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14 項符合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

的圖書
最新圖書評論 -  目前有 6 則評論,查看更多評論
 會看這本書,是因為《深度工作力...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23/04/10
會看這本書,是因為《深度工作力》中提到了達文西每日午後的散步是最重要的生活儀式,便燃起了興趣,我向來就喜歡看名人軼事,看看那些歷史人物是怎麼生活的,感覺很有趣。 而且,內容還很符合書名,每篇都極短,作者大部分引用傳記、報導、傳記作家、日記等,不會加入過多的個人情感,讀來很像...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

作者:梅森‧柯瑞 / 譯者:莊安祺 
出版社: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04-03
語言:繁體書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TAAZE 讀冊生活
圖書名稱:創作者的日常生活

完全透視偉大創作者的日常生活與時間分配!

村上春樹的小說是怎麼寫出來的?
畢卡索、梵谷的名畫是怎麼畫出來的?
莫札特、貝多芬的交響樂是怎麼譜出來的?
偉大的心靈究竟如何規劃時間,創作不懈?
他們真的是天才嗎?還是具有與眾不同的人格特質?
161位古往今來最偉大的哲學家、作家、作曲家、建築師和藝術家……
在《創作者的日常生活》裡,作者柯瑞一一敘述他們的日常工作習慣,
激勵你建立自己的創作儀式!

柯瑞書寫過去四百年來161位偉大創作者每天怎麼分配時間,運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如何安排他們的作息,發揮創意和生產力。藉著撰寫這些人物日常生活平凡的細節,提供新鮮的角度,來看他們的個性和生涯,描繪出這些藝術家在習慣驅使之下有趣而細微的肖像。

創作者怎麼才能一邊在賺錢餬口之餘,又能創作出意義深遠的作品?舒適和創造力是否互不相容,抑或正好相反:日常生活的基本舒適是持久創意工作的先決條件?本書提供各種例子,說明形形色色各種聰穎而成功的人物如何面對這許多現實的挑戰,說明了許多宏大的創作憧憬如何轉譯為每日的工作;人的工作習慣如何影響工作本身,反之亦然。

知名創作者的工作習慣
例如:

只要我能讓每一個新作品都比上一個有進步,讀者就不會在乎我究竟是採取什麼樣的生活型態。身為小說家,那豈不才是我的義務和我的第一優先嗎?
村上春樹在寫小說時,總是凌晨四點起床,連續工作五、六個小時。下午他則用來跑步或游泳(或者兩者都做)、辦雜事、閱讀、聽音樂,晚上九點上床。

你們今早來的時候先按了門鈴,但你們得等電梯,在你們來到我門口之前,已經過了幾秒鐘。而在等你們的這段時間,我就在思索我要寫的新作。
就算沒有自由的時間,安伯托‧艾可說他依舊能在一天當中的「隙縫」中,發揮生產力。

當我在寫書或故事時,總是一見黎明就立刻振筆疾書。那時沒有任何人會打擾你,天氣可能或涼或冷,而你開始工作,邊寫就邊暖和起來。
海明威成年之後,天天都很早起,早上五點半或六點,曙光一現就醒來,即使前一晚爛醉如泥依舊如此。

時間很短,我的精力有限,辦公室是一團混亂,公寓則喧鬧不休。要是我們不能輕易得到愉快的生活,那麼就只好想些巧妙的辦法迂迴前進。
1908年,卡夫卡在布拉格的勞工意外保險局找到一份差事,……但卡夫卡依舊覺得自己受到束縛。當時他和家人住在一間狹窄的公寓裡,唯有在深夜大家都熟睡之後,才能專心寫作。

規範熱情最可靠的方法,就是規範時間。
詩人奧登認為像軍事行動般精準的生活,對他的創造力有其必要,是馴服他自己時間表靈感繆思的方法。

我先喝茶,然後大約十點時開始工作,一直到下午一點。接著我拜訪朋友。等到下午五點,我再回頭工作,直到九點。接續上午的工作對我毫無困難。
波娃在工作上很少有困難,恰巧相反──每當她休年假,要消磨兩三個月的假期時,卻常在放下工作幾週後,覺得無聊而不自在。

