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漫長的旅途,我們一家人到了
曾經跑船的爺爺出生的城鎮。
在爸爸蓋好的房子裡,
媽媽煎著蛋捲,
我和米夏一起玩耍的
愉快的時光……
這是小林豊「弟弟和我三部曲」中的第一本書。
故事中的主角是一位大約十歲的小男孩,以第一人稱「我」帶領著讀者走進歐亞交界的國境,歷經家庭歡欣蓋建住宅,以及面臨戰爭來襲的過程。故事中,小林豊以直接敘事的方式,描繪兄弟倆的相處、家人同心協力,以及友誼和世界變化給小鎮帶來的衝擊。
作者簡介:
小林豊
生於1946年。立教大學社會學系畢業後,到法國留學時立下當畫家的志向,開始在歐洲旅行。從歐洲要回日本時,沒有錢買飛機票,於是選擇了用步行、搭車、坐船的方式,從歐洲走路、坐火車、搭公車和馬車、騎駱駝、驢子一路回到日本。途中所見所聞,以及所接觸到的人和孩子,成為他創作中重要的元素。
1979年日本美術展覽會入選、1983年獲得上野森美術館特別優秀獎。小林豊喜歡用行走的方式觀察世界、觀察風景。對於有人的地方、有生活氣息的城鎮、部落,特別感興趣。1970年開始遊歷中東和亞洲回教國家,用筆記錄眼睛所見到的風土民情。他的作品擅長描繪異國文化,內容具有溫暖的特質,處處蘊藏著豐富的情感,受到世界的高度評價,贏得「和平旅者」的美譽。
譯者簡介:
游珮芸
畢業於台大外文系,日本國立御茶水女子大學人文科學博士。
任教於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致力於兒童文學‧文化的研究與教學,並從事文學作品的翻譯與評論。曾以鄭小芸的筆名譯有謝爾‧希爾弗斯坦的《閣樓上的光》、《愛心樹》、《每一種料都加》等書,於星月書房策劃主編Mini&Max系列50餘本書,
另譯有《愛思考的青蛙》(上誼)、《好朋友出租》(尖端)、《和小蓮一起遊莫內花園》(遠流)、《微微風童》(樂山文化) 、《十人十色的小青蛙》(飛寶文化)、《生氣》(青林國際) 、《小小1》(小典藏)、《蛀牙蟲家族大搬家》(小熊)等60餘本書。
主要的學術著作有《日治時期台灣的兒童文化》(玉山社,2007),獲得2008年金鼎獎最佳人文類圖書獎。《在動靜收放之間:宮崎駿動畫的「文法」》(玉山社,2010) 。編著《大家來談宮崎駿》(星月書房,2011)。
章節試閱
經過漫長的旅途,我們一家人到了
曾經跑船的爺爺出生的城鎮。
從窗戶,可以看到港口。
冰冰的海的氣味,在空氣中流動著。
在這個房間,我弟弟耶魯棠誕生了。
「啊呀,不找工作不行哪!」
爸爸是技術高超的木工師傅。
可是,他一整天在街上走動,
也只能接到一些像是修理傢具的小工作。
終於,爸爸找到了一份在造船廠的工作。
我每天都去幫爸爸送便當。
大船的龍骨,看起來好像是怪獸。
做完一天的工作,爸爸會帶我去港口。
滿載著漁獲的船,正要回港。
爸爸製造的船,跑起來很快,很受好評,
所以,爸爸的工作越來越多了。
媽媽也開始工作了。
她把弟弟耶魯棠寄放在
鄰居阿姨的家,
到一個小工廠去做
果實的分類。
我有時候會去接媽媽回家。
夏天的時候,媽媽就去採茶葉,
秋天的時候,就去幫忙收割。
爸爸媽媽的夢想是
在可以看到港口的小山丘上,
蓋一間自己的房子。
在城鎮邊緣的小山丘上,有一塊媽媽很喜歡的土地。
杏桃樹的花,正盛開著。
「等杏桃長果子了,我就做杏桃乾給大家吃。」
從那一天開始,爸爸開始在港口和小山丘來回奔波,
非常忙碌。
有一天,從北方的國家,來了一艘大貨船。
穿著長長的大衣的人們,拖拉著沈重的、
比人還大件的行李,走過了舢舨橋。
地攤上擺著傢俱呀、樂器、毛毯、食物、徽章、珍奇的硬幣啦、
還有一些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
我仔細看著每一樣東西,看著看著都覺得好想要喔。
這些人,是從哪裡來的呢?
