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冷硬的課文題解,穿過層層的過度解讀,
楊照經典講堂以最貼近歷史真實的讀法,
帶你一次讀懂兩千年前的中國傳統經典!
三千年前,渭水之濱,周公召集眾臣,告誡即將遠赴封地的康叔和幕僚:「你們不要心存僥倖,若有違背禁令飲酒者,我都會抓回來殺掉!」周公為何如此嚴厲?他在擔心什麼?想避免什麼呢?
早在周公之前六百年,商族首領成湯也曾昭告族人:「上天命令我帶領諸位,討伐暴虐無道的夏桀。誰敢不聽從,我不只會殺了他,還要讓他的妻兒淪為奴隸!」成湯何以得知上天的命令?又為何能夠要求族人捨身作戰?
從殷商到周朝,人們不斷思索「天」的存在,揣測「天」的意向,尋求「天」的眷顧。楊照從關鍵處切入,清楚剖析上古政治思想啟蒙過程,這是進入《尚書》的最佳選擇。
《尚書》意為「上古之書」,其中若干篇章成於西周初年,可視為中國最早的文獻。因其古遠,《尚書》原典的文字和語法對現代人而言確實艱澀難懂,歷經三千多年鑽研解讀,至今仍有若干字句沒有定論,在所有中國傳統經典裡頭,它可能是我們最陌生的一部。但是,《尚書》的內容太重要,它記錄著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啟蒙革命的關鍵時刻,不讀《尚書》,則無以理解中國人如何擺脫宗教神權統治,躍入道德王權的時代。
這一回,楊照引領我們挑戰這本上古之書。他以獨到的眼光,在時代上由近而遠地選擇了〈酒誥〉、〈盤庚〉、〈湯誓〉和〈堯典〉等篇章,以平易親人的筆法逐字深入解析,帶我們探索黃河流域三千多年前的政治社會型態、思想啟蒙的大轉折,以及中國傳統學術的層積架構。看完這本書,我們可以鬆一口氣:我終於讀懂了中國最艱深的典籍。
中國傳統經典選讀系列叢書
最平易的語言、最扎實的分析
打破時空限制,直接從原典文句汲取千年智慧
提供最立即的知識趣味
楊照全程領讀、解讀,中國傳統經典完全解碼
台灣新品種文庫版,隨身伴讀
作者簡介:
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新新聞》總編輯、總主筆及副社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已出版數十部文學創作及文化評論著作。長期於「誠品講堂」、「敏隆講堂」開設人文經典選讀課程。
章節試閱
神聖文字與世俗文字
《尚書》的「尚」,意思是時間上高古久遠。《尚書》二字連用,說明了這本書的內容,是高古久遠前,幾乎是中國最早記錄下來的資料。最早留下來的,是什麼樣的資料呢?是周代朝廷、政府的官方文件。
中國文字的起源極為特殊:第一,中國文字不是表音的;第二,中國文字具備很特別的功能。商代的甲骨文,在形體與功能上,都很接近埃及的象形文字。裡面有許多符號源自於對於自然現象的模仿抄記,以圖畫或簡筆的方式表示,方便一眼看出其意義。在古中國和古埃及,文字的用途明顯都帶有宗教性,具備溝通記錄超越領域神明訊息的功能;而且文字都被統治階級獨占,其他人不能隨便僭用。
埃及的法老,本身就是神,有著神的名字。中國商代的王不是神,比較接近是同時領有大祭司的身分,所以可以透過種種方式,與居住在另一空間的祖先溝通,獲得祖先的指引或協助。商王的地位與權力,很大一部分源自他控制、甚至壟斷了和祖先之間的溝通。「卜」是他用來領受祖先訊息的重要形式,「甲骨文」則是他用來記錄祖先訊息的一套神祕符號。
這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發展出的楔形文字,大異其趣。楔形文字是表音的,用蘆筆在泥板上畫出少數幾個符號,就可以用來記錄語言。而且楔形文字的原始用途,主要是在商業上。楔形文字從記錄商業行為進而演變為商業契約,充分利用了文字一旦寫下就不會變動的特性,彌補語言無法精確存留的缺點。
