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VIDEO 別再說2012年是世界末日! 比爾‧蓋茲公開讚賞 全球暢銷科普作家最新力作 在全球經濟局勢不穩定之際,提出與眾不同的觀點 社會不斷以驚人的速度成長進步,為何卻總是預期未來局勢只會惡化? 你的生活可能比中世紀國王來得更好,端看你如何思考。 另類思考及實證數據,將徹底顛覆你對世界的看法! ◎ 1800年以來,人類預期平均壽命增加一倍以上,實質所得增加九倍以上。 ◎ 即使將世界拆成片斷,也很難在2005年時找到比1955年還差的地方。 ◎ 大多數的人類吃得更好、住得更好、娛樂活動更多、更長壽、更不容易生病。 ◎ 兩個世紀以來,人類的四大最基本需求──食物、衣服、燃料與住所,變得更便宜。 ◎ 富人變得更富有,窮人也過得更好。貧窮在過去50年減少的速度遠快於過去500年。 這個世界明明愈變愈好, 為什麼人類還是對地球的未來感到悲觀? 氣候暖化造成全球災變?別再危言聳聽! ◎1970年代媒體也曾一窩蜂報導全球寒化並造成恐慌,但並未發生。 ◎事實上,肥胖致死的人數是氣候變遷的兩倍! ◎較暖的氣候增加全球食物的供給,並減少水資源短缺的風險。 ◎你希望這個世界較暖而富裕,還是較寒冷而貧窮? 未雨綢繆?還是好高騖遠? ◎將大量資源用來預防臆測的風險,卻不拿來解決目前的貧困問題。 ◎使用玉米生質燃料的美國駕駛人,是從窮人嘴邊搶下碳水化合物,以加滿他們的油箱。 ◎盲目反對基因改造食物,讓原本可以擺脫飢餓的非洲人仍處於饑荒。 ◎即便在最糟的情境下,氣候變遷在未來產生的損害,遠低於今日採取氣候緩和措施的成本。 悲觀主義將阻礙人類進步! ◎悲觀言論往往占據新聞頭條、暢銷書榜,與巨大的既得利益掛勾,卻不必對錯誤負責。 ◎悲觀主義常在假設科技沒有變動的情況下預測未來,讓我們過得更好的事物受到阻礙。 ◎到目前為止,停止創新是人類所能做出的最危險事情,實際上會造成不能永續發展。 ◎人類能夠以集體智慧解決問題。創新是無窮無盡的,果敢做個理性的樂觀主義者吧! 生活愈來愈好,而且是以驚人的速度改善。在全球各地,食物變多、所得增加、壽命延長;疾病、嬰幼兒死亡率和暴力則減少。 雖然世界絕非完美,但必需品和奢侈品都愈來愈便宜;非洲正追隨亞洲脫離貧窮;網際網路、行動電話和貨櫃運輸正讓人們享受有史以來最富足的生活。主宰公共意見的悲觀者堅稱,我們很快就會面臨轉捩點,一切將開始變得糟糕。然而,這種論調已經持續了兩百年。 瑞德里不只是描述事情如何變得愈來愈好,還提供了解釋。 富裕來自於每一個人都為其他人工作。開始於一萬多年以前的交換和專業化習性,已創造出集體智慧,讓人類生活水準處於日漸上升的趨勢之中。 本書大膽涵蓋整個人類歷史──從石器時代到網路時代、從停滯的明代中國到蒸汽機的發明、從最近的人口爆炸到氣候變遷的可能後果。由於人類對於創新改變的無止盡潛力,即使存在不可避免的災難,但我們在二十一世紀仍將看到人類繁榮和生物多樣性的增進。 觀察敏銳、耳目一新、極富啟示,本書將顛覆你原先認為世界將愈來愈糟的認知。
作者簡介:
麥特‧瑞德里(Matt Ridley) 英國生物學家、全球知名科普作家、《經濟學人》專欄編輯,擔任英國新堡國際生命中心研究主任、美國紐約冷泉港實驗室教授,也是牛津大學動物學博士。著有《23對染色體:解讀創生奧祕的生命之書》、《紅色皇后:性與人性的演化》、《德性起源》、《天性與教養:先天基因與後天環境的交互作用》、《克里克:發現遺傳密碼那個人》等書,獲得高度評價。作品暢銷超過八十五萬本,被譯成三十種語言,曾獲洛杉磯時報獎、美國科學院科普類最佳好書獎、進入七項文學獎的決賽名單,贏得三座文學獎。 瑞德里在書中主張,人類不只是空前的富有,而且也更健康、更快樂、更乾淨、更友善、更自由、更愛好和平、更平等。這是因為人類創新的來源不是透過理性的個人靈感,而是嘗試錯誤所演化而成的集體智慧,源起於透過交換與專業分工來分享想法。這不只是現在如此,而是十萬年來都是如此。人類繁榮的祕密在於,人人都為其他人工作。 本書訊息詳見:www.rationaloptimist.com