雖然語言不通,他們卻很會做生意。
「我們在這裡賺一些錢,然後再採買一些家鄉沒有的東西回去。」
「這個真好看,多少錢?」
我在一個女孩擺的地攤上,看到黑色的手提包。
媽媽也眼睛發亮的看著銀做的湯匙和叉子。
我們還看了其他的店家。
突然,耶魯棠跌坐到地上。
「耶魯棠,你怎麼了?」
媽媽從店家那兒跑了過來。
「唉呀,糟糕,發燒了。」
女孩的媽媽好像很有經驗,
她一摸耶魯棠的身體,就這麼說,
而且拿出水壺,倒水給耶魯棠喝。
「沒事的,應該是人太多,有點累而已。」
女孩的媽媽據說在自己的國家是個醫生。
女孩的名字叫做米夏。
我們成了朋友。
夏天來了。杏桃樹長滿果實的時候,
我們的新家也蓋好了。
從閣樓的窗戶可以看到遠方的大海。
米夏特別打扮得很漂亮,到我家來作客。
而且帶了特別的禮物。
「這個,是我要送給你的。」
「可以看到大海。真是好地方。」
「米夏的國家,就在大海的那一頭吧!」
「我的國家,已經不存在了。我爸爸以前是大學的老師,
可是,現在沒有工作。」
米夏和她媽媽、船廠的老闆和造船的師傅,
還有隔壁的叔叔和阿姨都來家裡,
今天慶祝我們新家落成。
「我第一次看到這麼棒的房子,」
媽媽真的很開心的說。
爸爸很懷念的唱著我們沒聽過的古老歌曲。
「米夏如果也可以住這裡,該有多好!」
媽媽在院子裡種菜。
種了茄子呀、蕃茄,還有豆子。
我們也養雞,母雞生了很多蛋。
「哇,好多雞蛋喔。」我提議:
「拿到米夏的店裡去,讓她幫我們賣!」
耶魯棠也很興奮的說:
「我也要去。」
一路上耶魯棠唱著:
「雞蛋、雞蛋、
剛剛生下來的、白白的、雞蛋呦」
我很專心看路,小心翼翼的推著推車。
可是,到了街上的時候,珍貴的雞蛋,幾乎全部破光光了。
我跟耶魯棠兩個人,只好帶著破掉的雞蛋回家。
「對不起,雞蛋全部破掉了。」
「是喔,」
媽媽說:
「那我們大家一起把它吃掉吧!」
媽媽開始做超大的煎蛋捲,一個接一個。
還放了很多從菜園裡採收的蔬菜進去。
我和耶魯棠嘴巴裡塞滿了煎蛋捲,
然後把剩下的拿到街上去賣。
「熱騰騰的 剛剛起鍋的
媽媽親手做的 煎蛋捲呦──」
耶魯棠大聲的叫賣著。
煎蛋捲很快就賣光了。
米夏和她媽媽要回家鄉去了。
秋天一到,這個地方開始下起冰冷的雨。
大船鳴響了霧笛,駛出了港灣。
「哥哥,我們以後搭爸爸做的船,去找米夏好不好?」
現在被細雨和霧氣壟罩著看不見,不過,
海的那一頭,有我們沒去過的城鎮。
我們一直看著大海,直到船走遠了,完全看不見。
經過漫長的旅途,我們一家人到了
曾經跑船的爺爺出生的城鎮。
從窗戶,可以看到港口。
冰冰的海的氣味,在空氣中流動著。
在這個房間,我弟弟耶魯棠誕生了。
「啊呀,不找工作不行哪!」
爸爸是技術高超的木工師傅。
可是,他一整天在街上走動,
也只能接到一些像是修理傢具的小工作。
終於,爸爸找到了一份在造船廠的工作。
我每天都去幫爸爸送便當。
大船的龍骨,看起來好像是怪獸。
做完一天的工作,爸爸會帶我去港口。
滿載著漁獲的船,正要回港。
爸爸製造的船,跑起來很快,很受好評,
所以,爸爸的工作越來越多了。...
