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大故宮》的有關想法,寫在前面,做個交代。
一 事情緣起
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講《大故宮》,同時出版《大故宮》一書,這個想法,醞釀多年。直到2010年底,才與「百家講壇」製片人聶叢叢、副製片人那爾蘇,長江文藝出版社副總編金麗紅、副社長黎波等朋友,取得共識,定了下來。從2011年初開始,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搜集資料、實地考察、撰寫文稿和電視錄播之中。在落筆本篇文字時,已到2012年初,殫心竭慮,整整一年,《大故宮》第一部20集即將播出,而《大故宮》(第一冊)也即將付梓。
《大故宮》的一個特點是「大」。我講過的《正說清朝十二帝》,那是以清朝十二個皇帝的生命軌跡為線索,圍繞清宮疑案,講述清朝歷史;我講過的《明亡清興六十年》,那是以袁崇煥為典型人物,僅涉及明清甲乙之際六十年的歷史;我講過的《康熙大帝》,則更為單純,那是以康熙皇帝的生命軌跡為經線,以歷史事件為緯線,講述康熙朝六十一年的歷史。上述三個系列,都屬於歷史學的範疇。但這次講《大故宮》不同,它既有歷史學,還涉及建築學、文物學、文獻學、檔案學、藝術學、園林學、規劃學、故宮學和滿學等;而且時間跨度近六百年,內容涉及歷史、人物、時間、建築、文物、宮廷、園林、藝術等,方方面面,林林總總,太大,太雜。
我有自知之明。故宮內外,專家濟濟。古建,我不如古建專家;器物,我不如器物專家;書畫,我不如書畫專家;文獻,我不如文獻專家;檔案,我不如檔案專家;宮史,我也不如宮廷史專家等。但是,借用「百家講壇」這個平臺,全面講述《大故宮》,傳承與弘揚中華文明這一精粹華采,總得有人做吧!但為什麼由我來做呢?
轉念一想,事有陰陽。困難屬陰,解難屬陽。重要的是,我身後有一個學術團隊支持,幫我解難。故宮博物院前院長、中國紫禁城學會會長鄭欣淼先生暨學會同仁,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先生暨故宮博物院專家,北京社會科學院院長譚維克先生暨院裡同仁,北京滿學會榮譽會長陳麗華先生暨學會同仁,以及晉宏逵(故宮博物院前副院長、古建專家)、陳麗華(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宮廷歷史文物專家)、呂舟(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教授)、秦國經(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前副館長、宮廷檔案學專家)、錢曉雲(原《故宮博物院院刊》編審)、左遠波(故宮博物院研究室研究員)、金衛東(故宮博物院書畫部研究員),還有馮乃恩(故宮博物院辦公室主任)、黃希明(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專家)、周功鑫( 臺灣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 臺灣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張永和(著名劇作家)等諸位朋友,他們熱情襄助,得以拙工玉成。
就我個人來說,曾任中國古都學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考察並了解許多歷史古都;曾任北京史研究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參觀、研究了北京的歷史與文物;任北京滿學會會長,對明清故宮有新的視角、新的研究;任職於北京社會科學院歷史所、滿學所,研究課題也多同故宮攸關;學習明清歷史,「大故宮」正是明清歷史研究和關注的一個焦點;而忝列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使我有更多的機會參觀故宮、了解故宮、學習故宮、研究故宮。以上這些閱歷和知識,不是我的資本,卻給了我講《大故宮》以責任、信心、勇氣和力量。
