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能作為學問而出現的未來形上學之序論》是康德於1783年出版的一本小書。他撰寫這本書的動機可以直接追溯到他於兩年前出版的大部頭著作《純粹理性批判》。他經過十多年的沉思與醞釀,在1781年初出版了《純粹理性批判》這部畫時代的鉅著。儘管康德花了極長時間來構思《純粹理性批判》,但他卻是在年歲日增的壓力下,於短短四、五個月內倉卒完稿。只是,這部著作篇幅太過龐大,所探討的問題又極為複雜,還使用了不少新的名詞與表述方式。但更重要的是,根據康德自己的說法,《純粹理性批判》是「一部離開了所有常走的道路、而走上一條我們無法立刻熟悉的新道路之著作」。可以說,他自己早已預見到《純粹理性批判》不容易為一般讀者所理解。而事實上,《純粹理性批判》出版不久後,康德也確實感到有必要另寫一部較為通俗的著作,來闡明《純粹理性批判》之要義。因此,本書可說是康德為了使外行人理解其《純粹理性批判》而特別撰寫的一本書。
在本書中,康德由存在於純粹數學、純粹自然科學與形上學中的先天綜合命題出發,去追溯使它們成為可能的條件。康德先一般性地追問:先天綜合命題如何可能?然後再針對不同的學科分別追問:一、純粹數學如何可能?二、純粹自然科學如何可能?三、一般而言的形上學如何可能?四、作為學問的形上學如何可能?因此,他採用如下的論證策略:一、在已經成為學問的純粹數學與純粹自然科學中追溯使其中的先天綜合命題(其實在性無可置疑)成為可能的條件;二、既然這些條件是所有先天綜合命題之共同條件,它們也同時是形上學中的先天綜合命題之條件;三、通過以上兩個步驟,已經成為學問的純粹數學與純粹自然科學間接地為形上學中的先天綜合命題(其實在性不無可疑)背書,使形上學有可能成為學問。基本上,本書是按照分析法而撰寫。除了〈前言〉與〈緒論〉之外,此書之主要構成部分是以「先驗的主要問題」為題的三編:第一編回答「純粹數學如何可能」,對應於《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感性論〉;第二編回答「純粹自然科如何可能」,對應於《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分析論〉;第三編回答「一般而言的形上學如何可能」,對應於《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辯證論〉;最後附以「本《序論》底主要問題『作為學問的形上學如何可能?』之解答」一節。這種分析法是由具體到抽象,自然有利於較學與通俗化。再者,它是一種在既有的知識中發現其原則的方法,因此,也可說是一種「發現底方法」。
本書特色
◎ 康德是近代西方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思想精深宏大,不容忽視。
◎ 本書是理解康德鉅作《純粹理性批判》的一個摘要性讀本,也是探討西方形上學問題的一部奠基之作。
◎ 精確可讀的康德著作中文譯本不易求得,本譯本是國家科學委員會「經典譯註計畫」之成果,也是當前中文世界最可靠的一部譯本。
作者簡介
伊曼努埃.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生於東普魯士科尼希貝爾格(Konigsberg),1804年逝世於該城。他於1740年就讀於科尼希貝爾格大學,1746年至1755年迫於生計而終止學業,擔任家庭教師。1755年他在科尼希貝爾格大學完成學業後,留校任教,直到1797年因年老力衰,才終止授課。在哲學方面,他繼承啟蒙哲學之傳統,綜合歐陸理性論與英國經驗論,形成其批判哲學,開啟從菲希特到黑格爾的德國理念論;就其原創力及影響力而言,誠為近代西方哲學家第一人。其主要著作有《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道德底形上學》、《單在理性界限內的宗教》、《未來形上學之序論》等。
譯者簡介
李明輝
原籍臺灣屏東,1953年出生於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及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其後獲得「德國學術交流服務處」(DAAD)獎學金,赴德國波昂大學進修,於1986年獲得該校哲學博士。曾擔任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客座副教授、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目前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合聘教授、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合聘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家與康德》、《儒學與現代意識》、《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康德倫理學發展中的道德情感問題》(德文本)、《儒家思想在現代中國》(德文本),譯作有H. M. Baumgartner的《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導讀》、康德的《通靈者之夢》、《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及《未來形上學之序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