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文字寫下香港故事新歷史
他以小說創造眾人矚目的奇蹟
他以語言探索和回應現實世界
董啟章:「有咁真時寫咁真,有咁深時寫咁深」
狂賀!香港知名作家董啟章
──自然史三部曲、V城四部曲、各大文學獎、好書獎得主
獲選「2014年香港書展年度作家」
創造與虛擬,現實與欲望,表演與性別,人的身體在文明與自然之間輾轉輪迴。
進化或退化,存在或缺席,真實或虛構,董啟章的小說創作呼應了「香港」感覺結構。
因爲有了董啓章,香港有了另類奇觀,一切事物平添象徵意義,變得不可思議起來。
這是文學的力量。天工開物,從沒有到有,從彈丸之地輻射大千世界
──香港的存在印證了虛構之必要,「董啓章」們之必要。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名字的玫瑰:董啟章中短篇小說集Ⅰ》精選董啟章中短篇小說12篇,時間跨度從1992至1996年,最早的是1992年發表於《素葉文學》的〈西西利亞〉,是董啟章第一篇發表的小說。1992至1993年間發表於《星島日報》副刊「文藝氣象」的從〈名字的玫瑰〉到〈哭泣的摺紙〉,最遲的是〈天宮圖〉,寫於1995至1996年。本書也重新收入港版的〈物語〉和〈阿廣〉(又名〈愛情淪陷記事〉)。〈永盛街興衰史〉原屬舊版《衣魚簡史》(聯合文學),因寫於1995年,所以收入此集中。
作者簡介:
董啟章
1967年生於香港。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碩士,現專事寫作及兼職教學。1994年以〈安卓珍尼〉獲第八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篇小說首獎,同時以〈少年神農〉獲第八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短篇小說推薦獎,1995年以《雙身》獲聯合報文學獎長篇小說特別獎,1997年獲第一屆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獎新秀獎。2005年《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出版後,榮獲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十大好書中文創作類、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誠品好讀雜誌年度之最/最佳封面設計、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文學類。2006年《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榮獲第一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決審團獎。2008年再以《時間繁史‧啞瓷之光》獲第二屆紅樓夢獎決審團獎。2009年獲頒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發展獎2007/2008年度最佳藝術家獎(文學藝術)。2010年《學習年代》榮獲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2011年《學習年代》榮獲「第四屆香港書獎」。2011年《天工開物‧栩栩如真》(簡體版)榮獲第一屆惠生‧施耐庵文學獎。2014年獲選為香港書展「年度作家」。