到大英博物館或羅浮宮去參觀他們的「古代近東」部門,就會發現主要的藏品中,一定有為數龐大的「泥印」。「泥印」是圓柱形的,上面刻蝕了漂亮的花紋,曬乾或烤乾了之後,用來保障泥板上書寫內容不被任意改動。具備有契約意義的泥板,就需要加封另外一層泥片,在上面用「泥印」滾過,「泥印」上的花紋轉印在泥片上,人家就沒辦法在不破壞泥印花紋的情況下,改動底下泥板的文字內容。這是蘇美人,乃至於整個兩河流域商業貿易之所以早早發達的關鍵助力。
原本用在宗教上的中國文字,到商周之際,經歷了重大變化。周人承襲了殷商的文字,卻將其原有的強烈宗教色彩除去,賦予文字很不一樣的意義。商朝很早就掌握了高超的青銅器鑄造技術,商人會在青銅器上鑄刻銘文,不過這些銘文主要屬於「族徽」的性質,用來標示青銅器屬於哪個家族,並不是真正的文字。到了周人手中,青銅器銘文的性質改變了。周代青銅器上開始有了「金文」,也就是文字的連綴。很快地,青銅銘文有了固定的格式,其中一個常見的銘文用語,是「子子孫孫永保用」。這個句子表明了周人看待青銅器的重點──這是可以抵抗時間,不會毀壞,能夠一代代不斷傳留下去的東西。此外,也標示出了在青銅器上刻鑄文字的核心用意──讓這些由文字記錄下來的訊息,可以和青銅器同樣不朽,一直保留著。
從商代的「甲骨文」到周代的「金文」,儘管兩者使用的文字符號高度重疊、雷同,但其根本精神卻已有了巨大改變。「甲骨文」的本質是神祕的,代表超越的訊息;「金文」的本質則在於凝結、固定、傳留意義。書寫的行為,在殷商時帶有人世之外的神祕氣息,在周代則呈現強烈的時間感,或說「抗拒時間流逝」的特性。
周人的深層焦慮
商人的遭遇讓周人產生了根深柢固的「憂患意識」,使得他們長期處於戒慎緊張的狀態中。尤其擔心的,是該如何察覺「天命」還在我們身上呢?於是產生了他們的第二項信念:從殷商的經驗中得來的教訓讓周人發現商朝毀滅過程中最糟糕、最可怕的現象,是他們沉湎於酒,以及酗酒而引發的種種惡行。因而周人相信,喝酒、酗酒,正是「天命」移轉,一個原來擁有「天命」的民族被天拋棄了的主要跡象。
這很像韋伯(Max Weber, 1864-1920)在《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所描述的那種喀爾文教派信徒心中的焦慮。喀爾文教派主張「預選說」,相信全知全能的上帝早就有了完整的計劃,選好了誰該上天堂誰該下地獄。渺小的人不可能有資格藉由自己在世間的表現,來影響上帝的決定。如果上帝還要拿個點名簿、成績本在那裡考察人的表現才來決定誰上天堂誰下地獄,這還算全知全能嗎?以為自己的行為可以改變上帝的決定,只是人的傲慢與過度自信。
所以依照喀爾文教義,一屋子的人誰是「選民」,早早就決定好了,你做再多好事、上再多課讀再多書,都改變不了這個預選的結果。如果你是喀爾文派的信徒,你會怎樣想?你會覺得:哇,這樣多好,反正做什麼都改變不了結果,那我高興怎麼享樂就怎麼享樂囉!不是這樣。活在喀爾文派的社群中,如果你縱情聲色,盡量享樂,你就會發現周圍的人用一種高度同情、憐憫,絕非羨慕的眼光看待你。唉,你這樣的作為,不就百分之百證明了你是被上帝放棄的人,是注定死後下地獄的那個嗎?被人家用這種眼光一看,你不會心中悚然一驚,嚇得不敢去看但丁《神曲》裡是怎麼描述地獄的嗎?
喀爾文教徒的焦慮在於如何說服自己:我是上帝「預選」名單上的人。他們小心翼翼表現出像個「預選選民」的模樣。上帝不會選懶人,反過來說,被上帝選上的人不可能懶惰,於是他們非得勤勞不可,稍有懈怠,就開始擔心會不會因為我不在「預選」名單上,所以才這麼懶散?會被上帝選上的人,照理說並不貪圖世間的享受,更不可能耽溺於世俗欲望的滿足,於是他們就得過著簡樸清苦的生活。稍稍吃得浪費些、住得豪華些、聽點美妙的音樂,就不免緊張兮兮地害怕:會不會因為我不在「預選」名單上,所以才會喜歡世俗的享樂?
