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名稱:詩經與楚辭
《詩經》,原來只叫做《詩》或《詩三百》或《三百篇》。到了戰國末年,才和《易》、《書》、《禮》、《春秋》等書,被儒家尊重為「經」。著成的年代,最早的詩篇,大約在西周初年,最遲的已在春秋中葉。產生的地域,除了極少數的篇章,來自現在湖北北部江漢一帶之外,其餘各篇大約都在現在的黃河流域,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四省境內。它包含了這段期間、這些地域的民間歌謠、士大夫作品和祭祀的頌辭。全部有311篇,其中〈小雅〉裡的〈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等6篇只有篇名沒有詩,所以實際上只有305篇。
一般泛稱的楚辭,指的原是戰國後期,流行於南方楚地的一種新詩歌,主要的作家有屈原、宋玉等人。從《史記》、《漢書》等相關史料看,「楚辭」這個名稱,是從西漢初年才開始出現的,指的就是屈、宋等人的作品。甚至有時候專指屈原的作品而言。這些「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富於個人或地方色彩,和《詩經》頗不相同。《楚辭》的成書,是西漢末年的劉向,輯選屈原、宋玉、賈誼等人的作品而成;東漢末年的王逸,據此纂成《楚辭章句》,流傳後世,既久且廣。因此,《四庫提要》將它列在四部的集部之首,並且稱之為總集之祖。
黃河、長江在華夏大地上,澤被萬里;《詩經》、《楚辭》在中國文學史上,也輝映千秋。假使我們想要溯流尋源,認識中國詩歌,乃至中國文學、中國文明,就不能不讀《詩經》、《楚辭》。
作者介紹
吳宏一
1943年生於台灣高雄。台大中文研究所博士。曾任台大中文系所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主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學中文講座教授。曾獲美國學術交流基金會資助,赴美訪問一年,並曾擔任新加坡教育部海外華文顧問;曾獲台灣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國家文藝獎(文學理論類)、香港研究資助局多次研究資助;曾主編國立編譯館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並擔任台、港、大陸等地多種學術期刊之編輯顧問。著有《清代詩學初探》、《清代詞學四論》、《清代文學批評論集》、《詩經與楚辭》、《儀禮鄉飲酒禮儀節簡釋》、《先秦文學導讀》、《中國文學鑑賞(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品)》、《白話詩經》(一)(二)(三)等專書多種,學術論文近百篇。除研究中國文學及古代文獻外,也從事文藝創作,作品曾被選入台灣、韓國、馬來西亞等地的語文教科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