著有《紀念冊》、《小冬校園》、《安卓珍尼:一個不存在的物種的進化史》、《家課冊》、《說書人:閱讀與評論合集》、《講話文章:訪問、閱讀十位香港作家》、《雙身》、《名字的玫瑰》、《講話文章Ⅱ:香港青年作家訪談與評介》、《V城繁勝錄》、《同代人》、《The Catalog》、《貝貝的文字冒險:植物咒語的奧祕》、《衣魚簡史》、《練習簿》、《體育時期》(香港︰蟻窩)、《第一千零二夜》、《東京‧豐饒之海‧奧多摩》、《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對角藝術》、《時間繁史‧啞瓷之光》、《致同代人》、《學習年代》(《物種源始‧貝貝重生》上篇)、《在世界中寫作,為世界而寫》、《地圖集》、《夢華錄》、《繁勝錄》、《博物誌》、《體育時期(劇場版)【上、下學期】》、《美德》、《名字的玫瑰:董啟章中短篇小說集Ⅰ》、《衣魚簡史:董啟章中短篇小說集Ⅱ》。
章節試閱
熱浪裡沉睡的獅子
在街上遇見阿雪那個下午,氣溫攝氏三十五度。濃稠的熱浪令人沉在一種午睡後的呆滯感覺裡,阿雪就像從夢中走出來的一樣,穿著一件白色無袖襯衫,從前長長的頭髮剪到耳朵上面,更多的肌膚暴露在夏日的貪婪目光中,整個人也給陽光吞沒。
我沒有認錯了,她也沒有忘記我,道旁鐘表行的大掛鐘指著四時四十八分,一陣廢氣和熱風掩面而來,一切也是那麼的確切,不是海市蜃樓。
「去哪裡?」我問了那個缺乏想像力的問題。
「到快餐店上班。」
「暑期工?妳是今年會考的吧!」
「說來真的無顏面見你,剛拿了成績,連英語也不合格,白白浪費了你的心血。」
「別放心上啊!明年再來吧。」
「我不打算念下去了,你也知我家裡的情況,還是早點出來工作比較好,至少可以讓弟弟念下去。」阿雪的泰然總令我驚訝,沒有半點尖酸,也沒有甚麼大不了的語氣,但又不是那種年輕人自我放棄的態度。
我望著炎夏裡沒有半點汗水的阿雪,總覺得自己在端視一個夢。
我還記得那時候阿雪告訴我的夢,在夢中常常有一頭獅子在她的身邊沉睡,有時候她甚至會撫摸獅子身上濃密的毛髮,但一切就是這樣凝止著,獅子沒有轉醒,她也只是靜靜躺在旁邊。我很努力也想像不到那是怎樣的情景,我跟獅子的接觸只局限於動物園和電視紀錄片。
「妳不害怕嗎?」我問她。
「不,好像有一種已經習慣了的感覺。」她淡淡地說。
我還記得那條長長的梯道,走在上面就像登上火焰上般艱辛。去年的暑假,我隔天下午便在那個巴士站下車,沿著那沒有半點篷蔭的梯道爬上陡坡,來到阿雪居住的屋邨大廈十一樓給她補習。每次阿雪拉開鐵閘,我也有提出先讓我到洗手間淋浴的衝動,但我當然知道這種要求是不適當的。
我總懷疑自己是因為補習而消瘦了,阿雪家沒有冷氣機,過午的陽光毫不客氣地穿過廚房闖進室內,懶洋洋地躺在我們的腿上,古老的電風扇,不遺餘力地把悶熱的空氣向著我們的臉上鼓動。我得到的唯一撫慰是一杯冰水和一條濕毛巾。坐了一個下午,襯衫還是黏貼在背項上,但阿雪的皮膚卻總好像抹粉一樣的乾爽,教我看了又羨慕又懊惱。
我起先的確是有點後悔答應了給阿雪補習也不全是因為我不收取費用,主要還是由於那難以忍受的酷熱。但聽媽媽描述阿雪家中的狀況,又不好意思推辭,反正只是一個暑假,之後我也要應付新的工作而無暇幫忙了。也許起先我是誤解了阿雪的淡然,以為自己的好意不被欣賞,以為她不過是個無心向學的女孩子。
阿雪並不是我想像中那樣,她甚至是使人吃驚地偏離那個年紀的典型。在補習的前後,她老是忙碌著各種家務,一會兒打掃一會兒晾衣服。有時候我待得晚了,在走之前順便看一會新聞報道,阿雪則在旁邊刮薯仔或摘生菜之類。她那紮成馬尾的長髮和滾圓的雙臂,像個小婦人,看看總令人產生一種奇怪的鬱悶。
阿雪弟弟的角色可簡單易明得多了,永遠扮演破壞者——把打掃好的地方搗亂、在姊姊補習的時候看電視、模倣《龍珠》的橋段跟姊姊開戰,有時候我也不免要跟他交手,而且往往招架不住。阿雪時而勸阻時而責罵,但效用不大。只有一次,阿雪在補習中途突然站起來,一聲不響地回身給弟弟一記耳光,整個世界彷彿就在那啪一聲中啞默下來。那是我所知道的最寂靜的下午,炎熱依然,弟弟抱著腿縮在一角,阿雪的臉異常的紅,但不見一滴汗水。