韋伯分析:就是在這種深度焦慮中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生活態度,勤勤懇懇努力工作,獲致了成就、賺到了錢,可是卻又無論如何不能將這些成就、這些財富轉化為享受。那怎麼辦?只好勤勤懇懇地拿已有的財富去換取更多的財富,就是在這種價值選擇中,產生了資本累積與「資本主義精神」。
周人的「天命」觀念,也給自己帶來類似的深度焦慮。戰戰兢兢地建立起成功的國家,卻絕對不能自滿、不能鬆懈,要一直不斷地自我檢查,看看身上是不是出現了什麼樣跡象,可能代表「天命」的不滿,或「天命」正要離開、移轉。這是「周人精神」,也是周文化的基礎所在。
〈湯誓〉年代之謎
《尚書.商書》的第一篇〈湯誓〉,是商湯要伐夏桀時的誓師之辭。「王曰:『格爾眾庶,悉聽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稱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格」是「來」、「至」的意思,「眾庶」是「大家」,指一起誓師起兵的人。「台」是古語的第一人稱「我」。湯說:大家來吧,請仔細聽我說。並不是我這樣一個人不知輕重,敢於作亂,
而是因為「有夏」犯下了許多嚴重錯誤,上天命令我來誅討他們。「『今爾有眾,汝曰:「我后不恤我眾,舍我穡事,而割正夏。」予惟聞汝眾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聚集在這裡的眾人啊,你們抱怨著:「我們的領導人不體貼顧念我們,要我們放下農事來征伐夏。」我聽到你們的抱怨,但是夏氏有罪,我敬畏上帝的命令,不敢不前往征伐。這裡兩個「正」,都同於「征」。
「『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眾力,率割夏邑,有眾率怠弗協。曰:「時日何喪?予及汝皆亡!」夏德若茲,今朕必往。……』」「台」字音yi,「如台」就是「如何」。「率」字也是連接的語詞,有此又有彼。「遏」是「竭盡」的意思。湯繼續對大家說:聽我口口聲聲說夏氏有罪,你們會問:「夏到底有怎樣的罪?」第一,夏王濫用民力,使得他的人民精疲力竭;第二,他傷害了自己所屬的各個城邑;第三,因為這樣,人民都懈怠而不合作。他們對夏王的不滿高漲到甚至說:「這個太陽啊,你什麼時候會滅亡啊?我願意跟你同歸於盡!」夏氏做到這種程度,現在我一定要前往討伐他。
「『爾尚輔予一人,致天之罰,予其大賚汝。爾無不信,朕不食言。爾不從誓言,予則奴戮汝,罔有攸赦。』」這裡的「尚」字是表達祈使的意思。「予一人」和「酒誥」裡出現過的「我一人」同樣,是古代王者謙虛自稱之辭。「賚」是「賞賜」的意思。「奴戮汝」是甲骨文中就出現過的套語,意思是「不只殺了你,還會把你的妻兒降為奴隸來役使」。「攸」通「所」,「罔有攸赦」指「不會有所寬赦」。商湯最後說:「希望你們輔佐我,奉行上天的懲罰,那樣我就會大大加以賞賜。你們不必懷疑,我說到就會做到。要是你們不服從在此的誓言,那麼我會殺了你們,把你們家人收做奴隸,絕對不會有所寬赦。」
〈湯誓〉簡潔有力,是篇環環相扣的好文章。湯先表白起兵的意義,但接著明指被動員來的軍隊心中是有怨言的,所以要更強調地解答他們心中的疑惑,最後利誘與威脅並行,鞏固戰鬥的決心。相較於周初的〈酒誥〉,應該屬於夏末商初,更早五百年的〈湯誓〉,卻反而好讀。其文法要有規律多了。文章裡出現的同一個字,幾乎都有同樣的意思。其文法規則也很統一。如果這真的是商湯時代留下來的紀錄,那意味著比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都還早了至少兩、三百年時間。甲骨文必定有其前身發展,不可能一出現就那麼成熟、那麼複雜,然而,有可能甲骨文的前身在文字表達的方式上,會和甲骨文不那麼接近,反而比較接近後來使用的中文嗎?