譯者簡介:
李隆生 現任靜宜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專任教授。密西根州立大學物理學博士、康乃狄克大學經濟學博士、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評鑑業務處處長暨綜合服務處處長、聖約翰科技大學商管學院院長。 專著:《晚明海外貿易數量研究》、《清代的國際貿易》。 譯著:《石油效應》、《給青年數學家的信》、《國際財務管理》、《失靈的眾神》、《與獅子對話》、《以信仰為本的管理》、《國家競爭力》、《索羅斯帶你走出金融危機》、《當中國統治世界》(以上四本為合譯)、《歐元美金大風暴》。 張逸安 專業譯者。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榮獲2011海耶克(Hayek Prize)圖書獎 獲選《經濟學人》2010年度之書 獲選《泰晤士時報》耶誕書籍 入圍薩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非小說獎
名人推薦:
就反對目前盛行的習慣性悲觀主義論調而言,沒有任何一本書的論點,能與作者的才華和本書的歷史深度相提並論。──英國當代文壇重量級作家 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 一本令人愉悅且迷人的書,將讓你重新思考後變得喜樂。──美國知名心理學家 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 對全球所有陰鬱人士的高雅且壓倒性的回應。──英國倫敦市長 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
得獎紀錄:榮獲2011海耶克(Hayek Prize)圖書獎 獲選《經濟學人》2010年度之書 獲選《泰晤士時報》耶誕書籍 入圍薩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非小說獎 名人推薦:就反對目前盛行的習慣性悲觀主義論調而言,沒有任何一本書的論點,能與作者的才華和本書的歷史深度相提並論。──英國當代文壇重量級作家 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 一本令人愉悅且迷人的書,將讓你重新思考後變得喜樂。──美國知名心理學家 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 對全球所有陰鬱人士的高雅且壓倒性的回應。──英國倫敦市長 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
章節試閱
第九章 轉捩點:一九○○年以後的悲觀主義 持續的悲觀主義鼓聲,常常掩蓋過到目前為止我在本書裡所主張的必勝信念歌曲。如果你說這個世界已日益轉好,你可能會被稱作天真和愚鈍;如果你說這個世界將變得更好,你將被視為是瘋子。當經濟學家賽門(Julian Simon)在一九九○年代做了類似的陳述,即使他的書中並沒有重大錯誤,賽門仍被稱為蠢貨、馬克思主義者、地球平坦論支持者、甚或罪犯。當隆伯格(Bjørn Lomborg)在二○○○年代試著表達樂觀的主張,卻一度被丹麥國家科學院「定罪」在科學上不誠實,只不過根據在《美國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的一篇錯誤百出的評論,缺乏具體證據,且沒有給隆伯格說明的機會。