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郝譽翔
愛書的母親,快樂的一家人
文建會主委林澄枝的讀書歲月
訪問時間:八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訪問地點:文建會主委辦公室訪問人:陳義芝、郝譽翔
如果在學校就能養成讀書的習慣,那是終生都受益無窮的。特別是國文老師,真的太重要了,如果老師能夠多開一些書單,鼓勵學生去讀、去寫,上課輪流作口頭報告,那麼,學生自然而然就會產生興趣。
「我對書的感情很深很深,對我而言,書就像是個老朋友一樣,隨時都可以帶來安慰。」在這難得溫煦的冬日什後,文化機構的大家長——文建會主委林澄枝女士,在裊裊茶香環繞中,娓娓訴說起她與書締結的深厚因緣。
由床邊故事啟蒙
回憶童年歲月,閱讀經驗的啟蒙竟是母親講述的床邊故事,林澄枝微笑地瞇起了眼,追述那一段遙遠的年代,說:「回想起來,那也已經是四五十年前的事了,那時物質相當貧乏,真的沒有太多的書可以看。所以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媽媽常常吟誦詩詞給我們聽,而這也就是我的床邊故事。」林夫人出身書香世家,她用台語吟唱詩詞給子女聽,子女便跟著隨口吟哦,所以直到今日,林澄枝還能夠以流利典雅的台語吟詩,用國語反倒不習慣。她說:「當時,我的母親常念《紅樓夢》中的詩詞給我們聽,因此連帶的我也非常喜歡《紅樓夢》這本小說,長大以後,拿來一讀再讀,也不會感到厭倦,甚至還找一些關於紅樓夢研究的書籍來看,不但研究裡面的人物,還拿來與日本《源氏物語》互相作比較呢,非常地有意思。」林澄枝對古典文學的偏好也影響到幾個孩子,「因為這是代代相傳的。」她說,在自幼薰陶之下,四個小孩都頗富文采,不僅是作文比賽的常勝軍,也都能寫詩畫畫,甚至都有過讀中文系的念頭。今年,她的小女兒以資優生保送進入台大中文系就讀。母女兩人就更有共通的話題了,她們經常一起閱讀報紙的副刊,一起批評電視劇搬演的《紅樓夢》是否傳神,能在文學上建立起與孩子心靈溝通的管道,格外令林澄枝感到欣慰。
年輕時也愛讀詩
「當女兒知道我年輕的時候也愛讀詩,也寫詩,驚訝得不得了呢!」林澄枝開心地笑著,自從接受中國古典文學的啟蒙之後,她也曾經歷過一段愛好文學,閱讀小說到廢寢忘食的青春歲月。年輕的心對一切美好的事物總燃燒著強烈的渴望,文學胃口出奇地好,舉凡中國、外國文學名著,甚至文藝愛情或武俠小說,都是林澄枝的最愛,大量閱讀之餘,也不禁提起筆來創作。說到這裡,她喟然歎道,自從脫離學生生涯之後,忙碌的工作使她沒有閒情逸致再去享受文學作品,閱讀範圍也因工作而越來越廣泛。掌理實踐家專校務五年的時間,有關生涯規劃、如何和年輕人溝通,以及管理方面的書籍都是她研讀的重點。等到出任執政黨婦工會主任,為了掌握最新資訊,報章雜誌則變成每日不可或缺的精神糧食。
完成婦女政策白皮書
在婦工會期間,林澄枝最得意的一件事就是完成中華民國第一部婦女政策白皮書,也因此促使她閱讀許多關於婦女運動的書籍。她說:「在規劃這部書時,我們舉辦非常多的座談會、公聽會,身為主持人的我,往往在會議舉行的一個月之前,就要開始閱讀相關書籍,屆時才能夠與專家學者討論,在這點上我相當用心。所以我雖然不是一個婦女運動的工作者,但是我必須了解他們的想法,雙方才能夠有共識,而不至於太過偏激或是太保守。」現在社會越來越走向高齡化,女性如何去規劃將來的後半輩子,是林澄枝非常有興趣的主題,這些書讓她讀來更有切身的感觸,譬如《內在革命》一書,就是研究女性自覺的重要參考著作,還有《改變》討論女性如何面對青春年華消逝的恐慌,如何改變生活的態度去面對更年期,都提供給她許多寶貴的意見。
