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南,感受最真實的臺灣,發現最懷念的日本!
古都新象,靜好時光,讀完一青妙《我的臺南》,歷歷浮現。
──臺南市市長‧賴清德
臺南的前世今生、臺南的人文風采,一如一青妙如椽之筆,可親可愛。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葉澤山
臺日作家一青妙依循父母親走過的人生足跡,
完成《我的箱子》和《日本媽媽的臺菜物語》,重新走入臺灣。
《我的臺南:一青妙的府城紀行》則是她和臺灣的新連接點,從這裡走出了自己的一條路……
府城老時光、古都新氣象,融合了傳統與創新、在地風俗與外來文化……
臺南,這座擁有數百年歷史的古都保留了最原始的臺灣味,純樸、善良、可親,一如作者一青妙記憶裡魂牽夢縈的臺北:熙來攘往的老街、斑駁錯落的老屋、熱情殷切的招呼,在在帶領她重溫童年美好的時光。
在《我的臺南》一書裡,一青妙描述自己騎著機車穿梭在臺南的大街小巷,她的視角和在地人大異其趣。那些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在她眼裡都成了一個個問號,有時是新鮮有趣的體驗,有時則令她退避三舍、敬謝不敏。
一青妙在本書中細數臺南的歷史掌故、文化傳承,生動地記錄了臺南人祭孔、送神的儀式,辦桌、吃團圓飯的習俗;她拜訪種稻冠軍崑濱伯,體會看天吃飯、隨遇而安的「無米樂」;造訪烏魚子行家丸奇號,品嚐安平如今所剩無幾的手工天然烏魚子;甚至挑戰鹽水蜂炮、前進虱目魚塭,滿滿的行動力與求知欲,讓土生土長的臺南人都要汗顏。此外她更走訪移居臺南的日本人,探訪他們移居臺南背後的故事,探究他們究竟為何深深被臺南所吸引、情願離鄉背井成為府城的一份子。
通過本書,一青妙理解臺南這座流動的城市儘管洋溢著懷舊氣息,卻也不斷求新求變。傳統老宅改造而成的民宿與咖啡館蔚為風潮;來自各地的遊客不斷湧入、甚至就此落腳臺南。她用相機與文字深入街頭巷尾,與充滿人情味的當地居民搏感情,走訪離鄉背井、移居府城的日本人,模糊臺日界線,凸顯在地色彩,真誠記錄了在臺南過生活的大小事,讓我們重新認識這塊自以為再熟悉不過的土地。
延伸閱讀:
《我的箱子》
《日本媽媽的臺菜物語》
《府城的美味時光:臺南安閑園的飯桌》
《到美麗島:沖繩、臺灣 我的家族物語》
作者簡介:
一青妙
父親是出身於臺灣五大家族之一的基隆顏家長男顏惠民,母親是日本人。
小時候就讀衛理幼稚園、私立復興小學,十一歲遷居日本。接連遭遇了中學時期父親早逝,大學時期母親病歿的悲痛經驗。齒科大學畢業後,擔任牙醫師工作,同時兼顧以舞臺劇、連續劇為主的演藝事業。妹妹是歌手一青窈。已出版作品包括《我的箱子》(2013)、《日本媽媽的臺菜物語》(2014)。
攝影者簡介:
仙波理
生於1965年。大學畢業後,於1989年進入《朝日新聞》擔任攝影記者,先後在東京、大阪、名古屋等地任職。亦曾遠赴阿富汗、伊拉克等國取材,擁有豐富的海外攝影經驗。
譯者簡介:
張雅婷
1980年出生,臺灣臺中人,畢業於名古屋大學國際言語文化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喜愛閱讀及翻譯。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玲羅:「這本書是一段尋根之旅,也是得以感受臺南「風韻」的著作。我在過去一年裡迷上了臺灣,不僅看了許多臺灣電影,也試圖去了解臺灣的歷史與文化等,而作者的部落格便是我的媒介之一,她的性格與視點都極其出色,也讓我徹底淪陷,成為她的忠實讀者。本書是作者的第三部作品,這一回她以自身的故事及臺灣的尋根經歷,再度帶給讀者充實而豐富的臺南之旅。」
金子安昭:「感謝作者如此詳盡介紹了我最喜歡的臺南,這本書想必會是我下次旅行的最佳參考書。」
