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歡迎來到哲學的世界
瞭解人類最睿智的大潮流
本書將淺顯易懂地介紹人類智慧的結晶──哲學。
討論哲學所闡述的道理,不能不觸及發展出這些觀點的哲學家。除了古代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之外,還有中世紀的奧古斯丁、近世的笛卡兒、康德、黑格爾,近代的尼采、馬克思、佛洛伊德,現代思想的海德格、傅柯、德勒茲、德希達……等,著名的哲學家不勝枚舉,而這些演繹出獨創思想、開創新時代的哲學巨星們,到底發現了什麼問題?他們從何著手?怎麼樣找出解決的線索呢?本書將提綱挈領地針對每位哲學家分析說明他們思想的重點。
哲學家的思想當然相當艱深難懂,不可能用薄薄幾頁介紹完整,並且讓讀者充分理解。而本書的特點則在於簡單扼要地抓出重點,藉此可以明確地呈現,自古以來許多哲學家的思想,其實有一定潮流可循。
與基督教的關係,對哲學本身的疑問
在此潮流當中,與基督教思想的關係將是我們理解上的一大重點。誕生於古代希臘的哲學,到了中世紀,隨著基督教的勢力龐大,哲學思想相對地受到壓抑。因中世紀末期文藝復興而復活的哲學,在康德、黑格爾等人手中攀上頂點。後又有近代的三大哲學家:尼采、佛洛伊德、馬克思,對哲學進行根源性的批判。在現代思想當中,又出現了一股檢討風潮,批判包含基督教和哲學在內的西洋整體思想──如果極簡單地整理歷史上的變遷,我們可以發現這些明顯的趨勢。
歷史的潮流當中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思想,不過,這許多思想都圍繞著下列這些問題:「何謂真理?」、「如何了解真理?」、「真理是否確實存在?」、「我們如何能讓自己的生命活得更好?」等等。而這些問題,可以說一直到現在還沒能獲得解決。
*
古代○1
取代神話,探求普遍真理
哲學所追尋的是什麼?
西元前六世紀,從愛奧尼亞出發
哲學誕生於西元前六世紀初,小亞細亞(現在的土耳其安那托利亞半島)西岸、愛奧尼亞的米利都這個城市。在哲學出現之前,人們都以神話來說明世界萬事萬物的根源。直到與異文化、異民族有頻繁交流之後,神話世界觀開始鬆動,因為人們開始需要一種在異文化之間也能夠共通、彼此接受的思考方式。
取代神話而誕生的就是「哲學」。以「哲學始祖」泰利斯為首,陸陸續續為了回答「世界如何形成?」、「萬物的根源是什麼?」這些問題,提出許多學說。在宗教領域中至高無上的權威不可違抗,不過在哲學的世界裡,卻大可對自己的老師表達反對意見。能夠自由的討論是哲學的特徴之一。
橫阻在哲學之前的相對主義
哲學開始於「世界如何形成?」並且慢慢發展出複雜的疑問。這時所遭遇的問題為類似「所謂『有』是指什麼樣的狀態?」這些語言上的定義。哲學同時也變成討論矛盾或語言整合性的辯論式學問。
教授這些辯論術般的知識、學問給良家子弟的,就是被稱為「辯士(Sophist)」的人物。辯士以家庭教師的身分,傳授範圍廣泛的學問。辯士們讓社會普遍接受了「看法觀點改變,就可能會下不同的判斷」這種「相對主義」。相對主義雖然是一種劃時代的思考方式,但是對於取代了神話、企圖追尋普遍思考的哲學來說,卻是個惱人的問題,因此,哲學家們為了要尋找普遍的哲學,紛紛更進一步地發展出自己的思想。
*
古代②
建立西洋思想基礎的三巨星
何謂蘇格拉底之後的哲學?