作者序
帶著希望繼續行──「和平旅者」小林豊的祈禱歌/游珮芸(臺東大學兒文所教授)
在翻譯《從我家可以看到大海》《我和弟弟一起走》《我和弟弟繼續走》這三部曲的過程中,我一面跟著故事中第一人稱的「我」經歷躲避戰爭、逃難的旅程,一面想像著作者小林豊騎著駱駝穿越沙漠;或是乘坐在驢子上,隨著驢子高高低低起伏的步履看風景;或是徒步在中東和黑海地區的小村落與樸實的人們交談的情景。
小林豊與「我」,第一人稱的視角
我發現小林豊的情感和靈魂,完全融入在第一人稱的小男孩身上,也就是這個「我」身上,然而,讀者的我們終究不知道「我」叫做什麼名字。這或許是小林豊精心策劃的「陷阱」,讓每一位擁有自己名字的讀者,可以輕易融入故事中無名的敘述者「我」的世界,以「我」的角度思索、以「我」的情感體驗逃難的經歷。因為翻譯者的我可以真切感受到主角小男孩心中幽微的情感變化,在敘事中沒有說出來的害怕與欣喜、失望與希望、脆弱與堅忍。
另一方面,在日本求學、工作,生活過十一年的我,也讀到了第一人稱小男孩表達情感的方式,其實有淡淡的「日本味」,一種委婉、含蓄、不明說的美學。讓我幾乎可以篤定的說,故事主角的「小男孩」,其實是小林豊扮演的!一個有纖細觀察力、文化涵養底藴的「大男孩」。
寫實的風景也是情感,導演的眼睛
三部曲很像一部歷史電影,從頭到尾主要以遠鏡頭呈現。大量運用的跨頁畫面中,鮮少看到主角人物或周遭人物的臉部特寫,雖然文字故事以第一人稱主觀的方式敘述,圖像的部份卻是客觀的細緻寫實,並且以大場面來烘托情感。在可以看到大海的家落成時,鄰居和朋友到家中慶賀的暖色調、黎明前與父母道別,離家時的依依不捨和隱藏著恐懼的灰階畫面、跟一群從各地逃難而來的人生活在自己建立起來的樂園村落時,滿山遍野盛開杏桃花、李花、蘋果花的春天景緻……。
如果我們靜靜吟味,會發現這一幅幅「寫實」的風景,其實是「寫情」的,宛如抒情調性的歌曲。文字敘述是私人的,以一個小男孩的口氣與視角,圖像敘事卻是大時代與大場面的全知觀點,這樣的反差,使得作品一方面輕鬆容易進入,另一方面卻浩瀚深遠。
記得保持微笑,戰火下人性的真善美
三部曲的結尾是在逃難多年後,「我」帶著弟弟到海港迎接搭船前來的爸爸和媽媽,文字是這麼描述的:
船漸漸靠近,爸爸和媽媽的臉越來越大。
「我和耶魯棠都長大了呦。可能大到爸爸媽媽都快要認不出來了吧!」
這一趟旅程中,第一次,從我的眼眶,流下了淚水。
在翻譯這段文字時,我的眼眶是擒著淚水的。不過仔細思考之後,覺得這樣的情感其實是很「不寫實」的。故事中的小男孩大約十歲左右,帶著年約四、五歲弟弟到戰火未及的爺爺家避難。跟父母別離,要照顧弟弟,後來爺爺去世,兩兄弟為了討生活,必須把爺爺留下來的「寶藏」拿去以物易物,以求溫飽,幾乎和父母斷絕消息,最後還得去當叫賣小販求生存。幾次,我在翻譯內容的過程,都忍不住掉淚,更何況是一個十來歲的孩子,活在真實的情境中。
然而,小林豊想強調小男孩的堅忍,一肩扛起照顧弟弟當「小爸爸」的責任,所以,塑造了一位不輕易掉淚的小男孩。因此,在多年辛苦奔波與保持堅強後,與父母重逢的欣喜與放心的那一刻,終於讓男孩可卸下盔甲,淚水簌簌。
在逃難、避難過程中,兩兄弟遇到的戰火下的人們,儘管有一些可以窺見人性的自私、怕死或是為了求生存的狡詐; 然而,兩兄弟遇到的百分之九十的人們是善良的、有真性情的、願意分享的,即使在戰火的陰影下,生活拮据,自身難保。
即便大時代是在戰火之中,但作者相信人性是美的、是真的、是善的。對於不知名、不知所戰為何的戰爭,小人物們無能為力,但是堅強與抱持希望,總會渡過黑暗。我彷彿聽見小林豊說:「無論如何,請保持微笑,帶著希望,繼續向前行……」
帶著希望繼續行──「和平旅者」小林豊的祈禱歌/游珮芸(臺東大學兒文所教授)
在翻譯《從我家可以看到大海》《我和弟弟一起走》《我和弟弟繼續走》這三部曲的過程中,我一面跟著故事中第一人稱的「我」經歷躲避戰爭、逃難的旅程,一面想像著作者小林豊騎著駱駝穿越沙漠;或是乘坐在驢子上,隨著驢子高高低低起伏的步履看風景;或是徒步在中東和黑海地區的小村落與樸實的人們交談的情景。
小林豊與「我」,第一人稱的視角
我發現小林豊的情感和靈魂,完全融入在第一人稱的小男孩身上,也就是這個「我」身上,然而,讀者的我們終究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