡遇見它們。有些故事我本來就很熟悉,有些我只略知一二,有些則是完全沒有聽過。我的任務是為這些故事設計一個形式,以便在重述時盡可能發揮成效並引人入勝,同時反思這些故事的原始狀態──源自哪裡、講到什麼、可能意味著什麼等等。這就需要兩種頗為不同的書寫類型了,一是想像書寫(常被錯誤地稱作創意書寫),一是描述書寫(或稱歷史書寫)。我有不少後者的經驗,前者倒是沒那麼多。
我盡量將故事的風格形塑得簡單直白,同時不減損原始素材的細微和複雜。我選擇「極致吝嗇」(scrupulous meanness)這種文學風格,因為這感覺較理想。有些故事很「稚氣」,但我指的是這個詞最正面的意涵:開放、令人欣喜若狂、令人完全入迷;有些故事比較成熟,蘊含憤世嫉俗和悲傷。敘事觀點也有列入考量,以讓故事達到最好的效果,時而運用第一人稱,時而運用第三人稱,時而運用了所謂的「自由間接論述」,也就是敘事者(和讀者)緊密存在於主角的意識中,同時又保有一定的距離。有時,我簡單直接地重述了原始的故事;有時,原始的故事被放到另一個敘事脈絡中,希望可以藉此跟最初的主題產生共鳴。同樣地,每一則重述的語調大體上也是跟著原始的故事走,同時結合我一輩子的閱讀經驗所累積的影響。觀察敏銳的讀者肯定會找到那些影響的痕跡(但是找到當然沒有獎賞)。
每一則故事都有附上一篇反思,試圖描述故事的源頭、演變、後來發揮的影響以及長時間下來催生的一些詮釋。在跟故事有關聯且對讀者很有用的情況下,我也會提及二手資料,但這畢竟不是一本學術著作,因此這些反思比較像是長篇評註,希望能讓讀者更享受個別故事的內容。
重點是,我不會為這個世界帶來什麼新的東西,而是帶著愛與尊敬的心重述原本就已存在的故事──有些已經存在數百、甚至數千年。我試著在重述的過程中找到延續性,與現今建立連結。
海洋歷史學家J.H.帕里(J. H. Parry)在其著作《發現海洋》(The Discovery of the Sea)說:「世上所有的海洋都是同一個。」這句話在瑞秋.卡森等科學敘事家和約瑟夫.康拉德等想像敘事家的作品中,都能找到蹤跡。我希望,在你現在手上拿著的這本書裡,你也找得到。這裡的每一則故事都傳達了海洋宛如奇蹟、互相矛盾、充滿流動的獨特性。大海擁有一種神奇的能力,可以壓縮時空,開啟更多空間讓人思索最根本的事物:生命、愛、恐懼、渴望、死亡。每一則故事都帶領我們踏上一段旅程,從一個大海被看得很重要的虛構世界,進入另一個大海需要被加倍重視的世界──即我們的世界。
我們很容易把海洋視為理所當然,但每次我們轉過那個彎或翻過那個小丘,只為了再次看見它無比的美麗時,腦中卻總會湧上一股難以言喻的驚奇。
Bon voyage!祝你一路順風!