……我不用電,自己燒火開爐。到晚上,我點起舊油燈。這裡沒有自來水,我從井裡打水來用,自己砍木頭,煮食物。這些簡單的動作讓人簡單;而要簡單是多麼困難!
在整個1930年代,榮格以波林根塔樓為遠離都市塵囂的隱居之所,他在那裡過著工作狂的生活。

我一定很像咬著骨頭的狗,牠們偷偷摸摸的溜走,接著大概有半個小時,你看不到牠們的身影,然後牠們鼻子上沾著泥回來,一副不自在的模樣。
阿嘉莎‧克莉絲蒂在自傳中坦承,即使在她寫了十本書之後,依然不覺得自己是「真正的作家」。

我會吃巧克力奶昔和四、五、六、七杯咖啡──加很多糖,巧克力奶昔裡也有很多糖,是很濃的奶昔,裝在銀色的高腳杯裡。我會因為攝取這麼多糖而興奮莫名,腦中一下湧上許多點子!
大衛‧林區另一個想點子的方法是他自1973年以來天天都做的超覺靜坐。

隨著你的身心習慣每天晚上固定的睡眠──六個小時、七個小時,甚至睡滿醫師推薦的八個小時,你也同樣能訓練清醒的心智充滿創意地睡眠,並且創作出充滿想像力的清醒的夢,而那就是成功的小說作品。
史蒂芬‧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寫作,包括他的生日和假日,而且他從不讓自己在達到每天兩千字的字數限額之前停筆。


延伸閱讀
《活出生命最好的可能》
《當宅男遇見珍‧奧斯汀》
《在咖啡館遇見14個作家》


作者簡介:

梅森‧柯瑞(Mason Currey)

生於美國賓州,畢業於北卡羅萊納大學艾許維爾分校(Asheville)。是美國知名的部落格作家(dailyroutines.typepad.com)。多年來一直在自己的部落格撰寫一些近400年來知名歐美藝文人士及其他領域才華洋溢者的日常生活與工作習慣,引起許多網友的共鳴。自2007年起,他終日埋首於網路搜索和飽讀書籍,試圖了解自己所鍾愛的藝文名人如何安排他們的生活?一天裡的哪段時間是他們的創作高峰?他們通常依循什麼樣的習慣維持創作?

他的作品也常見於《石板》(Slate)、《大都會》(Metropolis),和《印刷》(Print)等雜誌。柯瑞現居紐約。



譯者簡介:

莊安祺

台大外文系畢業,印地安那大學英美文學碩士,譯有《西藏的故事》、《托爾金傳》、《翁山蘇姬》等書。






各界推薦
媒體推薦:本書值得推薦之處在於,它以精薄短小的傳記綱要彰顯了創意人日常作息的無限多樣、難以捉摸的愚蠢瘋狂和不變永恆。

──《華爾街日報》



一頁接著一頁,我們可以由數十甚至數百年把才華發揮得淋漓盡致的創意人工作習慣中,得到不少啟示……要是你對古往今來最知名的作曲家、作家,和畫家的工作習慣感到好奇,或者想要尋找方法提升你的創作習慣,那麼本書就能給你莫大的啟發。

──《今日美國報》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對創意人來說,是令人鼓舞的讀物,而我們其他人,則能夠藉此一探那奧妙的創作世界。

──羅娜‧布林利...
»看全部

章節試閱
W. H. 奧登(W. H. Auden,1907–1973,英國詩人、劇作家、文評家,後歸化美國)

「智者的常軌,乃是雄心之明證。」奧登在1958年如是寫道。如果這話是真的,那麼奧登自己就是當年最雄心勃勃的人。這位詩人講究準時到了強迫的地步,終其一生都以精準的分秒過活。他的一位客人曾說:「奧登一再的看表,不論是吃、喝、寫作、購物、玩填字遊戲,甚至等郵差按鈴,都分秒不差,並且還有相配的作息。」奧登認為像軍事行動般精準的生活,對他的創造力有其必要,是馴服靈感繆思按照他自己作息時間的方法。他曾說:「現代的禁欲主義者知道,規範熱情...
»看全部