然而,隆伯格的著作並沒有顯著的錯誤。海耶克(Hayek)說:「對進步能產生益處的不說自明信心,已經被視為淺薄心智的表徵。」 另一方面,如果你主張大災難即將來臨,你可以期望或許有機會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甚至是諾貝爾和平獎。書店被悲觀主義的重負壓得透不過氣來,空氣中散布著絕望的氣息。自從我成年以來,已經聽慣了貧窮日增、饑荒到來、擴張的沙漠、迫在眉睫的瘟疫、即將發生的水源戰爭、不可避免的石油耗盡、礦物短缺、下降的精子濃度、持續變薄的臭氧層、酸雨、核子冬天、狂牛症、千禧蟲、殺人蜂、改變性別的魚、全球暖化、海洋酸化、小行星衝撞等絕對正確的預測,不久他們將讓快樂的間奏變為恐怖的毀滅。記憶所及,對於這些令人恐懼的事物,每一次持重、知名和嚴肅的菁英都鄭重支持,媒體也都歇斯底里地附和。也沒有哪一次我不被力勸:只有當人類放棄經濟成長這樣的愚蠢目標,地球才得以存活。 讓悲觀主義顯得時髦的理由雖然改變,但悲觀主義始終存在。在一九六○年代,人口爆炸和全球饑饉是重要理由;一九七○年代則為資源竭盡;一九八○年代為酸雨;一九九○年代為大規模流行病;二○○○年代為全球暖化。這些令人懼怕的事物一個接著一個來到,然後一個接著一個離去(全球暖化例外),是否只是因為人類夠幸運?或是像某個老笑話——某個人從高樓跌下來,在非常接近地面時,告訴自己說:「到目前為止都還好?」或悲觀主義是不實際的? 讓我一開始便嚴正承認以下的意見是對的:悲觀主義者主張,如果世界持續這樣下去,則所有人類最終將面臨大災難。如果所有的運輸都使用汽油,則當石油用盡,運輸將會停止;如果農業持續依賴灌溉,而含水層的水用盡,則將導致饑荒。但請注意條件詞:如果。這個世界不會永遠像現在這樣,這正是人類進步的重點、文化演進的重要訊息、動態變化的真義,以及本書的寫作動機。真正的危險來自改變的速度減緩。我認為,人類已經成為集體解決問題的機器,藉著改變方式來解決問題,經常受到市場驅動而產生發明:匱乏讓價格升高,刺激替代物的發展,也就是提高效率,我們經常可在歷史上看到。當鯨魚變得稀少,石油便取代了鯨油;如邁耶(Warren Meyer)所說,洛克斐勒(John D. Rockefeller)的海報應該掛在每一個綠色和平組織的辦公室裡。外延主義是悲觀主義者犯下的錯誤,假設未來只是過去的一個較大版本。如史坦(Herb Stein)曾說:「如果某件事不能永久持續下去,就不會持續。」 因此,舉例來說,環保人士布朗(Lester Brown)在二○○八年的著作裡悲觀指出,如果中國人到了二○三○年變得和現在的美國人同等富裕,則將會發生: 如果二○三○年中國人均紙張消費量和目前的美國一樣,屆時中國十四.六億的人口將需要目前全球紙張產量的兩倍,地球森林將全部消失。如果我們假設,到二○三○年,每四個中國人就有三部汽車,和目前的美國一樣,則中國將有十一億輛汽車。目前全世界約有八.六億輛汽車,為了提供所需的道路、高速公路和停車場,中國需要鋪設的路面將等於目前種植稻米的面積。到二○三○年,中國每天會需要九千八百萬桶石油,而目前全球每天只生產八千五百萬桶,未來也不太可能增產太多。全世界的石油儲量將用盡。 布朗的外延毫無瑕疵,但正如某個人(或許是虛構的)所預測:到了一九五○年,倫敦的街道上將堆積十呎高的馬糞。也像是IBM創辦人華生(Thomas Watson)在一九四三年所說的,全世界只有五部的電腦需求;迪吉多設備公司的創辦人歐爾森(Ken Olson)在一九七七年提到:「看不出有任何理由會有人希望家中有一台電腦。」當時電腦重達一噸,且價格極為高昂,這兩個人的評論相當有道理。在俄國人造衛星發射前不久,英國皇家太空人暨英國政府太空顧問認為太空旅行是「瞎話」和「全然胡扯」。他們的意見在當時並沒有錯,只不過世界改變得非常快。就像布朗對不可能性的現代預測也是如此。