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芳雄:在建造文化國的過程中,德國音樂家總扮演幕後默默耕耘的大功臣:詩的文字意象一旦譜成樂曲、化為音符,就成為另一種藝術生命。它就像孟德爾松之譜寫海涅的詩歌「乘著歌聲的羽翼」,飄到各個角落。像歌德的〈野玫瑰〉之飄到海角七號,席勒的〈歡樂頌〉之飄降到聆聽者的心田。那是一種超越語言文化藩籬、超越生活形殼而直訴心靈的精神力量。在這種無形而具震撼力的藝術領域,德國人自認為他們的音樂和詩歌處於領導地位(bahnbrechend),在〈德國頌〉(Deutschland über alles)也感念、頌揚他們的歌曲,因為它鼓舞德國人去做高尚的行為。
歌德詩歌
I. 導讀
I. 1. 歌德抒情詩在文壇的地位
I. 2. 過去歌德詩歌的中文翻譯
I. 3. 歌德詩歌的特性與分期
I. 3. 1. 早期詩歌──安那克雷翁詩風
I. 3. 2. 狂飆時期的抒情詩
I. 3. 3. 古典時期
I. 3. 4. 時期分類
II. 譯注、研究過程
III. 編排體例說明
IV. 參考書目
V. 歌德詩歌目錄表
VI. 譯注與原典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是德國人最崇拜的詩人和哲人偶像(Staiger 1981, Bd. 1: 7)。「只要歌德存在,德國就不會貧苦孤單。德國即使再顛沛、虛弱,也因為有歌德,精神依然偉大、富有、堅強。」歌德於1832年3月22日在威瑪逝世,當消息傳到慕尼黑時,德國著名的唯心派哲學家謝林(F. Schelling)在科學研究院演講,作了上述的評論。1999年是歌德誕生兩百五十週年,德國各大出版社無不以精美的版本,重新出版歌德作品(威瑪版全集共143冊),紀念這位德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詩人。而歌德所以能傲視世界文壇、能與荷馬、但丁、莎士比亞等人並駕齊驅,乃基於他抒情詩、小說和戲劇的創作對德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之貢獻。他在83年生命中,集詩人、思想家、自然科學家於一身。霍珀(V. Hopper)在《歐洲文學精要》譽之為文藝復興之後最博學的詩人。卡夫卡曾夢見歌德而絕筆,認為歌德的文學創作是一道無法跨越的尺度。文學上的偉大成就是歌德被偶像化的客觀條件。詩人海涅曾提到一個幽默的寓言:他邀請歐洲各國的詩人,一同到翠綠的森林中縱情歌唱,讓夜鶯來作裁判,他深信,歌德的歌曲在這場歌詠比賽中必將獲勝(張玉書 2002:10)。
歌德八歲時就會寫詩。十七歲進入大學時開始學詩、寫詩,直到晚年,在其長壽而又多彩的一生中,抒情之筆從未間斷過。他所留下為數二千五百多首的抒情詩,是詩人一生「自白之片段」(Dichtung und Wahrheit, HA Bd.9: 283),是生活智慧之結晶。其詩或歌詠愛情、讚頌自然,或宣洩狂飆之氣燄、描寫生活情景,題材與形式風格之廣泛,橫跨洛可可、狂飆、古典、浪漫諸時期,內容包羅萬象,道盡人生世相之悲情與歡樂。在歌德抒情詩的大花園裡開著各色各樣美學經驗的花朵,所表達思想之深邃、情感內涵之豐富,使得他優美之詩句,智慧的警語,迄今兩百多年來一直為後世人引述和傳頌,其影響層面,凌駕其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和詩劇《浮士德》等其他作品。
「德國人最崇拜的詩人和哲人偶像」,上面Staiger的說法只從德國國家文學的觀點立論。其實,歌德的詩早已跨越國家文學的界限。「世界文學」的概念是他首先提出,而且是他在談論中國小說的時候提出(Eckermann 1955: 211)的。他常運用希臘羅馬古典文學和義大利題材自不用說。他翻譯蘇格蘭古詩,研究莎士比亞,他翻譯印度古詩和波斯詩歌,並將後者融入其《西東詩集》(West-östlicher Divan)的情節,他翻譯中國詩,並仿作14首中國詩:他寫中國詩所表達中國味之濃,堪稱一位「說德語的中國詩人」(鄭芳雄 1999:1),而用詞之優美,曾令里爾克(R. M. Rilke)驚嘆讚賞,這些詩部分由布拉姆斯作曲。以上列舉數例,不過藉以提示歌德與世界文學的關係,不便詳述。
在歐洲,中晚年歌德既成為各方景仰的文學泰斗,其作品的影響力亦甚可觀,在法國首先透過史黛爾夫人(Mme. de Stael)之評介,其他作家如紀德、羅曼.羅蘭、法拉利都翻譯及評述過歌德的作品。在英國,詩人拜倫(歌德之友,《浮士德》劇中浮士德與希臘美女海倫結合所生之子Euphorion升空墜地,即在影射拜倫)、雪萊、尤其是卡萊爾更是歌德的代言人。再則十九世紀俄國大作家普希金、屠格涅夫、托爾斯泰也都是歌德文學的崇拜者與發揚者。種種文學影響的例證,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