作者序
導言

一年半以來,幾乎每週一到週五的早上,我都五點半就起床,刷牙洗臉,泡杯咖啡之後,就坐下來寫過去四百年來一些偉大的心靈如何面對這時間的要務──也就是他們每天怎麼分配時間,運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如何安排他們的作息,發揮創意和生產力。藉著撰寫這些人物日常生活平凡的細節──他們什時候睡覺、吃飯、工作、憂慮,我希望能夠提供新鮮的角度,來看他們的個性和生涯,描繪出這些藝術家在習慣驅使之下有趣而細微的肖像。「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能說出你是什麼樣的人。」這是法國美食大師布里亞‧薩瓦航(Jean Anthelme Brillat-Sav...
»看全部

目錄
導言
W. H.奧登 W. H. Auden
法蘭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
西蒙‧波娃 Simone de Beauvoir
湯瑪斯‧吳爾夫 Thomas Wolfe
派翠西亞‧海史密斯 Patricia Highsmith
費德里柯‧費里尼 Federico Fellini
英格瑪‧伯格曼 Ingmar Bergman
莫頓‧費爾德曼 Morton Feldman
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索倫‧齊克果 Søren Kierkegaard
伏爾泰 Voltaire
班哲明‧富蘭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安東尼‧特羅洛普 Anthony Trollope
珍‧奧斯汀 Jane Austen
菲德烈克‧蕭邦 Frédéric ...
»看全部

商品資料
  • 作者: 梅森‧柯瑞 譯者: 莊安祺
  •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04-03 ISBN/ISSN:9789570843743
  •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288頁 開數:32 開
  • 類別: 中文書> 世界文學> 世界文學總論
圖書評論 -   評分:
 會看這本書,是因為《深度工作力...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23/04/10
會看這本書,是因為《深度工作力》中提到了達文西每日午後的散步是最重要的生活儀式,便燃起了興趣,我向來就喜歡看名人軼事,看看那些歷史人物是怎麼生活的,感覺很有趣。

而且,內容還很符合書名,每篇都極短,作者大部分引用傳記、報導、傳記作家、日記等,不會加入過多的個人情感,讀來很像在看文字版的紀錄片,真的很有日常生活的感覺,很有意思。

此外,作者在自序中寫了為什麼會寫這本書。他某天下午想趕稿但完全沒有動力,跑去泡咖啡又跑去掃地,就是不想工作,突然,他想知道以前那些有名的歷史人物是怎麼安排日常作息的,就創了一個部落格專門用來收集這些資料。

沒想到就出書了。

我看到這裡簡直樂不可支,偷懶也可以斜槓,真是太出人意料了啊!
 彙整了161位不同領域的創作者...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21/09/27
彙整了161位不同領域的創作者的日常生活從書本中了解到了 
每位創作者的日常作息、習慣、生產力也都有所不同

不用刻意的去模仿要和誰一樣,只要找到自己舒服的日常生活即可,我也是讀完這本書後,才慢慢找到可以養成的生活習慣跟生產力,規律的作息現在還在努力當中。

就算你不是創作者,也可以閱讀這本書,學著用創作者的思維去思考,可以讓生活變得更有規律,很適合拿當睡前讀物,當你生活有所卡關,不妨就拿起來讀看看,為你的生活帶來更多好的能量。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
轉載自TAAZE 讀冊生活  無評分  2017/05/02
這本書讓我覺得自己好像身處那些創作名人日常中的一部份。
 去年,我的寫作步調被排山倒海而...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5/02/28
去年,我的寫作步調被排山倒海而來的工作轟炸得體無完膚,餘威仍持續到今年,至今我還是得花費不少心力,和膽小、疲憊、煩躁的自己周旋、溝通與磨合,並商量、測試看看自己如何能恢復以往的生活節奏──一邊工作,一邊閱讀,一邊寫作,而且是一手寫小說,一手寫心得文章。