天空、海洋與陸地
從前從前,天族住在雲端的一座島上。那是一個承平的時代、靜謐的地方,每天晚上人們都會聚在村落中央的大蘋果樹下聽故事、討論事情。
酋長的女兒懷孕了。有天,她突然生起重病,村裡的醫生盡了全力,但常見的藥物沒有一種起得了作用。酋長悲痛萬分,全村的人都準備接受公主的離世。然而,一名老醫生(先前沒有人請教她)來到酋長的木屋,告訴他,他的女兒還有救。她說,村民必須將生長在村子中央的蘋果樹連根拔起、倒放在地上,接著把生病的公主放在枝椏間。要失去這棵聖樹雖然令酋長難過,但他無計可施,只得叫村民遵照老醫生的指示。
女孩被放在樹枝上後,大樹竟開始往把它挖出來的那個洞滑行。一開始原本很慢,但是接著速度越來越快,樹根、樹幹和樹枝依序從洞口滑落,最後整棵樹連同酋長的女兒「呼」的一聲滑下去。當她從病中甦醒過來,發現自己卡在一棵樹的樹枝上,而且這棵樹正飛快下滑!她抬起頭,看見上方的雲朵;低下頭,則看到一大片水域,似乎朝四面八方無止盡地延伸。那,就是大海。
有兩隻天鵝浮在水面上,被輕柔的海浪上下推動。牠們突然看見令人驚奇的一幕:一棵大樹從天而降,還有一名年輕女子緊緊抓著樹枝。牠們遂趕緊飛上前,試著說服女孩跳到他們寬大的背上。她才剛成功跳過去,大樹便墜入水中,激起巨大的水花。
其中一隻天鵝對另一隻說:「我們把這名天女帶去巨龜那裡吧,他會知道該拿她怎麼辦。」
兩隻天鵝迅速游過汪洋波浪。當他們看到巨龜祥和地在水面下悠游時,便游下去將女孩放在他的背上。巨龜看見她,非常喜悅。
他說:「這名天女來到我們身邊,是個好兆頭。但她不像我們一樣是大海的生物,必須有一個住的地方。把所有動物叫來,一起討論該怎麼做。」
兩隻天鵝飛到很遠的地方,四處散布開會的消息。
當這世上所有的動物都聚在一起後,他們輪流建議天女可以住在哪裡,可是所有的建議似乎都行不通。最後,巨龜說話了:
「我有一個點子。你們兩隻天鵝,帶我們到大樹掉進海裡的地方。」
天鵝帶領動物們到那個地方。
巨龜說:「我們必須取得黏在樹根上的土壤,誰願意潛水去拿?」
水獺說:「我願意。」說完,她深吸一口氣,潛入水中。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後,她的遺體浮出水面──她沒能找到那棵樹。
麝鼠說:「換我試試。」他潛進黑暗的水底。
然而,他也失敗了,沒有活著回來。
海狸說:「換我。」其他動物等啊等,卻等不到海狸歸來。巨龜不知所措,覺得他們可能得放棄這個計畫。
此時,一隻癩蝦蟆游上前,說:「我很老了,沒辦法像從前游得那麼好,但我會試著帶回天空樹根部的一些土壤。」老蝦蟆不斷游向大海深處,過了好長的一段時間,她奮力游出水面,臨死前將土壤吐在巨龜的背上。這隻癩蝦蟆姥姥找到那棵樹了!
這一點點土壤立刻開始增長變多,形成一塊地。土地不斷向外和向下擴張,向下和向外擴張,最後變成一座很大的島嶼,延伸到遠方,連眼力很好的老鷹也看不見盡頭。他們決定叫它陸地(Earth)。
巨龜說:「這陸地很好,但是我們還有一個問題。天女很快就要生了,她的孩子恐怕會在黑暗中誕生。我們必須想辦法為這個新世界帶來光明。」
他們做到了。兩隻天鵝帶著小龜到散落在天空各處的雷雲蒐集閃電。蒐集到足夠的閃電後,動物們做出一團巨大的火焰光球,拋到空中。然後,他們發現還剩下一些閃電,便用這些做成另一顆較小的光球,同樣拋到空中。大球是太陽,小球是月亮。
接著,一些小型動物將天空的一角鑽出洞,這樣太陽和月亮有需要時就能從洞口離開或回來。於是,白天和黑夜被創造出來,一年四季也是。