二 世界瑰寶
講《大故宮》,先看世界,再看中國。
先看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的文明中斷了,古印度的文明中斷了,古巴比倫的文明也中斷了,唯有古中華的文明沒有中斷。
在古埃及文明中,古埃及法老的宮殿建築,遭到戰爭與自然的毀壞,沒有存留下來。古埃及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金字塔群,而不是宮殿建築群。我們今天看到的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金字塔,建築宏偉,令人震撼;但不是宮殿,而令人遺憾。
在古印度文明中,古印度的宮殿建築,也沒有完整地保存下來。人們說起古印度建築,就要提泰姬陵了。泰姬陵位於距新德里195公里的阿格拉市,是莫臥兒帝國(1526-1638)賈汗為他的愛妻泰姬建造的陵墓,所以稱泰姬陵。陵墓建於1631年(明崇禎四年),用純白色大理石修砌,總高74米,面積70萬平方米,陵前水池倒影,月光之下,如臨仙境,被譽為「世界完美藝術的典範」,並被列為「世界七大奇觀」之一。印度的阿格拉古堡,城裡雖然有內宮(內廷)和外宮(外朝),但宮殿建築群沒有被完整地保存下來。古印度帝王的宮殿建築群,或為歷史殘跡,如阿格拉古堡;或被夷為平地。人們當下所能看到的如泰姬陵,不是帝王的宮殿,而是王后的陵墓。
在古巴比倫文明中,當年瑰麗的宮殿,早已不復存在。今人已幾乎看不到其古代叱吒風雲帝王時代的宮殿建築。不過,被視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空中花園」尚留存於文字記載中——相傳西元前六世紀,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為他的妃子建造一座特別的花園,採用立體造園手法,在高20米的平臺上,栽植各種樹木花卉,從遠處看去,猶如懸在空中,所以叫空中花園。空中花園聞名遐邇,今人已經不能看到它的原貌,只能在文學描述中,領略它的瑰麗與風采。
古希臘,曾有壯美的殿宇,也只有從派特農神廟的遺存,去遙想它昔日的輝煌。
古羅馬,有鬥獸場、萬神殿(潘提翁神殿)等恢弘建築,以及羅馬帝國在各地域的宏偉瑰麗的宮殿,大多是歷史殘跡,人們只能讚歎羅馬皇宮往昔的光輝,遺憾的是沒有留下古代完整的宮殿建築群。
在美洲瑪雅等古文明中,或有偉麗宮殿,今已蕩然無存,只留下太陽金字塔、月亮金字塔,以及神廟等歷史殘跡,令人驚歎,供人憑弔,卻沒有完整的宮殿建築群存世。
那麼,世界上現存的古老宮殿,有哪些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華麗風采呢?譬如:
法國巴黎的盧浮宮和凡爾賽宮。盧浮宮本來是15世紀的一座城堡,自1541年(明嘉靖二十年)改建為皇宮。後經法王路易十四、拿破崙.波拿巴等多次改建、擴建,才具有後來的規模,成為法國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爾後曾經一度成為歐洲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但是,盧浮宮與明清故宮相比,僅以面積來說,盧浮宮的建築面積不到紫禁城建築面積的四分之一。凡爾賽宮,被稱作夏宮,相當於清代北京的暢春園、頤和園和圓明園。但是,凡爾賽宮的建築面積,尚不及頤和園建築面積的十分之一。
俄羅斯先後有兩座重要的皇宮:彼得堡的冬宮和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彼得堡冬宮,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建成,1837年(清道光十七年)遭到水災,後來加以重建,大體上是現在人們看到的樣子。但是,彼得堡冬宮的建築面積,僅相當於北京紫禁城面積的九分之一。克里姆林宮,俄文原意是「衛城」,這同中國古代「城以衛君」的意思相同。因為要「衛君」,所以有城牆與護城河,且位於莫斯科市中心。有人稱克里姆林宮為歐洲最大的皇宮。後來加以擴建。但擴建後克里姆林宮的面積,尚不及北京紫禁城面積的二分之一。