  對我而言,這本小書來得正是時候。即使作者自謙這是一本「蜻蜓點水」的著作,但他用心蒐羅古今中外的作家、藝術家、學者(事實上99%是西方人士)的日常作息,對任何以創作為志業的人,仍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以及實踐的依據。

  觀看了這161位創作者的作息,屏除那些天才型(或可稱荒唐)的人物,可以歸納出三條重點。第一,創作需要紀律,唯有將創作視為一日之內一定要做的「工作」、而且不做會坐立難安的必要之事,創作才有可能累積出一定的量,並且持久維持,不會曇花一現,因此絕大多數的創作者都稱創作為「工作」。

  本書中大約有七成以上的創作者都認為,一旦沒有創作,人生好像就失去了動力。固然不創作可以讓我們輕鬆,畢竟創作絕不是一件笑著、躺著可以完成的事,可是矛盾的是,不創作也讓我們若有所失。

  第二,就健康正常的人生而言,創作的時間不宜多,但是該時段務必要求一定要集中、專注。創作如果是運動,其實比較像是短米衝刺,而且必須具備馬拉松式的恆心毅力,每天都要練習。擁有創作經驗的人想必都有同樣的感受──創作時間一旦拉長,大約會有六成以上的時間用來摸魚、發呆以尋求靈感,真正有產能的時段大約只有四成或者更少。

  第三,除了孤僻的天才之外,七八成的創作者都有相同的習慣──散步。在短米衝刺之後,一定要藉由散步來讓思緒放逐與鬆弛,好讓創造力在下一階段的工作時段再度發揮有效率的功用,而且比起酒、咖啡甚至是安非他命,散步是最便宜又健康的嗜好。

  以上三點,我完全認同,或者說這是大部分創作者公認最符合生理與心理健康狀態的創作節奏,只要有那份心在創作路途上長跑的人,無論如何都會讓自己養出這樣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利持續創作。只是我覺得很可惜,這些創作者畢竟是以創作為全職,他們擁有充裕的時間可以供自己支配,也有心靈上完全的餘裕讓自己的思緒精神放縱於創造,因此本書缺乏了一個類型──創作者如何在兼職忙碌甚至是壓迫的狀態下,奮發於創作?然而,或許這也是一個警示──人很難一心二用。

  足可安慰的是,我有勉強找到幾個和自己狀況類似的案例。其中一位是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多產作家安東尼.特羅洛普,他在郵局任職,卻可以在一生中完成47本小說與16本其他文類的書籍。他每天五點半起床,連續寫三小時。他認為:「每天三小時足以讓我們寫出該寫的份量。但同時,他也該訓練自己能在這三小時之間連續不斷的工作,教導他的心智,讓自己不必枯坐著咬筆桿,瞪著眼前的牆壁,直到想到要用什麼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想法為止。」

  不過我們也得假設一個前提──畢竟十九世紀是沒有電視、手機、網路打擾的年代(這個之於我不難,畢竟我回到家就把這些通通關掉不接觸),郵局單位應該也很難加班到七八點,所以安東尼先生的一日當中應該還有充分的空閒可以讓他好好思考他每天三小時要做足的工作內容。

  行筆至此,也該來分析一下自己的狀況。2010年至2013年期間,我每日六點起床,用過早餐後,七點至八點半開始寫作,通常是寫小說,若讀完一本書,則會安插一天來完成該書的讀書心得,然後再去上班,中午午休用來午餐與散步;假日的話,則是早上九點半或十點開始寫,並視順利與否決定何時結束,有時十一點就結束,狀況好的話則可寫到將近一點,下午則用來閱讀,晚上則是散步。

  但這是工作並不壓迫自己情緒與思考的理想狀況,我尚且有餘裕在工作的時候恢復一下創造的想像力。2013年末開始,隨著公司業務增加,即使坐在上班前的自家書桌前,思緒也會被工作給拉走個半小時,寫到了一個高潮,就要去上班了,而創作力的高潮與延續往往遭扼殺於忙碌又惹人厭的編務溝通上,更別說洶湧不斷的挫折感。晚上回到家已經八點多,早就不知該如何思考了,而閱讀與作筆記是勉強保持下來的習慣。這種狀況不但日復一日,也有嚴重惡化的情況,最後甚至主動割捨了自己早上一個半小時以及假日的寫作時間跑去公司加班或是勤跑出差,只為了不讓自己的情緒再被遺失創作定力的煩躁不安而折磨下去。當然,就如同前頭所說的,一個早就習慣創作的人一旦遺棄創作的時間,人生好像就活得沒什麼動力了。