天女產下一對雙胞胎後便過世了,遺體被埋在陸地的土壤中。她的兩個兒子在各個方面都彼此相反。一個兒子冷靜沉默,成為掌天者,是善良、夏天、光明與生命的靈體;另一個兒子火爆嘈雜,成為打火石,是邪惡、冬天、黑暗與死亡的靈體。這兩個靈體活在陸地上所有子子孫孫的身體裡,形成微妙的平衡,總是想要支配對方。一切便這樣定了,自此不曾改變。
圖片:「今天這個世界和所有生物的起源,傑希.J.玉米種植者(Jesse J. Cornplanter)創作」,取自《長屋的傳說故事》(Legends of the Longhouse),約1938年,YD.2006.a.1814
反思
人類學家和神話學學生將這種故事類型稱作「大地潛水者」(earth diver)。大地潛水者神話的基本模型是,在某個民族的早期歷史,天族(屬於神或半神的民族)有一個成員降落到海床取得一點點土壤,後來這些土壤長成人類居住的大地。
大地潛水者神話的特殊之處在於,它觸及的地理範圍極廣。根據人類學家厄爾.W.康特(Earl W. Count)所說,這種神話「肯定是最多人類共同擁有的概念之一」。非洲、美洲、亞洲和歐洲都找得到這種神話的不同版本。比方說,有一個理論認為,聖經的諾亞方舟故事其實是從大地潛水者神話改編而來的。這可能表示這種神話的源頭非常古老,反映了早期人類的遷移模式;或者,基於其原始本質,這可能表示同樣的根本敘事同時出現在世界上不同地區的不同文化。無論如何,有一點不用感到訝異,那就是儘管基本架構保持不變,故事卻會因為不同的文化經驗和風俗而出現變化。
數百年來,評論家一直在猜測大地潛水者神話究竟想傳達什麼。可能的解讀方式很多,例如:從微不足道的東西(一點點土壤)創造出龐大美麗的東西(陸地);生物存在於不同的「界」(海床、海面和天空);一個陽物形狀的東西(樹木)從天而降,貫穿原始的海洋,接著從中誕生陸地;母親女神(天女)現身,人類從她體內誕生。這個故事還有透過象徵善與惡的雙胞胎引進二元概念,所以更進一步擴充了故事的內涵(在歐洲的某些版本,陸地的形成甚至只是神魔交戰的次要主題)。世界各地的文化都找得到這些主題的影子,它們探討了跟人類演化有關的最根本概念。
大地潛水者神話在北美原住民當中特別常見,呈現出許多不同的形式。此處收錄的版本來自易洛魁人(Iroquois)的神話;他們是原本住在現今美國東北部和加拿大的好幾個原住民族。易洛魁聯盟的源頭最遠可以追溯到十五、甚至十二世紀,由五個(後來變成六個)部落所組成,他們共同遵守一個「大和平法」(Great Law of Peace)。莫霍克人的領袖海華沙(Hiawatha)是孕育這套法律的核心人物,他的名號後來被美國詩人朗費羅(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用在自己1855年的史詩作品,成為史詩中那位英雄的名字。這首詩完全是虛構的,但是由真正的海華沙協助設計的大和平法,其實納入不少後來長久存在於美國人想像之中的概念,包括平等、獨立與合作。
易洛魁聯盟還擁有相當高超的政治手腕,需要面對殖民時期變幻莫測的戰爭、疾病、農業以及不斷更改的盟友關係。在十七和十八世紀的殖民政治中,這個聯盟成為一個強大的角色,直到獨立戰爭和美國建國之後,影響力才開始式微。在殖民壓迫的世界史當中,易洛魁聯盟的瓦解過程是典型令人哀傷的篇章,涉及到社會工程、酗酒、疾病、文化喪志與自然資源掠奪。