英國的白金漢宮,1703年(清康熙四十二年),由白金漢公爵喬治.費爾特興建。1825年(清道光五年),由英王喬治四世加以擴建。1837年(清道光十七年),維多利亞女王移居白金漢宮。但是,白金漢宮的面積約相當於北京紫禁城面積的十分之一。白金漢宮裡最豪華的、英王坐朝的宮殿,功能相當於北京故宮太和殿,其面積約600平方米,而故宮太和殿的面積為2377平方米。白金漢宮的主殿面積約為北京太和殿面積的四分之一。
亞洲的日本,現存御所(皇宮)主要有兩處:一是京都的御所。京都於西元794年(唐德宗貞元十年)開始為日本首都。被日本譽為「千年古都」。京都給人們留下最著名的建築如東寺、金閣寺、御所。京都御所的面積為110400平方米,地面不像北京故宮,以墁磚鋪地,而是用石子鋪地。御所的圍牆,僅高一米多,上面種樹,圍成禁垣。日本京都御所面積約為北京故宮面積的六分之一。二是東京的皇宮。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明治維新,後將都城從京都遷到江戶,翌年改江戶名為東京。日本東京的皇宮,自然比京都御所高大、宏偉,其面積約為217000多平方米,東京皇宮面積尚不及北京故宮面積的三分之一。
此外,世界上還有其他古代宮殿遺存或遺跡,如泰國、柬埔寨、尼泊爾等的皇宮(王宮),雖其建築、裝飾、歷史、文物各有可贊之處,但其或為歷史殘跡,或則規模較小,本文不述及。
由上看出,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的北京皇宮,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
三 故宮特色
中國已知最早宮殿,學者認為是河南偃師的夏朝宮殿遺跡。爾後,河南安陽有殷商宮殿遺跡。《史記.殷本紀》載:殷紂王「以酒為池,懸肉為林」,日夜縱樂,導致覆亡。秦阿房宮,漢未央宮,唐大明宮,還有在北京建都的遼南京宮城宮殿、金中都宮城宮殿、元大都大內宮殿,明南京宮殿,都遭到焚毀或平毀,早已不復存在。現在能看到的是「兩宮三院」,就是北京故宮和瀋陽故宮,北京故宮博物院、瀋陽故宮博物院和臺灣故宮博物院。瀋陽故宮時間較短,天命十年(1625年)始建,曾治居清太祖、太宗、世祖三位皇帝,比明朝北京皇宮晚建218年;規模雖小卻具特色,占地六萬餘平方米,建築116座、500餘間;院藏文物20,700件。
北京明清故宮,簡稱故宮,又稱紫禁城,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標誌著北京故宮不僅是中華文化珍寶,而且是世界文化瑰寶,因為它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歷史文化藝術博物館。緣此,我要向國人、世人介紹中國北京明清故宮。
《百家講壇》本系列電視講座的題目,以及本書的書名,為什麼叫「大故宮」呢?
第一,規模大。故宮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占地面積72萬多平方米(約合1078畝),建築面積達15萬平方米,故宮內有各類殿宇房屋9000餘間,金碧輝煌,宏偉壯麗。外有高10米、周長3428米的城牆,聳以四座瑰麗角樓裝點,城外有一條寬52米、長3800米的護城河環繞。這裡是明清盛時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版圖、四萬萬人民和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一個集中展現。
第二,歷史久。北京故宮於明永樂元年(1403年)決定興建,明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修建,十八年(1420年)基本建成,以後又不斷重建、修建、改建、增建。先後有明朝十四位皇帝、清朝十位皇帝共二十四位皇帝和一位慈禧「女皇」在紫禁城治居,統治中國近500年。故宮從決策興建至今已經609年。在世界現存皇宮建築史上,連續五百年不間斷地使用的皇宮,只有北京的故宮。而在中國皇朝史上,連續五百年不間斷地使用的皇宮,也只有北京的故宮。