  有鑑於2014年的荒蕪無力,今年我正在努力安排新的創作作息方法──起得更早,五點起床,集中精神寫一小時,是的,我只要求這一小時的專注,也不奢求能寫出什麼名堂,只求可以持續而有一個完整的成果。目前還在測試階段,不知是否可以成功。

  但看到199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妮.莫里森的狀況,便有了一點信心。我一直認為,編輯是一個最能扼殺創作者活力的工作──沒錯,還真有點諷刺,為創意作嫁衣裳的護航人卻是最被扼殺創意的。然而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可以一邊主持藍燈書屋的編務,一邊在大學學校教書,又要撫育兩個孩子長大……她是如何思考與寫作的?更何況,她寫出的作品是足以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榮譽。

  她說:「重要的是我不做別的事。……我坐下寫作時從不思索。因為我有太多其他的事要處理,比如我的孩子和教學,因此我不能思索。我的思索,思考各種想法,是當我駕車上班,或是在地下鐵或是在割草時進行的。等我面對紙張時,東西已經在那裡──我可以一揮而就。」這除了是紀律之外,其實也是一種菁英型的工作方式,所以人家可以如此成功。但是很值得學習與借鏡。

  我覺得自己目前最該克服的,不是早起,而是如何分割思緒,並且讓它們有效運作。也就是說將思考分成三等份──工作、創作、閱讀,三者都在它們自己該處的時段中保持運作,絕不干擾彼此。

  總之,這本小書啟發我很多,讓我勇於投入測試。
 個人覺得這本書就如導言所言是一...
轉載自博客來  尚可  2014/09/04
個人覺得這本書就如導言所言是一本蜻蜓點水的書,有廣泛的內容,但是如果能有稍微深入一點的論述,會更具可讀性。
 內容很有趣,一百六十二個創作者...
轉載自TAAZE 讀冊生活  尚可  2014/07/12
內容很有趣,一百六十二個創作者(科學家、音樂家、藝術家、作家)平日生活習慣,每一則都很短,大約250個字,長也不過一千。很恰當的茶餘飯後閒談軼事。可是!288頁對12.8 x 18.8 cm來說太厚了,每一頁都被翻開以後都不願意好好地躺著,而且是左翻橫字,不順手也不順眼。內容不錯,但出版設計不佳。
贊助商廣告
 
TAAZE 讀冊生活 - 今日66折
輪舞曲
作者:松尾裕美
出版社:瑞昇文化
出版日期:2023-09-20
66折: $ 495 
城邦讀書花園 - 今日66折
心,才是幸福的關鍵
出版社:橡樹林文化
出版日期:2024-01-09
66折: $ 251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暢銷300萬冊!英國心理諮商經典,附《蛤蟆先生勇氣藏書卡》組)
作者:羅伯.狄保德 (Robert de Board)
出版社:三采
出版日期:2022-01-26
$ 316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我們不可能成為戀人!絕對不行。 (※似乎可行?) 03
作者:musshu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06-06
$ 143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我內心的糟糕念頭 7 (首刷限定版)
作者:桜井紀雄
出版社:東立
出版日期:2024-05-13
$ 143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GIVEN 被贈與的未來(09)完
作者:キヅナツキ
出版社:尖端
出版日期:2024-05-10
$ 135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男人國的愛麗絲 (首刷限定版) 02
作者:香坂透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06-12
$ 162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靠死亡遊戲混飯吃(3)
作者:鵜飼有志
出版社:台灣角川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6-17
$ 190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錢先花光,還是命先沒了?:長照4個90歲老人的我,將如何面對老後生活?
作者:小梶沙羅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24-05-29
$ 300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春風的異邦人 05
作者:紀伊カンナ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06-12
$ 133 
 

©2024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