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這本書是台師大傅學海教授的兩位高徒吳昌任、林詩怡夫婦檔的佳作。我很高興有機會能就這本書的內容寫一點評論,因為這本書說明有志願的人有哪樣事不可成功?有興趣的人生活中有哪樣事會不如意?
這本逾260頁的書可分好幾個重要橋段。起初是回溯昌任和詩怡少年時對天文的初次接觸和著迷。其中提到詩怡和兩位死黨合起來訂購牛頓雜誌,用來閱讀其中有關天文和太空科學的新知。看到這(還只不過是第八頁)便覺得這一代的年輕人實在太幸福了。想我當年,不但沒有牛頓雜誌,連兩塊錢都沒有。假如你們不迷上天文,實在浪費人生!所以在幾頁之後,看到昌任和詩怡在師大地科系的喜相逢,不由想到這是最合理不過的事。說來巧合,他們二人都是因為聯考數學分數不夠才進入地科的,不無耿耿於懷之感,我自己卻覺得地科系是最難考入的系所。我唸研究所的加大聖地牙哥分校(UCSD),便是以海洋學和地科研究起家,在拉荷亞海岸旁邊的地科院上課的研究生,總是意氣風發,有著高人一等的氣勢。此外,台灣的崇山峻嶺經豪雨後便帶來的土石流和氾濫,以及卡崔娜颱風於新紐奧良市所造成的無比災害,在在都提醒我們要非常看重地球科學的研究。當賴以生存的大地環境受到無可縫補的破壞後,什麼美夢也得放棄。對不起,我是在這裡借題發揮,表示我對地球科學研究和教育工作者的尊崇。再加上行行出狀元,要不然,我們也不會有如詩怡和昌任這樣的優秀青年,能夠合天文地理於一身,在台灣走透透,合歡山、大雪山、小雪山、新中橫、中和…,上山下海地無處不觀星。書中描述他們萬里遙遙再次到澳洲中部的艾爾斯岩,只為觀賞那緣慳一面的南天星辰和追蹤彗星C/ 2001 Q4和C/ 2002 T7的故事。請想想,有哪幾個人更能夠把大自然當作自己生命的一部份?我想這都是因為他們地科底子的緣故。
書中述及昌任在一次手術前,晚上夢到的都是地球之外的八大行星,無獨有偶的是,詩怡也在做同樣的怪夢,這些特異功能現在是應用在追星族的星八課。我相信看完這章的讀者,晚上做夢都會想著星海羅盤、赤道儀、數位天文攝影相機、導星鏡、魚眼鏡在空中飄來飄去。這些非常紮實的觀星材料,都是昌任和詩怡結合他們二人多年的寶貴實作經驗的精華而成。一定是追星族入門必備之書,也是天文老師和行家們的重要參考資料。
這本獨樹一格的書,事實上也是側面紀錄了台灣追星族在近年的發展。一些在象牙塔中不食人間煙火的天文學家,大概尚未領略到社會大眾和媒體對天文新知的渴求。昌任和詩怡以參與者的身分描述每次的流星雨、彗星和火星奇景,都是弄得人山人海方才落幕。這是一件很好的現象,很值得教育部和國科會思考,如何將民眾對天文和太空科學的好奇心,提升為國家追求科技發展的原動力。 看完這本書有個感覺,便是自從昌任和詩怡進入師大唸書後,便好像沒有一天閒過。除了到處奔波,天南地北的快樂觀星外,還舉辦各種天文集會的講座。書中提到我回到中央大學不久後,便受他們邀請,作了一次有關行星的演講,光陰似箭,眨眼便是七年的功夫,我自覺一事無成。但昌任和詩怡二人的成長和成就可是叫人驕傲。可以特別一提的,有第一本本土天文雜誌《觀星人》的刊印、台北市天文學會通俗天文講座的舉辦,以及台北市永和社區大學成人教育的「星星月亮太陽」天文學課程的開課。在在說明他們對天文學和科普教育的熱忱,實在不愧為傅學海老師的學生。但這一切對昌任和詩怡來說,可還只是開始。