第三,珍寶多。故宮現珍藏文物,包括建築、陶瓷、書畫、碑帖、青銅、玉器、家具、雕塑、珍寶、典籍、檔案等,經過鄭欣淼院長等故宮人七年全面認真清點,有180萬件,臺灣故宮博物院珍藏傳世珍寶65萬件、檔案約40萬件,還有分藏在國家博物館、瀋陽故宮博物院、承德避暑山莊、南京博物院、頤和園管理處、天壇公園管理處的文物,以及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1,000萬件檔案、200萬件滿文檔案等,則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精華,是中華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
第四,涵蓋廣。大故宮的範圍,不僅有紫禁城,而且包括與故宮相關的壇廟寺院、皇家園林、行宮陵寢,以及瀋陽故宮和避暑山莊、木蘭圍場,明中都和明南京相關歷史遺跡等,還有 臺灣故宮博物院藏文物南遷的珍品等,凡原內務府管理的範圍,大體都涵蓋在「大故宮」之內。
第五,子午線。故宮的建築嚴格地遵循對稱規則,沿一條南北走向的子午線即中軸線,依次排列,對稱展開,無論是平面布局、立體效果還是建築形式,都顯示出莊嚴、雄偉、壯麗、中和的氣度。這條中軸線向南北延伸,就是北京城市中軸線,從永定門到鐘鼓樓,長約16華里。整個布局,講究平衡,東西南北,勻和對稱。東西──天壇對先農壇,文衙六部對武衙五軍都督府,太廟對社稷壇,文華殿對武英殿,東華門對西華門,東六宮對西六宮;南北──前三殿對後三宮,太和殿對保和殿,乾清宮對坤甯宮;中──太和殿與保和殿之中為中和殿,乾清宮與坤甯宮之中為交泰殿,天安門與午門之中為端門,正陽門與天安門之中為大明門(大清門)等。這條子午線即中軸線的中心就是故宮;故宮主要建築坐北朝南,太和殿的皇帝寶座恰在中軸線上,體現著皇權至高至尊至重至威的地位,也體現中華傳統文化──中正安和理念的精髓。
總之,只有偉大的中華,偉大的歷史,偉大的文化,偉大的智慧,才會有偉大的北京故宮!在當今世界上,亞洲、歐洲、非洲、美洲等所有現存宮殿,就其占地面積之廣闊,建築組群之雄偉,珍藏文物之豐富,連續時間之綿長,蘊涵理念之深邃,文化影響之久遠,綜合起來而言,北京明清故宮可謂無與倫比。
故宮是複雜的,多面的。有人用「血朝廷」來揭示帝制時代皇宮陰暗、冷酷、血腥、暴虐的一面。但是,故宮的建築、器物、服飾、書畫、典籍、檔案等,早已不是皇家的財富,而都是士人、匠師、能工、夫役等,用鮮血、智慧、汗水和生命凝聚的,是中華民族的珍貴財富。後人對中華文化遺產,應抱以敬畏之心,讚頌之意,驕傲之情,欣賞之趣,而行守護之職,關愛之舉,學習之行,弘揚之責。
四 六把鑰匙
俗話說:學到用時方恨少。準備講課,深感困難。困難之所在,在於八個字:亦事亦理,入耳入心。如何讓學術研究成果走出書齋,面向大眾,普惠社會,為觀眾和讀者所喜聞樂見?這就必須做到:亦事亦理,入耳入心。故事和道理,入耳和入心,事理圓融,很難做到。有故事,沒有道理,不夠深刻;講道理,沒有故事,未必好聽。能入耳,未必能入心;既能入耳,又能入心,確實不容易。這是我在本講座中的一個心結。
這次講《大故宮》,應注意並把握些什麼要點?力求把握六個要點:
第一,空間為序。以往講《正說清朝十二帝》、《明亡清興六十年》、《康熙大帝》,都是主要沿歷史人物的生命軌跡,以時間為順序,逐漸演繹推進。這次講《大故宮》不同,是以空間為順序,就是以故宮的建築空間,作為講述的線索。每一講,都先設定一個空間的概念,再講在這個空間裡的時間、人物、事件、建築、文物等。就像拼圖一樣,先有一張總圖,分拆開來,微觀展示,再一塊一塊拼接,整合成一幅全圖。
第二,影像為長。《大故宮》一個最大的優勢是,不僅有人物,有事件,而且有建築,有文物——人物可描敘、事件可敘述,建築、文物則更適合於以影視形象展現。影像比文字,比講述更形象、更直觀、更韻美、更生動。所以,《大故宮》這個題材其文字與影像可以形成最佳拍檔。