阿雪說她媽媽很晚才從酒樓下班回家,我一直也沒有跟她碰過面,只是在電話上跟她談過一次,她說很感謝我幫阿雪補習。她的聲音聽來比想像中蒼老。在家中的電視機上面有一張她們一家人的合照,是三年前的舊照了,照片中阿雪媽媽還是一個笑容比陽光燦爛的婦人,滿足地勾著她丈夫的手臂。那一刻誰也沒料到阿雪當消防員的爸爸一年後會於交通意外中身亡。阿雪向我指出照片時神情是那麼的寧靜。在阿雪的心目中,她爸爸永遠是個在烈焰中出生入死的英雄。我後來才聽說她爸爸是死於醉酒駕駛的。
我曾經問過阿雪有沒有甚麼夢想,她說不知道,只告訴了我關於獅子的夢。也許當中已經包含了阿雪的期盼。那是我給她補習的最後一天,暑假快將完結,但炎夏卻頑固地不肯離去。阿雪的弟弟跟朋友打球去了,家裡難得的清靜。大家也沒有心情討論功課,只是無言地喝飲冰水。在陽光中閃閃發亮的蒼蠅教人昏昏欲睡,阿雪說要告訴我一個祕密。我跟她望向用衣櫥間隔成的房間中,裡面只有僅能容下一張雙人床的空間,牆上掛著她爸媽的結婚照片,陽光透過窗框在床上投下牢籠般的條影。
「你看,獅子就在床上沉睡,牠常常在陽光中來到這裡。」阿雪夢囈般說。
阿雪逕自走進房中,爬到床上,在一旁躺下,身邊彷彿就睡著那獅子,在燠熱的微風中發出沉重的呼息,而阿雪的身體是那麼的輕盈而圓熟。我想,也是適當的時候終止我們的補習了。
在人群擁擠的路上,我和阿雪走散了,待再走到她旁邊,我問:「還有沒有做關於獅子的夢?」
「甚麼?我到了,有空來找我。」她淡淡一笑,推門走進旁邊的快餐店。
玻璃門竄出一陣冷氣,熱浪又隨即把我的身體淹沒。
八月午後的夢,縱使是悲哀的,也只能是淡淡的。
處女與鸚鵡枕
愛蓮下班回來,把涼瓜和鹵水乳鴿往冰箱頂一擱,衣服也不換便立刻跑到窗前收回晾曬在外面的衣物。剛才一路回家,她已經察覺到天色不對,空氣也是怪悶熱的,像凝固的抑鬱。愛蓮以野生動物般的直覺斷定,這個夏季的最後一個颱風即將來臨。沒有主婦收衣服的姿態會比愛蓮更美妙的了,她那從窗框間微微躬前的上身和抬高著往左右兩邊移動的胳膊,與其說是一種晾衣服的姿勢不如說是彈古箏更為貼切,晾衣架上橫著的竹桿和鐵絲在她靈巧的雙手的拂撥下發出震顫的聲音。
收進來的衣物還隱隱透著午後陽光的微溫,並且散發著枯葉般的氣息。衣物中有她父親的襯衫和汗衫,她自己的連衣短裙和藍色碎花泳衣,還有好些混在一起的男女內衣褲。最後,是一個印有藍天祿樹和一雙紅色鸚鵡的枕頭套。她揉了揉因為多次洗滌而料子開始變得殘舊的棉質連衣短裙,覺得夏天大概也沒有多少日子了,心中居然有點悵然若失。爸!把衣服摺好可以嗎?她把衣物堆在沙發上,跟電視機前的父親說了一聲,匆匆回到房間換下身上的上班西裙。新聞報道剛剛完畢,天氣報告說一般熱帶氣旋正從東南方接近本港。
冰箱裡有牛肉,昨天買的,可以用來炒苦瓜,幸好豉椒還有足夠的分量。兩個人吃飯,再加上街口德記的乳鴿,兩道菜,不多不少,正好。愛蓮是個注重均衡的人,這一點她自己很清楚。所以她始終認為自己放棄教書的工作是正確的,教書不分晝夜,晚上還要改卷、備課,是不均衡的職業。她現在大學教務處做行政工作,出通知和整理資料,下了班便是另一個人,再繁重的家務卻也教她感到輕鬆自在了。爸!開了檯沒有?吃飯啦!她從廚房向外面大喊。
結果還是要由她自己來擺桌子,鋪桌布。愛蓮父親退休後就像個吃飯和看電視機器,愛蓮自知吩咐他做家務也不過是隨口說說而已這個男人在外工作辛勞了一輩子,自尊完全建基於作為家庭的經濟支柱,退休後才猛然發現自己在家中原來是個廢人,就索性採取自暴自棄的態度。愛蓮照習慣擺成了三雙碗筷,一雙正對著牆上母親的照片,照片中的母親有一雙跟愛蓮一模一樣的帶魚尾紋眼睛,像兩條頭頂著頭的小魚兒。