因為他們(大概是看到流星的時候)許下幾個願望:一個便是要設立一個行動天文台,全台走透透,用來把天文知識介紹給在都市之外的廣大民眾;一個便是高山遠端遙控天文台,以求改善國內中小學生學習天文學的環境條件。這些都是很重要的想法。事實上,行動天文台的有無,很可能便是一個社會之國民教育是否發達和教育水平是否尚存有很大的城鄉差距的指標。而遠端遙控天文台的概念,現在更演化成一個全球命名為Hands-On Universe (HOU) 的計劃。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網站 www.handsonuniverse.org。這裡希望昌任和詩怡可以開風氣之先,集合國內地球和天文教師的龐大力量,把這個高質量的天文數據網上教學方法引進台灣,並促使台灣參加這個國際組織。真的,就是有這麼多的事情需要年輕人來做。
當我唸到第111頁,昌任和詩怡用綠光雷射筆的光束認定星星的位置時,腦海中不禁想起以前讀到的武俠小說中,說到一些劍俠把江湖恩怨了結後,便到雲深不知處的高山隱居。山下凡人偶爾在晚間看到閃閃青光,才知道他們正在論劍,用以養性怡情。這種意境,和昌任、詩怡及他們一同披星戴月的同好的逍遙生活很是相似。但是塵世間事何時了,光HOU一事便夠忙一陣子了。好吧,我們便說定了! 葉永烜 國立中央大學前理學院院長、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教授
序二
星空,一直是迷人的,而且一直在哪裡呼喚著,呼喚著追星族,呼喚著昌任、詩怡這種天文迷。他們無法遏制心中的呼喚,攜帶著輕重裝備,遠赴高山、海外,尋找光害最少之處觀賞星空天體,並將之拍攝下來成為夢裡相思的回憶,也與眾人分享星空之美。 昌任、詩怡是台灣少數橫跨專業與業餘界線的天文愛好者。他們除了拍攝天體,也進行許多制式外的教學活動、推動天文風氣,而且在深度上著力頗深,目前正完成一座遠端遙控且具有連動功能之商業等級的圓頂天文台。看著他倆合著的《追星族的天空奇緣》,竟恍然像是看著自己過去十年間的一部分,才突然了悟在不知不覺間,與他們兩人有如此長時間的重疊,共同推動了許多天文事,混雜了彼此的部分夢想。
大約在十年前,與一批中學老師們,從課堂教學開始,一起進行過許多事,從天文觀測網、河瀚讀書會、天文實驗室、樂觀讀書會、永和社大,一路走來,有些激情已經淡去,有些仍在細水長流中。《追星族的天空奇緣》為過去的所作所為留下了部分的「雪泥鴻爪」,留下了一些白紙黑字的「歷史見證」。
十多年來的經驗與體認,我深深覺得昌任、詩怡他們處在我這一代與現在這一代年輕人之間,顯示了三代的某些特質。我這一代秉持了尊師的傳統,即使如我這般有叛逆個性的人,也大都盡心盡力執行所交付的工作。但是新一代年輕人,則大都擁有強烈的自我,對自己想做的全力以赴,但是對老師所交代的事務,如果不獲他們認同,除非老師強迫,否則他們不會進行而任其擱置。昌任、詩怡他們這一代,有自己的夢想,逐夢踏實;如果我說有什麼事要做,他們也不太質疑,而盡心去做。天文實驗室、樂觀讀書會、永和社大,都是在這種情況下,一一實現落實。
「有事,弟子服其勞」的時代已經遠颺。現在的老師,無法像過去一樣將學生視為沒有個性的主體,須以理服人,而非以師道之尊壓人。但是,我也要勸現在的年輕人,不是所有事情都必須獲得你個人的認同才能進行。人生在世,除了個人興趣志業,還有一分責任,與對他人的牽掛。我非常感謝昌任與詩怡兩人,沒有他倆,就不會有一些現在看起來有所成、有所得的事。