和〈酒誥〉相比,我們有理由懷疑,號稱為商代文獻的〈湯誓〉,實際成文時間,應該是晚於周初的。尤其是放在「商書」最前面,設定為商湯作品的,其實際書寫記錄的時間,恐怕還是「商書」所有篇章中最晚的,晚於〈盤庚〉等其他諸篇。
巫覡治國──商人的政權基礎
「殷」是周人對商人這個民族的習慣通稱,在周銘文及文獻中,出現「殷」的頻率,遠遠超過「商」或「殷商」。一個合理的解釋是:周人崛起較晚,他們和商人接觸時,已經到了商將中心搬到「殷」了,所以就用「殷」來指稱這個民族。
不過,從文字語法上看,〈盤庚〉三篇的時代,顯然早過〈湯誓〉。還有,文章中存留著一部分的觀念,看起來和周人信仰有一定的差距,比較接近甲骨文所反映出的商人價值觀。
像是〈盤庚中〉記錄盤庚這樣說:「汝有戕則在乃心,我先后綏乃祖乃父;乃祖乃父乃斷棄汝,不救乃死。……」這是他對不聽話,不跟從他搬遷的人的威脅。但他不是威脅要殺他們,也不是要把他們的妻兒收做奴隸,而是說:如果你們有惡念在心頭,我在天上的先王就會去告訴你們在天上的先祖,那麼你們的先祖就會棄絕你們,不再保佑你們,對你們見死不救。
這是典型商朝的權力模式。為什麼商人能夠握有大權,成為共主?就是因為他們掌握了青銅器、甲骨問卜、文字符號等一大套和上天先祖溝通的神祕辦法,對周圍的部落宣稱,他們可以更有效地將意念傳遞給上天先祖,同時更準確地理解上天先祖的意念。也就是說,商人統治的方式,是穿梭在兩個世界之間而形成的,是用自己的先祖壓過別人的先祖,藉此讓他們能在此世壓過別人的部落。
類似的說法,也在〈盤庚上〉出現:「古我先王,暨乃祖乃父,胥及逸勤,予敢動用非罰?世選爾勞,予不掩爾善。茲予大享於先王,爾祖其從與享之。作福作災,予亦不敢動用非德。……」先說我的祖先和你們的祖先當年甘苦與共,交情那麼深,我怎會隨便懲罰你們?世世代代我們這一邊一直肯定、稱讚你們的功勞,我當然也不會看不到你們好的地方。接著就婉轉地威脅:關於遷移的事,我要隆重地以祭祀向我的祖先報告,你們的祖先在一旁也會同時知道,讓他們來決定應該怎麼處置你們,不是我個人的意思,我就是遵照我的祖先和你們的祖先的決定,該賞的賞,該罰的罰。這段話同樣是以上天先祖作為更高權威,來壓服這些抱怨、不想搬遷的人。
商人這種政治權力模式,正好是周人所反對,到了周朝之後,就被推翻的。所以周人文獻中幾乎再也找不到這種說法,只保留在〈盤庚〉篇中。
神聖文字與世俗文字
《尚書》的「尚」,意思是時間上高古久遠。《尚書》二字連用,說明了這本書的內容,是高古久遠前,幾乎是中國最早記錄下來的資料。最早留下來的,是什麼樣的資料呢?是周代朝廷、政府的官方文件。
中國文字的起源極為特殊:第一,中國文字不是表音的;第二,中國文字具備很特別的功能。商代的甲骨文,在形體與功能上,都很接近埃及的象形文字。裡面有許多符號源自於對於自然現象的模仿抄記,以圖畫或簡筆的方式表示,方便一眼看出其意義。在古中國和古埃及,文字的用途明顯都帶有宗教性,具備溝通記錄超越領域神明訊...
目錄
中國傳統經典選讀總序
第一章 中國古代知識系統的形成
神聖文字與世俗文字
被遺忘的《尚書》
王官學之復興
哪個版本才可靠
累積千年的知識層級系統
第二章 三千年前的政治啟蒙
一字多義多用途
周人的深層焦慮
原則與彈性
殷鑑不遠
追尋治國的原則
第三章 傳說與神靈的時代
〈湯誓〉年代之謎
巫觋治國──商人的政權基礎
帝堯的用人之道
中國傳統經典選讀總序
第一章 中國古代知識系統的形成
神聖文字與世俗文字
被遺忘的《尚書》
王官學之復興
哪個版本才可靠
累積千年的知識層級系統
第二章 三千年前的政治啟蒙
一字多義多用途
周人的深層焦慮
原則與彈性
殷鑑不遠
追尋治國的原則
第三章 傳說與神靈的時代
〈湯誓〉年代之謎
巫觋治國──商人的政權基礎
帝堯的用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