涼瓜是愛蓮的拿手菜,也是父親的心頭好。這幾天他就像追趕盛產涼瓜的時節一樣,每一頓飯也懷著這一次就是最後一次的心情吃涼瓜,而愛蓮把父親當孩子般溺寵的當兒,也不無受他感染的成分。她隱約的意識到,風華正茂的日子子已經逐漸過去。但她不知道,這跟她每天在街市上擔心找不到涼瓜的心情有何關係。
晚飯後愛蓮隨即洗了碗,這種秩序從來未曾給電視節目破壞過。這時候她父親則在桌子上一邊看電視一邊切蘋果。切蘋果是父親唯一義不容辭的「家務」,基於某種無法追溯的原因,基於某種無法追溯的原因,父親多年來一直在家中承擔晚飯後切蘋果的責任,並且以一絲不苟的專業手法把每個蘋果去皮剔核和分成四等分。愛蓮從廚房出來,撿起一塊蘋果放進口中,著手收拾沙發上的衣服,分門別類,放進不同的抽屜和衣櫥。她又把光禿禿的小枕重新套上鸚鵡枕頭套,把它揣在懷裡,臉上浮現忍受著肚子痛般的神情。
鸚鵡枕頭套已經褪色了,它在愛蓮的記憶中有更鮮明的色彩。雖然她沒有查證過,但她肯定它是父親買回來的,因為這是父親極罕有地買回來的家居用品中的一件。這些特殊的事情往往是難以理解但又確切無誤的。那時人這個小枕還是承托她小小的腦袋,但現在它卻只能權充攬枕了。
愛蓮自小便常常想:為甚麼會是鸚鵡呢?伴隨自己長大的枕頭,一定或多或少跟自己的命運有點關連。鸚鵡這種動物,可以通人語,但也不過是學舌。想像中跟鸚鵡的談話,也不過是回聲吧!曾幾何時,她徒勞地跟枕上的鸚鵡傾訴心事,但那雙笨鳥也只是懂得小引導者身軀、黃著嘴巴,彷彿這也算是一種喧嘩。愛蓮也曾經對枕頭有過天真而浪漫的寄托,渴望有一天能把此貼身之物贈給她所愛的人,讓他在未能得到她之前可以暫時親近她的氣息。鸚鵡枕回到她身邊之時,亦將會是她和他感情完滿之日。愛蓮理解中的同床共枕,有著一層字面上的意思。
鸚鵡枕的確是曾經一度在激情中送出去,作為緩衝肉身試驗的代替品,而且最終的確又回到愛蓮身邊來,但卻不是按照她原先想像那樣發生。它是給退回來的,或該說是她跟對方要回來。在這以後再也沒有把它送出去的理由和機會了。枕上的紅色和黃色啞了,鸚鵡也不再聒噪。愛蓮擲下枕頭,彷彿可藉身體動作拋開記憶一樣,起來繼續完成當晚的打掃工夫和點算一下需要添置的家庭日用品。
淋浴是愛蓮每天最舒懷的時刻,簡直有一種完成公私事務後獲分派花紅的感覺。是一種非必然的、但她又應得的快樂。她以大無畏的精神在鏡子前鑑照自己的裸體,多虧每個星期天游泳,那雙不大不小的乳房看上去還算堅挺,但她湊近細察,眼角的魚尾紋已經毫無顧忌地在舒展著了。
愛蓮從來也搞不清這是她天生的面相特徵還是未老先衰的跡象。這一晚愛蓮忽然懷念起小時候泡在塑膠盆子內浸浴的日子來,很想再嘗嘗全身鬆弛躺在熱水中的感覺,但世界上已經沒有能夠容下她身體的塑膠盆子了。
父親已經在鼾聲中睡著了,愛蓮溢著一身沐浴液的香氣巡視了房子的門窗,確定全部已經鎖好後,才鑽到床上,把鸚鵡枕墊在腦後,挨在床頭燈旁看一會馬奎斯的《愛在虛度蔓延時》,書簽正夾在阿里薩在六十年後再次向費爾米納示愛的地方。她縮起的頭髮還沒有放下來,脖頸敏感地探知洗濯後枕頭套的粗糙,連那氣味也是硬硬的;不過,它很快便會再次變得柔軟,吸滿她的身體在熟睡中發放的氣息。窗外遠處傳來隱隱然的雷響,愛蓮茫然地抬起頭來,不知是不是在期待乾旱季節來臨之前最後的一場豪雨,還是在聆聽一隻沉默的鸚鵡的催眠曲。
天坪上的假面
我認為,下午六時的快餐店,最適宜於進行我心中籌劃著的事情。我買了一杯凍奶茶,選了一個可以把整個快餐店一覽無遺的位置,把脫下的西裝外套和領帶摺疊好放在旁邊的座位上。女工們正在以橫掃千軍的姿態清洗地面,空氣中充溢著流潔精的氣味,連吮進口中的奶茶也好像混了洗潔精似的。一不留神,腳上捱了女工拖把的一記進擊。女工一臉不悅之色,彷彿我才是該道歉的一方。我發覺自己的臉上竟然不由自主地露出了充滿著諒解和耐心的笑容。該死的職業病!