Jijizhu:「從臺南的深度旅遊到美食小吃,內容令人感到興味盎然。特別是提到臺南人性格的部分,領略到我不曾察覺的臺南魅力,相當值得一讀。」
臺湾好き:「我在新宿紀伊國屋書店的觀光旅遊區買到這本書,翻閱之後,發現其中約兩成與觀光有關,其餘八成則在介紹臺南的歷史文化與風俗民情,是一本溫柔的撫慰人心的散文集。讀了這本書,我才知道原來臺南如今是臺灣旅遊的熱門景點,觀光客前仆後繼,此外作者一腳踏入了臺南人的世界,向讀者傳達當地的生活感與價值觀,這一點我也覺得很棒!作者在最後提到,如果想要遇見真正的臺灣,那麼臺南絕對是最好的選擇,讀完這本書的我也不禁點頭如搗蒜。這確實是一本能帶領讀者認識臺灣的好書。」
名人推薦:玲羅:「這本書是一段尋根之旅,也是得以感受臺南「風韻」的著作。我在過去一年裡迷上了臺灣,不僅看了許多臺灣電影,也試圖去了解臺灣的歷史與文化等,而作者的部落格便是我的媒介之一,她的性格與視點都極其出色,也讓我徹底淪陷,成為她的忠實讀者。本書是作者的第三部作品,這一回她以自身的故事及臺灣的尋根經歷,再度帶給讀者充實而豐富的臺南之旅。」
金子安昭:「感謝作者如此詳盡介紹了我最喜歡的臺南,這本書想必會是我下次旅行的最佳參考書。」
Jijizhu:「從臺南的深度旅遊到美食小吃,內容令人感到興味盎然。特別...
章節試閱
移居臺南的個性派日本人──臺日歷史的牽引
在臺灣,臺南可說是一處相當特別的所在。
從荷蘭統治時期開始,經歷了清朝、日治到現代,不管在哪個時代,身為政治和文化發祥地的臺南總是欣欣向榮,因此對臺灣歷史有興趣的人絕對不能忽視臺南。
黑羽夏彥先生就是出於對臺灣歷史的興趣而隻身從日本到臺南留學。
他經營了一個以書評為主的部落格「ものろぎや•そりてえる(monologue / solitary)」,曾在2012年介紹我的著作《我的箱子》,因此我可說是久仰他的大名。
點開他的部落格,可以看到他收藏了歐美、中近東與非洲等地的書籍,囊括美術、歷史、哲學、建築等各個領域,書評內容淺顯易懂,見解亦不失精闢。
關於臺灣,他也介紹了幾本相當專業的書籍,涉獵的範圍既深又廣,讓人深深懾服。我暗自猜想,讀書讀到這種境界的人,八成是離群索居、性格乖僻的傢伙吧。
某天他在更新的文章中提到,從2014年春天開始會到臺南成功大學的華語中心留學──真沒想到我會有一窺他廬山真面目的機會。
由於也想謝謝他在網路上介紹我的作品,於是2014年10月,我們約在成功大學附近的咖啡館見面。
他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非常認真,不是那種為了分數而拚命念書的類型,也不是不知變通的書呆子,正確的說,黑羽就是勤勉好學的一般人。但他究竟如何吸收這麼龐大的知識呢?到現在我還是百思不解,然而對於我的問題,他都能迅速反應且切中核心,頭腦相當靈活。
「因為想了解臺灣史,所以才選擇歷史底蘊深厚的臺南。」
黑羽對臺灣歷史的關心或許可以說是宿命吧。他的祖父在日本出生,日治時代曾到臺灣當老師,祖母則在臺灣的淡水出生,之後才回到日本,也就是所謂的「灣生」。換句話說,從祖父母那一代開始,他就和臺灣結下了不解之緣。
也許是受到臺日歷史的牽引,他無意間從祖母(2014年逝世)口中聽到許多有關臺灣的事,使他想更進一步認識臺灣。
「不真正住下來的話,就無法感受肌膚的觸感和空氣中的氣息。」
我想是他的血緣冥冥之中帶他來到臺灣的吧!
在科技發達的現今,只要有網路,人人不出門也都能「知天下事」,但讓他甘願辭掉出版社的工作,選擇來臺留學的主要動機,是「想要認識更多在二十世紀被時代洪流擺布的人」。
他最常去的地方是學校附近的圖書館,近來則致力於研究日治時代的臺灣作曲家和聲樂家──當時活躍於日本、中國和臺灣的江文也。
言談舉止都很謙虛的黑羽,個性害羞內向,反觀他在部落格上的評論則非常犀利,很難讓人想到是同一個人。他在臉書上不只發表艱澀的學術文章,也會分享電影和美食心得,或許比起面對面聊天,在提筆或打字的時候,他才更能自由抒發內心的想法吧!