從批判辯士到巨星誕生
以批判辯士的立場出現的是巨星蘇格拉底。由於蘇格拉底對後世帶來很大的影響,因此被認為是古代哲學中最重要的人物。大家甚至把他之前出現的哲學家,稱為「前蘇格拉底哲學家」。
蘇格拉底的功績在於他並不向世界本身尋求哲學性問題的答案,反而轉換觀點,將焦點放在提出問題的人身上。他的哲學也成為近代哲學家的先驅,帶來全新的思考方式。不過蘇格拉底本身並沒有留下任何著作,是由柏拉圖將他的思想和語言記錄下來的。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出現,讓哲學迎接了巨大的變化。
以言語表達世界的亞里斯多德
柏拉圖的弟子亞里斯多德也在哲學世界中留下了明顯的足跡。亞里斯多德挑戰了將泰利斯以來的哲學進行統整、系統化的工作。
當時的希臘逐漸由四散的小都市國家(城邦),走向由亞歷山大帝完成領地統合、統治的時代。以往的哲學多半是哲學家各自思考、獨自闡述,再傳授給弟子們,而亞里斯多德則企圖用統一的語言統整這些哲學。由於他定義了語言,並且用語言來說明「世界」,這也替後世的哲學家指引了一個方向。
他不僅在哲學上展現功績,對自然科學也帶來莫大影響,後來甚至被神格化。
*
以「方法懷疑論」,成為近世哲學之父
笛卡兒 Rene Descartes
我思故我在
(Cogito, ergo sum)
DATA
出生地/法國
生歿年/1596~1650
主要著作/《方法導論》、《引導心智的法則》、《世界體系》
重視理性,被稱為「理性主義」創始者的笛卡兒,立志要將所有的學問統整為一個體系。為此,他必須先建立起一個認識的基礎,也就是思考世界存在方式的「形上學」才行。
首先,他否定所有既存的常識和哲學,理性地尋找什麼才是無可懷疑的存在,這就是所謂「方法懷疑論」。
比方說,數學上的觀念能視為一種真理嗎?可是,用數學並沒有辦法說明神的存在。眼睛看到的東西就是真實嗎?但也有可能是錯覺。自己所感覺到的就是事實嗎?但我們往往分不清夢和現實的區別。像這樣一個接一個懷疑的結果,笛卡兒達到了一個結論,那就是,最無可疑問的存在,就是這個懷疑一切的自己。由此,產生了「我思故我在」這句名言。
另外,他還提倡精神和物體是各自獨立存在的「物心二元論」。由於提出了存在的根本,以及主體和客體分離,讓笛卡兒被尊為近世哲學之祖。
讀解
近代哲學從發現自我開始
真正毫無疑問的東西是什麼?
連1+1=2都試著懷疑
笛卡兒的哲學從「所有事物都可疑」這個概念出發。比方說即使是1+1=2這個公式,都可能是被惡魔(或者是神)所洗腦,我們如此認為,如果要懷疑還是有可以懷疑的空間。
但是,無從懷疑的東西只有一個,那就是,覺得「這也可疑,那也可疑」的自己。於是,他導出只有「正在思考的我」的存在,是確定不變的真理,也就是「我思故我在」這個結論。
另外,笛卡兒認為通往真理必須遵守四項規則,分別是:
小心謹慎、避免偏見的「自明律」;區分為細小單位思考的「分析律」;從認識單純的對象逐漸進化到複雜的對象的「綜合律」;真理可以套用在各種事物上的「枚舉律」。這就是他所謂的「四則」。
觀察的主體和被觀察的客體
另外,還有一項笛卡兒所提倡的思想,那就是「物心二元論」。他主張精神和肉體是各自獨立的存在,再加上神,這三者便成為構成這世界的三大要素。
而,從區分精神和肉體的「物心二元論」,又發展出區分主體和客體,以及主觀和客觀的思想,這成為了近代哲學的一大主題。所謂主體,就是正在思考事物的我的存在。所謂客體,就是存在自己外部的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