這種職業病的確把我陷於不利的處境,使我難於把正在籌劃中的事情付諸實行,因為一旦實行出來,它將會跟我平素的表現完全兩樣。對薇來說,這無異於晴天霹靂。今天午飯只吃了一半,收到急電,說一個三十二歲當游泳教練的男客戶遇到交通意外。當我火速趕到醫院的時候,客戶已經一命嗚呼了。家屬們在呼天搶地之餘不忘巨細無遺地向我查詢賠償的事宜。午後跑到觀塘向準客戶推銷「壽多保」計劃,又堆笑臉又噴口水又動之以剛才發生的活生生的(雖然人已死了)案例,證明人生無常,但親情永在,人壽保險正是對身後親人的關懷的最具體表達。對於「誠意」這門功夫,我雖未算臻於化境,至少也可說是爐火純青了,這使我有時候真的相信自己正以至為人性的真情關心替我的客戶們。很奇怪地,在工餘的時候,我對親友的好意卻反而常常好像摻雜了弄虛作假的成分。我開始懷疑,我對薇的感情,其實只不過是裝出來的。
快餐店來了兩個女孩子,穿著一式一款的,像忘了穿褲子一樣的寬身連衣短裙。如果不是頭髮長短不一,看著她們還以為自己的眼睛患了重視。快餐店從不缺乏好看的女孩子,我甚至認為在快餐店中沒有女孩子是不好看的,因為單單是那種相遇的偶然感和可望而不可即的距離感,已經足以滋生出最美妙地自欺欺人的想像。快餐店簡直就是想像力的訓練場,它提供的養分如果在生理方面強差人意,至少在心理方面是豐富而多樣的。我忽然獲得了一種像聖召一樣奧妙的啟示,與其為一段單調呆滯的感情苦苦經營,不如馳騁於無邊無際、沒有責任和義務的想像關係中。
我不得不說服自己,昨晚跟薇的一場前所未見的吵架,並不是一個獨立的事件,而是積累已久的問題的必然結果。這種解釋往往是分手的先決條件。我開始把過往三年來任何可以歸納在這一前提下的或大或小的事情羅織起來,形成了一道愈堵愈高的隔膜之牆。經過了這番回溯,我發現(或是令自己發現)其實自己老早更萌生了分手的意向,只不過是一直被一種並不算是愛的「善意」暫時壓抑下來吧!想到這裡,我覺得分手的動機及理由已經完全成立,一言以蔽之,我們不適合對方。
那兩個孖寶女孩就坐在我對面,狼吞虎嚥地吃完一份西多士後,一面吮著飲品一面抽起煙來。雖然這種女孩已經比流行性感冒病毒還要普遍,但我起先還是感到了些微的震動,。也許這是由於在不自覺間把她們跟薇那種「正經」女孩的典型相比的緣故吧!如果薇穿著那種短裙(雖然她的腿略粗)、把頭髮染成金色、指間夾著香煙在快餐店留連的話,也許我會為她而震動,並且瘋狂地渴求她也說不定。我和她之間的缺乏震動,正說明了這段關係已經像一座死火山一樣,徒具形式而已。
確立了方向之後,並未令我鬆一口氣,剩下來的是方法和策略的問題。分手的方式不外乎不列幾種:面談、電話通話、書信、不了了之。由於薇屬於那種令人生厭地脆弱的類型,面談必定會引起難以收拾的哭啼場面;電話分手似乎又太不體面,不符合我平日負責任的行事作風;而不了了之更加是不敢面對現實的無恥之徒的慣用手法。剩下來的,似乎以書信提出最為穩當,既可理清來龍去脈,又可避免令人尷尬的拉拉扯扯。我從公事包掏出印有公司標誌的信紙。公用信紙的事務化性質正符合我的要求,太精心挑選的信紙反而會引起藕斷絲連的誤會和聯想。對面的孖寶女孩爆出一串粗糙的笑聲,零聲的粗話像流彈一樣擊中我的耳膜。如果對面只有一個女孩的話,我大概會發動進攻吧!我會以專業的口吻向她介紹我們公司的保險計劃,並在面談之間漸漸關於她的日常生活的問題。她那不可告人的生活背景,那趨時的打扮和粗魯的儀態,將會為我開啟一段前所未有的經驗。面對於這種身經百戰的女孩子,分手自然是稀鬆平常的事情,絕對不會為我造成不必要的煩惱。
這確實是一個令人費煞思量的步驟,也是至為關鍵性的步驟。分手的順利與否有賴於策略的運用。在三種策略之間,我有點舉棋不定了。第一種策略,是把一切過錯推在對方身上,凸顯自己受屈受害的角色,進而把分手的決定合理化和強硬化,是破釜沉舟的做法。第二種是相反的策略,即自己承擔所有過錯,以不匹配對方為藉口,謀求退出,是以退為進的做法。第三種是模稜兩可強調無所謂對錯,只是性格不合,勉強是沒有幸福的。脆弱如薇,相信第二種策略會比較照顧到她的自尊,而我既為大丈夫,當然能屈能伸。問題是,我怎樣令薇相信我一直戴著的是關懷的假面?怎樣令她相信我的真面目是如此醜陋卑鄙?我連哪是面具,哪是真面目也不大清楚啊!
手提電話的響聲把我從沉思中驚醒,是快餐店母親打來的,聲音顫抖得難以辨識。薇剛從七樓家中的窗子跳了下去,現正在送院急救的途中。我連忙收拾桌子上的東西,朝快餐店門口撲去,首先在我腦海中出現的事情是:薇在我給她做的保單受益人一欄填上了我的名字,貼償金額是三十萬……
我在快餐店門口失去了平衡,重重的在地上摔了一跤。孖寶女孩在背後發出仿似搞笑電視節目裡播放的虛假笑聲。
熱浪裡沉睡的獅子
在街上遇見阿雪那個下午,氣溫攝氏三十五度。濃稠的熱浪令人沉在一種午睡後的呆滯感覺裡,阿雪就像從夢中走出來的一樣,穿著一件白色無袖襯衫,從前長長的頭髮剪到耳朵上面,更多的肌膚暴露在夏日的貪婪目光中,整個人也給陽光吞沒。
我沒有認錯了,她也沒有忘記我,道旁鐘表行的大掛鐘指著四時四十八分,一陣廢氣和熱風掩面而來,一切也是那麼的確切,不是海市蜃樓。
「去哪裡?」我問了那個缺乏想像力的問題。
「到快餐店上班。」
「暑期工?妳是今年會考的吧!」
「說來真的無顏面見你,剛拿了成績,連英語也不...