近年來,台灣本地人所撰寫的天文書籍漸多,是可喜的現象。但是大都為介紹天文學、天文觀測或如何觀星之類的書。這本《追星族的天空奇緣》前半段卻是與眾不同,抒發了兩人的追星歷程與夢想,混合了相關人士的「片羽」,帶動了本書的獨有的風格。風格中有情,文筆雖淡卻見情深。
當然,一本天文書,如果沒有天文儀器、設備、觀星,哪叫天文書。昌任、詩怡兩人不是要寫一本散文,而是一本天文書。書中當然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星八課」,教你如何使用星座盤辨認星座、黃道十二星座與星占學、望遠鏡的種類、雙筒望遠鏡的奧妙,甚至連綠色光束的雷射筆都提到了。 有了望遠鏡、赤道儀這些觀星利器,要讓它們發揮功效可不容易。這方面,昌任、詩怡可是從大學時候就開始接觸了,經過這多年,早已成為箇中好手了。說來慚愧,我這個老師在這方面是遠遠比不上學生,只能說說。就像打撞球一樣,說起來頭頭是道,打起來可是一塌糊塗。他倆在本書中,配合畫面,一步一步詳實鋪陳,任何有心人都能依據圖文,照表操課,完成基本的望遠鏡架設與觀測。
俗話常說「師父領進門,修行看個人。」剩下的當然就是練習、練習、練習,達到熟能生巧的「天文望遠鏡達人」。
喜歡星空的人,遲早會想要拍攝美美的天體影像。而且,一旦開始,幾乎會有一段長達數年的狂熱期。望遠鏡、鏡頭、相機、快門線、底片、赤道儀、追蹤馬達、極軸望遠鏡……要一一了解,並能上手成為「達人」可不是一件輕鬆容易的事。嗯,對這種人,其實不用多說,他們自能在摸索、試誤中,快速精進,大約一年左右,也就成為老鳥了。但是,好的望遠鏡操作說明,在初始階段,仍有相當助益。
時代一直在進步,天文觀測與攝影也已經進入數位化的世代,望遠鏡自動導星技術也已經屬於成熟產品。作者兩人也花了一些篇幅,敘述這些最新的技術與事後影像的處理。
最後一課「失敗為成功之母」,真是過來人的經驗結晶。成功就是一連串失敗的過程所累積而成的。我個人認為,這本書最有價值的一點,是在描述步向峰頂的路上,伴隨著一些跌倒、錯腳、烏龍?的親身經歷,顯示失敗是每一個成功者的經歷,而且越成功的人,所經歷的失敗也越多。
看著學生成長、成功、出人頭地,心中自有喜悅,很高興昌任、詩怡兩人願與我分享他們出書的喜悅,相信他倆在未來仍有值得與我們分享的逐夢之旅、之情。人的一生中,能獲得知己的不多,既是伴侶又能志同道合共逐夢想的更少。昌任、詩怡能得兼兩者,真是人生一大快事。讀他們所寫的《追星族的天空奇緣》,恍若往事就在眼前,十年歲月霎時掠過心頭,翹首來時路,竟也走了長遠的路。這條路仍然蜿蜒崎嶇,走來仍然興趣盎然,精采好戲才正要開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傅學海緣起 有人說我們兩個是天文迷,但我們認為「天文狂」這個稱號會更貼切些。 對天文的喜愛程度,幾乎佔滿了我們的生活。平時忙著製作天文教材,寒、暑假忙著籌辦天文活動,就連週休二日難得的好天氣,也只想到我們常去的大雪山森林遊樂區、玉山國家公園、合歡山等地拍星星。除了這些地方,實在想不出來還有哪裡好玩,翻遍了市面上的旅遊雜誌與書籍,甚至有好幾次在週五晚上熬夜到介紹旅遊的網站上瀏覽、尋覓,就是無法找到其他符合我們需求的去處:一處晚上要有滿天星斗,可以讓我們拍星星的地方!