與孩子一同讀書
目前,文建會備受矚目的五大附屬機構——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民族音樂中心、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藝術村、南部技藝園區,都在陸續籌建研擬之中,為了這項龐大的文化建設工程,林澄枝也閱讀許多關於古蹟、博物館、民俗、戲曲、傳統藝術等方面的書籍,都讓她有發現新天地般的感動,彷彿又窺得一處深美恢弘的堂奧。所以隨著工作性質不同,林澄枝閱讀的方向也跟著轉移,但令人好奇的是她如何在繁忙的公務之餘,還能不斷吸收新知呢?談到這一點,她再三強調自已非不得已,決不應酬的個性,所以就能比別人多出好大一段時間來充實自我、沈澱心靈。林澄枝說:「我的生活很正常,晚上回家,吃飽飯後看完電視新聞,孩子在書房讀書的時候,我就坐在客廳的沙發上讀書,孩子休息的時候,我們就一同聊聊天,這是一舉兩得的事情,既可以讀書又可以增進親子關係。」鍾愛孩子的她,作息時間也盡量配合女兒,除了晚上,每天早上六點半她叫女兒起床之後,利用早餐的時間,她又可以從容地閱報讀書,所以即使工作再怎麼繁忙,她也能把握空檔為自己的心靈充電,而支持這一股動力的源頭,無非就是一顆愛書的心。
最便捷的知識來源
「過去我的父親眼力已經不好的時候,他還是不斷地買書,我媽媽常說他何必買那麼多,看也看不完,這是收藏書而不是看書啊。但是,我卻很能體會他那種愛書的心,因為只要翻一下,或許只是打開其中的一個章節,也可以獲得對自己有幫助的片段。所以我讀大量的書,不是整本從頭到尾細讀,而是從中選取我所需要的部分,這對忙碌的現代人來說,應該是一種最有效益的讀書方式。」在「開卷必定有益」的信念之下,林澄枝也以為:「現在各種資訊的媒介雖然五花八門,但是讀書時你不是被動的接收者,而是可以主動去揀擇,所以書仍然是現代人最便捷有效的知識來源。」可惜的是,書店中陳列著這麼多精采的書籍,卻似乎越來越乏人問津了,談到這裡,林澄枝眉宇之間再也掩不住憂心忡忡的焦慮:「台灣有了富裕的物質條件,卻沒能豐富人民的心靈世界,和以前的農業社會比起來,反而是更加的空虛墮落了。所以過去我們花很多錢在展演上面,但是如果沒有觀眾來看,節目再好也是徒然。如何提升大眾精神生活的品質,應該才是當前文化建設的根本之道。」
撒下讀書種籽
為了重建新的生活文化,林澄枝提出「心靈環保、生活儉樸」的構想,而如何達到這個目標,這位愛書的文化機構大家長首先想到就是讀書。在她努力推動之下,「書香滿寶島」的工作終於在全省各地沸沸揚揚地開展了,文建會第二處規劃或與傳播媒體和學校合辦、或委託辦理,確定已有「全國社區讀書會領導人培訓」、「製播讀書節目——名人推薦好書」、「讀書心得觀摩」、「全國讀書會博覽會」、「書香巡迴演講、座談」、「製作、出版有聲書籍」、「讀書資訊報導」、「世界書香日在台灣」等等,琳瑯滿目。除此,林澄枝還計畫跟企業界合作,不僅可使企業界形象清新,還能夠改善社會功利的風氣,只要企業領導人帶頭呼籲,那麼風行草偃,底下的員工也就不難推動了。看到讀書的種子已經開始慢慢散布到全省各個角落,林澄枝在欣慰之餘,也很坦白地指出:「這絕對不是喊喊口號就了事的運動,而是心靈教育的扎根工作,需要長時間的潛移默化。文化是不能速成的,不要期望在短短六個月之內就能交出具體的成績單來。俗話說﹃三年官,兩年滿﹄,在我任職的這段時間,少說應該會有一年多吧,我只希望能夠帶出一個正確的方向,看到社會上各個角落都在推動起來,就很心滿意足了。」