在傳統的易洛魁社會及其關於宇宙起源的想像中,動物是很重要的。從實務面來看,他們的經濟非常仰賴跟他們一起生活在這座大陸上的動物。十七世紀初漫長的「海狸戰爭」便是很好的證明,易洛魁人為了控制利潤豐厚的毛皮貿易,跟其他原住民部落和法國殖民者打仗。從文化面來看,動物跟易洛魁人的世界觀緊緊相扣,包括他們對醫學、身分認同(對部落和自我的認同)和生命的理解。
我們可以把這裡收錄的故事看作三個互有關聯的橋段,一個很長,另外兩個較短。首先是天女墜落、她與動物們相遇以及陸地形成的橋段。從和平的世界降落到充滿糾紛與死亡的世界,是許多宇宙起源神話都會出現的情節,包括基督教故事。潛入水中的動物紛紛死亡,是另一個議題。這些動物為什麼非得死去我們並不清楚,但是大部分的版本都包含這個元素,為看起來很像童話的故事增添了一絲大人的現實主義。
再來是太陽與月亮形成的橋段,這在全世界的神話體系中非常典型。在最後一個橋段中,雙胞胎誕生,象徵生命在道德和存亡方面有盛有衰的二元體制出現了。從這時候開始,故事想要傳達的訊息似乎是:善良、夏天、光明與生命必須跟邪惡、冬天、黑暗與死亡維持不言而喻的共存關係。此外,快速變換到不同的橋段以及種種會讓「現實主義」敘事顯得不合理的地方(如果沒有陸地,水獺、麝鼠、海狸和癩蛤蟆要住在哪裡?),也是這類故事的典型特色;在這裡,這些只不過是充滿魔法的世界觀的一部分。
我得重回大海,回到漂泊不定的流浪日子,
回到鷗與鯨的生活,感受如剛磨好的刀子那般銳利的海風;
我只希望過程中,能聽見其他浪人笑談自己的冒險奇遇,
並在漫長的旅程結束後,能安穩入眠,做個美夢。
——約翰‧麥斯菲爾(John Masefield),〈戀海〉(SEA FEVER)
現在回想,我發覺我始終都住在大海附近,或直接與大海為鄰:都柏林、克魯斯港、利物浦、荷雷克。大海始終耐心等候,有時在視野內,有時只要走路,或是開車或搭乘公共運輸一小段路就會到達。其實,在看到海之前,通常會先聞到或聽到海。走過幾條街、翻越一個小丘、轉...
目錄
導論
創始故事
引言
天空、海洋與陸地
海水為什麼是鹹的
魔鬼讓海水變鹹了
絲卡蒂與尼約德的短命婚姻
不願嫁人的女孩
神與人類
引言
毛伊跟哥哥一起出海釣魚
殖民脈絡下的故事情境
赫洛與勒安得耳
排除萬難的愛
海洋的女兒
海鳥的大合唱
約拿在大魚體內的冒險
冒險航程
引言
聖布倫丹跟不開心的猶大說話
追尋信仰的海洋之旅
水手辛巴達的第一次航行
庫佩駛向奧特亞羅瓦
海洋之星
失落的地方,想像的空間
引言
青春國度的奧伊辛
失落的亞特蘭提斯島:爭議
進入沒有陽光的大海
海灘野餐
天氣與自然
引言
佈雷坎王子和科里夫雷根的女巫
可憐木匠的故事
哥倫布號揚帆啟航
不常見又複雜的海市蜃樓
乘船進入海中
引言
被卡琉什人救出
在魔鬼和深藍色的大海之間
飛天荷蘭人
出發
神獸
引言
阿里昂和海豚
格洛斯特港的怪獸
最後的海妖
漁夫和龍怪
致謝
參考書目
圖片來源
導論
創始故事
引言
天空、海洋與陸地
海水為什麼是鹹的
魔鬼讓海水變鹹了
絲卡蒂與尼約德的短命婚姻
不願嫁人的女孩
神與人類
引言
毛伊跟哥哥一起出海釣魚
殖民脈絡下的故事情境
赫洛與勒安得耳
排除萬難的愛
海洋的女兒
海鳥的大合唱
約拿在大魚體內的冒險
冒險航程
引言
聖布倫丹跟不開心的猶大說話
追尋信仰的海洋之旅
水手辛巴達的第一次航行
庫佩駛向奧特亞羅瓦
海洋之星
失落的地方,想像的空間
引言
青春國度的奧伊辛
失落的亞特蘭提斯島:爭議
進入沒有陽光的大海
海灘野餐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