作者序
巴門尼德與打字機
一直很想用這個題目寫篇東西,文章也好,小說也好,長篇中的一個章節也好。這樣的想法也許正說明了某些人對我的批評:主題先行。尤有甚者,我常常其實是「題目先行」。這大概是比「為文造情」更惡劣的態度吧。
寫自序往往是為文造情的最佳時機──作者終於可以毫無保留(或赤裸)地跳出來,直接向讀者作一番至為「真情」(或「假意」)的告白。平素言辭克制的作者,也可能會忍不住絮絮叨叨地自我表演起來。自序被假設為「作品」(無論是虛構小說、抒情詩歌或是寫實散文)以外的,更接近作者原意的東西。雖然有的作者會把自序寫成另一篇作品(散文?)的模樣,並稱之為「代序」,但無論如何,讀者也會把它視為「後設」於作品,也因而帶有某種權威和解釋的作用。
面對著這樣的「陷阱」(分別對作者自己和對讀者而言),我們還是十分珍重寫序和讀序這回事。作者的曝露狂和讀者的偷窺欲在序言中得到雙贏的滿足,何樂而不為?
好的,還是早點入正題。
為甚麼要寫這篇自序呢?當然是為了出書。那為甚麼要出書,而且是重出舊作呢?我姑且把以下的說法當成原因:
2013年底應陳耀成導演之邀,為香港電台「華人作家」系列拍攝了一輯關於我的紀錄片。我不覺得自己是個很值得拍的「華人作家」,對紀錄片這種形式能否呈現一個作家的真實面貌也抱著懷疑。不過這不是重點。陳導頗為鍾情於我最早的一些短篇,打算用其中一篇的題目,把片子命名為《名字的玫瑰》。短篇集《名字的玫瑰》(普普工作坊)香港版初版於1997年,次年出了個台灣版(元尊文化),篇目稍有刪減。有見於兩種《名字的玫瑰》也已經絕版多年,心想也許是個時機把它重印,重溫也好,初識也好,讓有興趣的讀者有書可看。然後又想,既然重印此書,不如就索性把至今的所有中短篇集中起來,作一番全面的整理吧。反正,自己寫過的中短篇也是有限數,以往的結集除《名字的玫瑰》外就只有《衣魚簡史》。我還以為,可以就此做一個「完整」的個人中短篇小說集。
為此,我著手發掘一些未曾收入的「遺珠」。奇怪的是,過程竟像翻尋別人的抽屜,驚見某些不為人知的隱私。在一堆形狀扭曲、顏色褪變的塑料文件夾裡,藏了好些在單行紙上起草的初稿,以及謄寫在原稿紙上的定稿。霉黃的紙張和原始的製作形式的陌生感倒是其次,更始料不及的是,我對好些篇章居然毫無印象──完全記不起在甚麼時間和情況下寫、內容是甚麼和在哪裡發表過。除了紙上的字跡肯定是我自己的外,其他的無從確認。(事實上當中也有代抄者的字跡,感覺更像是別人寫的東西。)那些失去了脈絡的文字,就像怎樣也拼湊不起來的出土古物碎片一樣,已經永遠失去了原初的完整性。但所謂「原初的完整性」真的曾經存在嗎?