第三,文化為魂。人物、事件、建築、文物等都要有一根主線貫穿,這條主線就是文化,就是性靈。人們對人物、事件、建築、文物、歷史的了解,不僅是豐富知識、欣賞藝術、拓展視野、提高素養,而且要得到啟示、增長見識、陶冶性情、淨化心靈。簡單地說,貫穿人物、故事、建築、文物、歷史的思想理念和文化內涵,應是「大故宮」的精髓與靈魂。
第四,合縱連橫。有些歷史題材,雖然具有地域性,但不具有國際性。大故宮卻不同,明清故宮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它具有國際性。這就需要將中國明清故宮同亞洲、歐洲、非洲、美洲等現存的宮殿相比較,在比較中認識中國明清故宮建築的偉麗、文化的輝煌。物以人存,睹物見人,從而了解中國之偉大,中華之偉大。
第五,史藝聯通。歷史是一門科學,電視是一種藝術。歷史的、學術的內容,通過影像、聲音、語言、文字等手段表現出來,又使抽象的、邏輯的思維蘊涵其中,這是一個科學與藝術相互聯通轉化的過程——既將史實、理念轉化為可視、可聽的藝術,又將可視、可聽的藝術轉化為科學的道理;既值得探索,也值得期待。
第六,中正安和。北京、故宮有一條貫穿南北的子午線即中軸線,這就要突出「中」;中軸線上北京大城的正陽門,突出「正」;皇城正門的天安門,突出「安」;故宮的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突出「和」。總之,「中正安和」的理念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譬如,「和」字為重,和者為尚,具體說來,如大智大慧者所說的「六和」——自己和悅,人我和敬,家庭和睦,自然和順,社會和諧,世界和平。
總上,以故宮建築空間為順序,以傳統文化為脊梁,以同大故宮相關的典型歷史、人物、事件、文物、古建、藝術、園林、哲理等為主要內容,全面展現大故宮,進而體現大故宮既是中華文化的精粹,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寶。
五 團隊力量
《大故宮》的電視播出與書籍出版,是眾多師長、朋友共同智慧的結晶,我個人僅為一個代表符號。在這裡,對為《大故宮》播出和出版給予指導和幫助的所有師友,謹致敬謝!
感謝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馮存禮、聶叢叢、那爾蘇、王曉、高虹、吳林、楊靜,以及編導孟慶吉、王珊、迮方樂;感謝長江文藝出版社金麗紅、黎波、安波舜、郎世溟、陳亮,以及馬琳(電視編導),還有出版社約請為本書審稿並配圖的左遠波等諸君。
愛新覺羅.啟驤先生為《大故宮》題寫片名和書名,至為敬謝。
特別要感謝我的家人。我的家庭,不客氣地說,是一個學術型的家庭。在整個寫作和錄製《大故宮》的過程中,夫人和兒子閻天等幫著提供資訊,查找資料,遠從美國,傳來資訊,核對史實,商量提綱,討論講稿,先行試聽,反復修改,直到敲定。家人的後勤服務使我得以專心地做點事情,完成《大故宮》的播出和出版。
本書重在採信第一手歷史資料,主要是「三實錄」——《明實錄》、《清實錄》、《李朝實錄》,「二史書」——《明史》、《清史稿》,「一檔案」——明清大內檔案,參閱萬曆《大明會典》、光緒《大清會典》、《日下舊聞考》、《國朝宮史》、《清宮述聞》、《酌中志》和《春明夢餘錄》等官私冊籍,吸納鄭欣淼《故宮與故宮學》和《天府永藏》、單士元《史論叢編》,萬依主編《故宮詞典》,故宮博物院的「學刊」、「院刊」、「紫刊」,臺灣故宮博物院的《故宮文物月刊》等學術研究成果,以及一百年來各位賢達的相關論著,恕不一一列舉,在此敬致謝忱!
故宮六百年,特點是在變:歷史在變,建築在變,名稱在變,功能在變,主人在變,陳設在變,器物在變,記載在變,一切都在相互聯繫的變化之中。因時間、篇幅、資料、平臺、視野和知識等所限,只能選取故宮紛繁萬象中的若干個點,動中取靜,靜中取動,突出重點,擇例講述,因此,以偏概全,詳靜略動,欠缺之憾,敬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