兩年的留學期間結束後他打算繼續待在臺灣。在大眾交通工具不那麼方便的臺南,他不騎腳踏車也不騎機車,都是靠著雙腳過日子,從成功大學走到哈木家至少要三十分鐘,想必讓人揮汗如雨吧。
相信今後他也會繼續以安穩的步調,努力不懈的一步步追尋臺日歷史的足跡。
北臺南之旅──無米樂
「妳一定要去無米樂喔!」
許多在臺南遇到的人都熱情的向我推薦。
「唔,那是在哪裡啊?」
我隨口一問,沒想到所有人都用不可置信的眼神看著我。
原來,「無米樂」並不是地名,而是指2005年上映的臺灣紀錄片。這部片的拍攝地點是臺南北部的後壁區菁寮里,內容記錄當地農民樂天知命的生活態度,引起廣大迴響。
無米樂,臺語念做「bo mi lo」,是指即使沒有米還是要快樂過生活。不管是遇到米糧歉收的「歹年冬」,或是受到颱風等天災影響,都要樂觀積極、隨遇而安。
既然沒有米就無法生活,那麼「無米也快樂」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這激起了我強烈的好奇心,於是立刻去訂了這張DVD一探究竟。
我翻開臺南市地圖,找到了菁寮里──大約是半徑五百公尺的小鎮。紀錄片裡採訪了四戶當地的稻農,老伯們一早先向路邊的道教神明「玉皇大帝」拜拜,接著就開始一邊耕種,一邊哼起日本歌謠。
無論風吹、日曬或雨淋,他們都牽著水牛一起下田。一塊田的收穫必須經過育苗、灌溉、插秧、噴灑農藥、施肥、收割等過程,一年四季周而復始,農民幾乎沒有假期可言。但畫面裡流動的是恬靜的農村景色,在大自然環繞下,他們過著簡單樸實的生活,紀錄片裡的老伯們用臺語交談,卻哼唱著日文歌曲:
「嘰嘰喳喳,嘰喳喳,麻雀學校的老師啊~」
這部花了兩年時間拍攝的紀錄片在臺灣造成轟動,菁寮里也因此聲名遠播。
對於沒住過鄉下的我來說農業十分遙遠,小時候如果沒把飯吃完,母親就會生氣的罵我:「你不知道農夫多辛苦嗎!」對於在都市長大的我來說,真的很難想像農夫的辛勞。
我造訪菁寮的時候剛好是冬天,臺南北部放眼望去是一片片褐色的農地,道路兩旁的樹葉也都掉光了,瀰漫著蕭條的氣息。我很少在臺灣其他地方見到類似的風景,這讓我想起之前去中國旅行,車子經過以煤礦聞名的山西省時看到的景象。
因為《無米樂》而一夕成名的菁寮,在種植稻米前,原本其實是以大量栽培染料植物「菁仔」而發達,也因此有了這個地名。等到開始種稻之後,因為地處交通要衝,物資匯集於此,在清朝就發展得相當興盛。然而,日治時代的鐵路舖設使得交通重心移往其他地方,菁寮因此日漸沒落。
現在留在這裡的以老人家居多,且多以務農為主。
我拜訪了紀錄片的主角之一黃崑濱先生的米店,來這裡買米和雜糧的顧客都叫他「崑濱伯」。
黃伯伯用流暢的日語介紹自己出生於「昭和四年(1929)12月12日」,還滔滔不絕的跟我分享他對農業的看法,坐在一旁的妻子雖然不多話,但當黃伯伯為了招呼其他客人而暫時離開時,她就會帶著靦腆的微笑用日語向我搭話:
「日本時代的教育很好,日本人老師也都很親切。」
夫妻兩人似乎都對日本留下不錯的印象。黃伯伯再度回到座位,繼續用腔調有點奇怪卻讓人備感溫馨的日語對我說:
「我是發自內心感謝日本人的,八田與一建設的水庫改善了農業經濟,不然以前下雨都會淹水,地面變得泥濘,很不方便。」
日治時代,日本人把近代農業技術帶來臺灣,收穫量因此大幅提升,而從大陸撤退來臺的國民黨幾乎都是軍人和公務員,缺乏農業專家,所以臺灣人只能憑一己之力持續發展在日治時代學到的技術。包括臺南在內的嘉南平原原本一片荒蕪,有了以八田與一為中心建設的水庫灌溉後,才發展成臺灣最大的穀倉。
「都市實在太複雜,才一天我就待不下去了。鄉下的生活比較單純,單純最好。」
黃伯伯不斷這麼說道。
鎮上只有一間郵局,沒有大醫院,學校也只有小學而已,整體的生活機能確實不太方便,但這裡的居民似乎不以為意。
徒步三十分鐘就可以繞完菁寮一圈,雖然是小鎮,卻有座超過兩百年歷史的清代建築,還有許多古色古香的傳統三合院。紅磚砌成的牆內有家庭菜園,不管走到哪裡都是鄉村的自然風景,時間彷彿停駐在此。來到這裡,我才真正感受到所謂臺灣的鄉間風情。
我在黃伯伯的店裡看到白板上寫了這些字。
「好吃米條件」下寫著「日照、溫度、風、水鮮/選好吃米品種/土壤無汙染」。
黃伯伯的米曾榮獲「第四屆全國稻米品質競賽」冠軍,他站在寫著斗大的「總冠軍」三個字的匾額前讓我照了張相。
他每天都在日記上用日文寫下務農的情況,即使年逾八十,他依舊熱愛農業、持續鑽研,持之以恆的態度令人動容。
離開時我想跟婆婆握手道別,但她似乎很害羞,遲遲不肯伸出手,最後經不住我的再三拜託,終於和我握了手。她的手掌很厚,而且很溫暖,我第一次知道原來長年務農的手是這樣的觸感,腦海中突然想起沒把飯吃光時,母親斥責我的話。
近來菁寮定期舉辦農業體驗營,提供都市的年輕人親自插秧或收割的機會,我想這也是政府憂心臺灣農業沒落而補助製作的紀錄片《無米樂》所發揮的效果吧。
無論春夏秋冬,不管炎炎烈日或寒風凜冽,只專注於種稻這件事,這是我所沒有的毅力。臨別前,「崑濱伯」夫婦被風霜刻劃出皺紋的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為了再次見到他們的笑臉,我正考慮要參加秋天的稻作收割體驗活動。
臺灣飲食文化的精髓──辦桌
我一面拚命按快門,一面穿過忙碌的人群,搭電梯到廟的頂樓。
呈現在眼前的光景如同電影場景般不真實。
從相機的鏡頭看出去,剛才的圓桌都小了一號,金色桌巾和紅色轉盤的配色簡直就是辦家家酒的擺飾。
這間凌霄寶殿武龍宮位於永康區,祭拜的是玄天上帝(天公),一般來說,廟的規模取決於信眾的捐款多寡,而這間廟絕對是我看過的臺南廟宇裡數一數二豪華的。廟方在前一天玄天上帝的壽辰時舉辦了盛大的慶典祝壽,今天則是辦桌宴請相關人士和附近居民。
從下午開始就有人陸續張羅晚宴。一桌十個人的話,晚上就會有超過一千五百人入場,而且通通免費招待,光是一間廟就可以號召這麼多民眾共襄盛舉,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但是,哪裡有能做出一千五百份辦桌菜的總舖師呢?