我讀著這個彷彿並不認識的新手作者的文稿,忍不住對其青澀、幼稚和粗疏(有時甚至是可厭)搖頭失笑。然而,眼前人證(自己?)物證俱在,那些不堪入目的東西無可否認是我寫的,也因而不能不同時感到震驚和尷尬。更令人費解的是,好些水準超低的篇章是在我得到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的同時或之後寫的。由此可見,獲獎並不保證會越寫越好,也有退步和墮落的可能。
我發現我其實並不很認識自己。
人生中忘記的比記住的多,原是常態,要不人就幾乎沒可能正常地活下去。我只是沒想到自己忘得這麼徹底,而且是在我最重視的寫作方面。也許正因為重要,所以才更必須遺忘吧。把自己不堪的部分忘掉,只保留肯定的部分──編自選集難免是一個自我美化的過程。於是就無法不打消當初那做一個「完整」的集子的念頭了。
不過,也許我從一開始就沒有認真地執行那自訂的目標。我根本就沒有往所有可能的角度去挖掘,也無意花工夫去追溯和查證。這是一次不徹底的尋幽探祕。為甚麼?是出於懶惰?還是出於不敢面對?或者是故作瀟灑?我告訴自己,過於珍視過去的每一片碎屑,是一種要不得的態度。遺漏、遺失和遺忘,是必要的。拾遺不是不做,但不應做得太徹底。該丟棄的就要丟棄。我也不贊成把以前寫不好的東西翻出來改來改去。除了改正錯字或者事實上的錯誤,修改舊作是最無聊的事情。要麼就由它湮沒埋葬,要麼就原樣拿出來獻世,面對批評,或者笑罵由人。要寫的話,寫新作。
很佩服那些能把自己寫過的每一篇東西(或連同寫不成的在內)也記得清清楚楚,在哪年哪月哪日哪時一稿二稿三稿四稿,先刊在哪裡後來修改後又發在哪裡,以及多稿之間的差異等等的細節的作家。對於這些事實,我是相當大意的,所以大規模遺忘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既然完整性不可企及,事實的確定性也就不那麼重要了。也不認為出書要照顧學者做研究的方便。不過,正如自序一樣,作者的寫作歷程本身也構成另一層的故事,而這故事對讀者不無吸引之處,至於意義有無則不可知。因此還是簡單地交代一下本書收入篇章的來由。
雖說我(敢於拿出來見人)的中短篇數量不多,但為了方便閱讀,還是決定分開兩冊出版。篇章的收入大概是順時序的,但並不嚴格。第一集《名字的玫瑰》中,最早的是1992年發表於《素葉文學》的〈西西利亞〉,是我第一篇發表的小說。最遲的是〈天宮圖〉,寫於1995至96年。值得一提的是1992至93年間發表於《星島日報》副刊「文藝氣象」的幾篇(從〈名字的玫瑰〉到〈哭泣的摺紙〉)。可以說,完全因為當年出現了這麼開放和大量刊登新人作品的園地,我才得以在起步階段得到密集練筆的機會。一個寂寂無名的新手能每月至少一次在報紙副刊的中間大頁連續三天大篇幅連載小說,在當年已經是個奇蹟,在今天就簡直是天方夜譚了。
除了收入舊台版《名字的玫瑰》(元尊文化)的全部篇章,第一集也重新收入港版的〈物語〉和〈阿廣〉(又名〈愛情淪陷記事〉)。另外,〈永盛街興衰史〉原屬舊版《衣魚簡史》(聯合文學),因寫於1995年,所以收入此集中。唯一的所謂「遺珠」,是於《突破》雜誌連載的〈天宮圖〉系列。(哀哉!事實上就是沒珠可遺了!)這批極短篇雖非特別精采之作,但因與及後數年的V城系列寫法相似,收入在此,聊作參照。
第一集的最大缺塊是一九九四年獲得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篇首獎的〈安卓珍尼〉和短篇推薦獎的〈少年神農〉,另外還有一篇曾參賽但落選的〈聰明世界〉。這三篇小說基於版權問題沒法收入在這本選集中,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找聯合文學出版的《安卓珍尼:一個不存在的物種的進化史》。
第二集同樣沿用舊書題目,名為《衣魚簡史》,除了同名原版中的篇章(減去〈永盛街興衰史〉和〈愛情淪陷記事〉),還加入了六篇未曾收入之作。其中前半部分的〈大阪城之棄石〉、〈衣魚簡史〉、〈那看海的日子〉、〈美麗人生〉、〈靜靜的堅持〉和〈溜冰場上的北野武〉密集地寫於2000至2002年間,也即是我開始寫長篇小說之前。篇目中以〈脊〉為界的後半部分,寫作時間零星分佈,皆屬偶一為之之作。其中〈脊〉和〈溜冰場上的麥快樂〉是在電腦上「沉鉤」而來的,建檔時間分別為2004年5月26日和2006年9月12日,但究竟為何而寫和在哪裡發表卻完全沒有頭緒,如有讀者知道請為我解困。(我的寫作遺忘症已經蔓延到近十年的事情了!)〈Ghost on the Shelf〉是2004年應一本十人合集之邀而寫的詭異故事,但很明顯是個失敗的「鬼古」。同年參與了一個舞蹈劇場《生命速記》的文本創作,寫出了〈罪與寫〉的片斷感想。〈萬花筒〉則是2007年4月為了「兩儀文舍」中法文學交流而作的一篇命題小說,內容卻跟我即將寫的長篇小說有關。此後四年沒寫短篇,(或者寫了又忘記了?)到了2011年才為了《地圖集》日文版而寫了〈與作〉,是一篇向日本讀者致意的小說,也是一個另類的自我簡介。(不過太隱晦而幾乎看不出來。)此篇同年發表在短壽的內地文藝雜誌《大方》第二期。最後一篇〈regio dissimilitudinis/萬物散殊境〉於本年初發表於《君子》雜誌,雖屬遊戲之作,但當中的意念頗堪玩味,收入集中,聊表今日之趣。