這還不夠誇張,連蜜月旅行的規劃,也只想到能不能拍到不一樣的星空。對我們而言,如果看到天上點點繁星,卻沒有帶望遠鏡,就連蜜月旅行都可能會因此而玩得不盡興!著手寫這本書之後,一點一滴的將往事回憶一遍,才發現天文早已深植我們心中,不管小時候有沒有機會接觸,最後還是會走上這條路。 本書所呈現的,就是我們兩個對天文的痴與狂,不只是星星,還有一些感覺、經歷與想像。希望讀者們能用看故事的心情同遊我們的天文夢,同時保有對生活的熱情,持續追尋屬於你自己的夢,這應該就是身為人類最大的幸福了。 書末的「星八課」是我們的職業病。對從事教職的我們而言,能讓大家看書就學會觀星與攝影的方法,便是最大的快樂與成就!所以我們將觀測時的親身經驗,以及一些小技巧都寫在裡面,希望大家能跟著這些步驟,慢慢進入這個美麗星世界。 本書的完成首先要感謝永和社區大學「星星月亮太陽」課程的學員兼朋友--韻如,她的熱心推薦與強力推銷,催生了我們兩個走入天文領域十年來的第一本書,還要感謝負責接生的主編,她對我們的超級耐心等待與信心,是凡人所沒有的。期許我們在十年後,可以完成第二本書,好提醒自己在每個十年裡,都要有所成長。而我們能在天文世界中如此自由、自在,就要感謝一路上支持我們倆的爸、媽,對於我們從大學時代開始,凡是遇上假期就往山上跑,沒有任何的抱怨與質疑,甚至有一因為用車時間重疊,老爸還先載我們到大雪山,堅持幫忙一起徒步搬器材到天池旁,自己才又開下山去茶山買茶,隔天再回來接我們,這樣一來一往光是山路就至少有100公里!一趟下來,每次老爸跟朋友喝茶聊天時,都會笑笑地說我們是兩個瘋子,居然願意跑這麼遠,到高山上去受寒,就只為了要拍星星。 其實,要感謝的人好多,每個人都是一段因緣際會,直接或間接讓我們在天文的路上走得順利:師大地球科學系的傅學海教授——從大學時期就受到傅老師的薰陶至今,是他對推廣天文教育的熱忱感染了我們,也是他放心地讓我們接手幫忙通俗天文講座、天文實驗室、天文營、社區大學天文課程等活動籌畫,讓我們得到更多的磨練;曾世佑——佑子學弟,雖然是學弟,但是在天文攝影上,他可是我們的第一位私人教練;莊孝爾學弟和廖克權學弟,在他們還是青澀的高中生時,我們就認識他們了,現在孝爾已是師大地科系的研究生,克權也是系上的大學生啦,他們幫了我們不少忙,也經常與我們一起討論天文、一起上山拍星星,更是我們的開心果,會陪著我們作夢;王靖華學姊和邵慶宇學長,也曾是我們一起上山拍星星的好伙伴,雖然現在很少聯絡,但想起以前,心頭總是覺得暖暖的;擔任高中地科老師的翁雪琴學姊,在我們還是研究生的時候,就找我們去帶高中的天文社團或營隊,讓我們增加不少功力;也是高中地科老師的江玉燕學姊,帶我們加入教育部學習加油站的高中地球科學教材資源中心計畫,因此我們才開始接觸利用電腦製作多媒體教材;還有另一個高中地科老師周家祥學長,如果不是他的轉介,我們也不會在念研究所時,完成第一本翻譯書;天文同好楊正雄先生,本身也是瘋狂追星族,他讓我們有了第一次上電視的難得機會,雖然只是短短的幾分鐘,卻讓我們體會到社會大眾對天文的好奇與憧憬,也才發現我們還有很多事要去做。其他還有許多未能一一提及的人,真心感謝曾經幫助過我們、與我們一同享受星空之美的每個人! 說著說著,所有的畫面彷彿又出現眼前,該讓大家看看我們的故事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