到二○三○年,必須更節省使用紙張和石油,或是用其他東西來替代,土地的生產力也必須提高。替代品是什麼呢?禁止中國人變得富有?問題不在於「我們是否能和現在一樣?」因為答案當然是「不可能」,而在於我們如何能對必要的改變洪流做出最佳的激勵,以讓中國人、印度人、甚至非洲人的生活和今天的美國人過得一樣好。 壞消息簡史 人們似乎傾向相信,悲觀主義是個新概念,我們目前對科技和進步所持的消化不良觀點源自於日本廣島核爆,在車諾比事件之後變得更糟。但這與歷史不合。悲觀主義者總是無所不在,且總是受到款待。亞當斯密在工業革命之初寫道:「很少有五年的時間內沒有出版某些書或小冊子宣稱:國家財富正快速減少、人口減少、農業受到忽略、製造荒廢和貿易消失。」 以一八三○年為例,北歐和北美變得更加富裕,在超過一代的時間內,第一次有十年以上的和平,而且充滿新奇的發明、發現和科技(科技這個詞在當年創造出來):蒸汽船、棉織布機、懸索橋、伊利運河、波特蘭水泥、電動車、第一張照片、傅立葉(Fourier)分析。回顧起來,那是一個孕育可能性的世界,準備好要大步邁入現代。如果你生活在當時,你應該會看到財富、健康、智慧和安全持續增加的生活。 然而,一八三○年時的氣氛是樂觀的嗎?不!正如今天,到處可見時髦的悲觀失望。筆名為「搖擺隊長」(Captain Swing)的倡議者對待打穀機的方式,和一九九○年代對基因改造作物的攻擊方式完全相同:詆毀它們。從利物浦到曼徹斯特之間的鐵路於一八三○年開通,引發許多邪惡的攻擊。一些人預測,行進中的火車將導致馬匹流產;一些人嘲弄火車的速度,《評論季刊》(Quarterly Review)出現以下文字:「預期火車的速度可達馬車的兩倍,天下沒有比這更為荒謬可笑的了!我們信賴國會將約束所有的鐵路,將速度限制在每小時八到九哩。」阿諾德(Arnold)博士對第一部蒸汽火車的評論相當有見地:「我很高興看到它,而且我認為封建將因此一去永不復返。」
第九章 轉捩點:一九○○年以後的悲觀主義 持續的悲觀主義鼓聲,常常掩蓋過到目前為止我在本書裡所主張的必勝信念歌曲。如果你說這個世界已日益轉好,你可能會被稱作天真和愚鈍;如果你說這個世界將變得更好,你將被視為是瘋子。當經濟學家賽門(Julian Simon)在一九九○年代做了類似的陳述,即使他的書中並沒有重大錯誤,賽門仍被稱為蠢貨、馬克思主義者、地球平坦論支持者、甚或罪犯。當隆伯格(Bjørn Lomborg)在二○○○年代試著表達樂觀的主張,卻一度被丹麥國家科學院「定罪」在科學上不誠實,只不過根據在《美國科學人》(Scien...
目錄
前言 當想法相交融 第一章 更好的今天:前所未有的現在 第二章 集體的頭腦:二十萬年以來的交換與專業分工 第三章 美德的製造:五萬年以來的以物易物、信任與規則 第四章 養活九十億人:一萬年前之後的農業 第五章 城市的勝利:五千年以來的貿易 第六章 逃脫馬爾薩斯的陷阱:1200年以後的人口 第七章 解放奴隸:1700年以後的能源 第八章 發明的發明:1800年以後的報酬遞增 第九章 轉捩點:1900年以後的悲觀主義 第十章 目前最重要的兩種悲觀主義:非洲與2010年以後的氣候 第十一章 耦合秩序:對2100年的理性樂觀主義 致謝
前言 當想法相交融 第一章 更好的今天:前所未有的現在 第二章 集體的頭腦:二十萬年以來的交換與專業分工 第三章 美德的製造:五萬年以來的以物易物、信任與規則 第四章 養活九十億人:一萬年前之後的農業 第五章 城市的勝利:五千年以來的貿易 第六章 逃脫馬爾薩斯的陷阱:1200年以後的人口 第七章 解放奴隸:1700年以後的能源 第八章 發明的發明:1800年以後的報酬遞增 第九章 轉捩點:1900年以後的悲觀主義 第十章 目前最重要的兩種悲觀主義:非洲與2010年以後的氣候 第十一章 耦合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