就時間分期而言,第一集收入的是1992至96年的作品,而第二集是2000年至今。期間有三、四年沒有寫「正宗」的中、短篇,而專注於V城系列(《地圖集》、《繁勝錄》、《夢華錄》和《博物誌》)裡的「單元組合式」寫作。誰喜歡的話,也可以把兩本書分為「九七前」和「九七後」(或「回歸」前後)的作品。其實怎麼分也可以。
我一直忘了說巴門尼德。
海德格在他的《巴門尼德》教學講稿裡分析古希臘文中的「真理」(aletheia)一詞的時候,把它的含義和「遺忘」(lethe)這個詞相提並論。Aletheia字面上解作「揭示」或「顯隱」(英文譯作「unconcealing」),「真理」(這個中文譯法如同英文的「truth」一樣,不盡如意)就是發生在事物從隱藏的狀態被揭示的當下,而這「隱藏」就是lethe,「遺忘」。(Lethe亦是西方神話裡的「忘川」。)如果「遺忘」並不是消失或毀滅而只是掩藏,求真則永遠是一種揭祕。祕之為祕乃在於有祕之可揭,而祕以其可揭早已昭示自身的揭開。如果「真理」的發生(祕藏的打開)是人窺探或體會「存在」(Being)的條件,相反的lethe就意味著「存在的遺忘」。「存在的遺忘」是海德格對現代世界的最大批判,而現代性的根本表徵就是科技(technē)的全面支配性。相對於機械化的現代科技,海德格推崇手工藝,或所有手作的事物。「手」是人和自身的存在(Being)以至其他的存有(beings)發生相互作用的中介。是以手寫文字是人和logos(另一個意指「真理」的詞)的直接聯繫。而打字機的出現,標誌著這聯繫的斷裂,也即是「真理」的失落,「存在的遺忘」。
哲學家在講稿裡是這麼說的:
打字機掩蓋了書寫和手書的本質。它從人身上撤去手的本質性的地位,而人卻沒有適當地經驗到這個撤去,也沒有察覺到它已改變了存在與他的本質的關係。打字機是一片沒有符號的雲團,也即是說,在自身的阻隔性中的一種撤去的隱藏,而通過它存在與人的關係被改變了。事實上它是無符號的,在它的本質而言它並不自我顯現。也許這就是為甚麼你們大部分人,由你們的反應(縱使是善意的)已經向我證實,根本就不明白我一直在說甚麼。
誰也很難說明白哲學家在說甚麼。我甚至有點不明白自己在說甚麼。
從開始寫作第一篇小說〈西西利亞〉到1997年的《地圖集》,我也是用手寫的。先在單行紙上用鉛筆起稿,然後用原子筆謄寫在原稿紙上並作修改。1998年寫《V城繁勝錄》的時候,我開始用電腦打字,之後沒有再改回手寫,手稿從此絕跡。所以本書的第一集和第二集的區分,也可以說是手寫模式和打字模式的兩個階段。根據海德格的說法,兩者應該具有本質上的差別。但是我沉鉤舊作的經驗卻告訴我,手寫並未減少我對自己的「(曾經的)存在的遺忘」,反而可能更加徹底,更加無可挽回。而我已經是個完全打字(機)化的作者了。面對想像中的哲學家的嚴厲訓斥,我唯有厚著臉皮說:
有揭示/真理(aletheia),就必須先有隱藏/遺忘(lethe)。或曰:遺忘先於存在。
巴門尼德與打字機
一直很想用這個題目寫篇東西,文章也好,小說也好,長篇中的一個章節也好。這樣的想法也許正說明了某些人對我的批評:主題先行。尤有甚者,我常常其實是「題目先行」。這大概是比「為文造情」更惡劣的態度吧。
寫自序往往是為文造情的最佳時機──作者終於可以毫無保留(或赤裸)地跳出來,直接向讀者作一番至為「真情」(或「假意」)的告白。平素言辭克制的作者,也可能會忍不住絮絮叨叨地自我表演起來。自序被假設為「作品」(無論是虛構小說、抒情詩歌或是寫實散文)以外的,更接近作者原意的東西。雖然有的作者會...
目錄
序 巴門尼德與打字機
西西利亞
名字的玫瑰
快餐店拼湊詩詩思思CC與維真尼亞的故事
關於兩個長頭髮的女孩子的故事
皮箱女孩
看(不)見的城市
哭泣的摺紙
在碑石和名字之間
物語
天宮圖
愛情淪陷記事/阿廣
永盛街興衰史
附錄 董啟章創作年表(1992-)
序 巴門尼德與打字機
西西利亞
名字的玫瑰
快餐店拼湊詩詩思思CC與維真尼亞的故事
關於兩個長頭髮的女孩子的故事
皮箱女孩
看(不)見的城市
哭泣的摺紙
在碑石和名字之間
物語
天宮圖
愛情淪陷記事/阿廣
永盛街興衰史
附錄 董啟章創作年表(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