其實在林主委提倡之前,民間已經自主成立非常多讀書會,提到這些自發性的團體,她很受感動,說:「目前登記有案的大約有將近一千個讀書會,若就我實際接觸的經驗,還有更多更多,這個風氣已經在形成、顯現。」她並舉長期默默推動讀書會的洪建全基金會為例,讀者會就辦得相當活潑多元,為了使婦女不懼怕讀書,他們鼓勵大家聚在一起分享討論,甚至設計各種主題,帶大家走出戶外,拓展生活的空間,而在這種輕鬆愉快的聯誼之中,婦女也同時獲得了心靈的成長。
如果老師多開一些書單
「其實我目前作的,可以說是一種類似教育的工作了。」坦承這輩子最大的興趣是當學生和當老師,學校一直是林澄枝最想回歸的地方。曾經留學美國多年,她對國外的教育方式尤其感觸良深:「在國外,課外書非常重要,也是他們一般常識的來源。老師上課的時候不會只教一份講義而已,一定開很多書單,而考試的時候也允許學生帶許多書進去抄寫,但是你如果沒有讀過這些書,事先消化吸收裡面的東西,就會不知道從何抄起才好。這種方式可以強迫學生大量的閱讀,而不是死背一個標準答案,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而這也是台灣學生最欠缺的訓練。」出身教育界的林澄枝,在執行文化工作時尤其對教育賦予了殷切的期望,「如果在學校就能養成讀書的習慣,那是終生都受益無窮的。特別是國文老師,真的太重要了,如果老師能夠多開一些書單,鼓勵學生去讀、去寫,上課輪流作口頭報告,那麼,學生自然而然就會產生興趣。」因此,她大力支持吳京部長推行的教育鬆綁政策,唯有解除壓力,學生才能自由自在的讀書,吸收多元化的知識,否則等到他們畢業進了社會,身陷忙碌的工作之中,若想再主動去接觸書籍,更是難上加難的事情了。
給自己一段寧靜時光
「讀書是我休閒時最大的享受。」不好應酬的林澄枝說,周末非天大的事她不輕易出門,大家知道她的個性,也不會隨便打擾,而給她一段寧靜的時光。當換上家居服之後,躺在沙發上一邊看書,一邊優閒的吃點東西,陪伴家人,就是她最自在的時刻了。拋開繁忙的公務,手中捧著一本書,不論是近來熱鬧的話題——EQ(情緒智商)或《與成功有約》、《兩千年的大趨勢》、《全心以赴》、《一天二十五小時》等應時代趨勢而生的書籍,或輕鬆愉快的《山居歲月》,都給予她如何調適身心,以便再度前進出發的指引。年輕時喜愛的泰戈爾、席慕蓉的詩集,也都被她一一重新拿出來咀嚼,那滋味就有如老友重逢一般的溫馨。林澄枝說:「一個愛讀書的媽媽是會影響一家人的。」過去在婦工會做事七年,推行一連串問政研習營、合唱團、讀書會、參觀博物館等活動,她就深深體悟到,當婦女的生活領域拓廣之後,日子變得快樂充實,許多家庭問題也就會迎刃而解了。「所以婦女快樂,全家人都快樂」,她微笑著下了結論,而她本身也正是這句話的最好寫照。如今,這位熱心熱情的文化機構大家長也忍不住要將自己的愉悅散播出來,與社會上每一個人分享。
隨著溫暖的書香,一個開闊燦爛的天幕正在寶島的上方緩緩地開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