滾水沸騰的聲音,翻動鍋鏟的聲音,咚咚咚的切菜聲……
伴隨著高聲交談,鍋碗瓢盆的碰撞聲響環繞耳際,附近搭了兩頂大帳篷,我被油炸食物的香氣吸引了,好奇的走進一看,一位戴著白色廚師帽、圍著紅色圍裙的大廚正大展身手。好幾個中式大炒鍋並排在一起,裡面倒滿了油,等到油熱了,豬腳就被一一丟進鍋裡。
大火快炒的聲音轟隆隆的此起彼落,我拿著相機想要靠近一點,鍋裡的油卻毫不留情的噴濺過來;熱騰騰冒著白煙的蒸籠,顯然超過我的身高,高度至少有兩公尺;一掀開蓋子,只見一盤盤魚張著嘴巴擠在蒸籠裡,等待著被送上餐桌。
「開始上菜!」
「還有二十七分鐘!」
「那邊沒有,用這裡的!」
有著一張圓臉、眼睛些微下垂,感覺很溫和總舖師邵義卿正一一下達明確的指令,指揮全場。
「今日菜單」──
豬腳炒壽麵新鮮水果盤
賜喜大拼盤蒜蓉蒸草蝦
魚翅燉土雞陶板燒帶子
清蒸活石斑黃金薯燉品
米糕雙拼盤精緻冰甜品
粉紅色的紙上寫了十道菜名,菜色則是根據委託人的預算構思,雖然今晚的菜色不是最高檔的,但每一樣看起來都色香味俱全。邵師傅今晚負責近八十桌的料理,所以就在這個帳篷內烹調八百人份的食材。
辦桌這一行並不是每天都會有生意上門。邵師傅在新市區經營虱目魚餐廳,如果接到辦桌的訂單,才會像今天這樣提供到府外燴服務。
雖然總舖師只是副業,但他的手腳相當俐落,和其他成員也配合得天衣無縫,靠的是全家人經年累月培養出來的默契。
他的六個孩子只要有空就會來幫忙,像今天就動員了四個孩子和女婿。
「這是在我們家煮飯做菜的延長版。」當前置作業告一段落後,邵師傅說道。
我目不轉睛的盯著剛起鍋的豬腳,因為我很愛吃豬腳,富含膠質的部位尤其讓人垂涎欲滴。邵師傅的四女兒似乎注意到我在一旁虎視眈眈,於是用菜刀熟練的切了一大塊給我,這道菜是將豬腳煮軟後油炸,皮酥肉嫩、不油不膩。因為實在太好吃了,所以我厚著臉皮問可不可以再來一塊,她便又笑著切了一塊給我。
接著,我走到另一個帳篷一探究竟,幾位身穿白色廚師服的人似乎都把菜準備好了,正悠閒的站在一旁。
走到帳篷外,我向看起來比較資深的大廚打了聲招呼,他是總舖師劉士誠,從高雄市內門區來這裡辦外燴,也負責八十桌的料理,總共準備了十二道菜。
我原以為兩位總舖師是分別負責同一場辦桌的不同菜色,後來發現其實不然,他們是各自依照委託的桌數構思菜色、準備菜餚。
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圓桌上的餐具或椅套有兩種。這是因為辦桌所使用的烹調用具、帳棚、桌椅等,都是另外向專業的外燴用品店租的,所以每位總舖師用的都不一樣。
臺南農村的習俗原本是民眾各自從家裡帶來烹調用具或餐具,總舖師什麼都不用準備,只要當場展現好手藝就行了。辦桌產業的盛行是1970年代之後的事,提供外燴用品的業者和總舖師配合,形成了今天辦桌包套的模式。
辦桌時也有其他總舖師在場,會不會討厭菜色被比較呢?
「不會啦,平常心就好。」
劉師傅一邊抽著菸,一邊從容的回答。但他的視線偶爾會瞄向隔壁帳篷,即便嘴巴上不說,但我想他還是會忍不住在意另一位總舖師吧。
劉師傅的出生地──高雄市內門區,聽說是全臺灣總舖師最多的地方,全盛時期有超過一百位總舖師,現在則減半為五十人左右,出生內門的劉師傅,或許也懷有某種身為總舖師的驕傲吧。
這裡瀰漫著專業的緊張氣息,和邵師傅那邊的一團和氣形成強烈對比,我這個局外人也就不好意思要求品嚐菜色了。
接著,兩頂帳棚分別開始利用臺車出菜。
剛剛試吃的「豬腳炒壽麵」也出現在桌上,每個盤子都在轉眼間就被清空了。舞臺上雖然有美豔的歌手唱著臺語歌想帶動氣氛,但大家只顧專心品嚐眼前的佳餚,幾乎沒有人在聽。臺菜果然就是要很多人分著吃才會好吃,我在當下深刻感受到這一點。
活力早餐牛肉湯
俗語說:「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來到臺南我心甘情願當隻早起的鳥兒,只為了吃一頓豐盛的早餐──因為臺南的早餐種類實在太豐富了。
我想我是很適合四處旅行的人,因為我不會認床,不管到哪裡都睡得著,而且肚子餓了就會自動醒來。對這樣的我來說,從眼睛一睜開到晚上睡覺前,隨時都能吃到讓人心滿意足的三餐──再也沒有比在臺南更幸福的事了。
其中,只有來到臺南才吃得到的早餐,最特別的就屬「牛肉湯」了吧!臺南擁有臺灣最大的牛隻屠宰場,所以牛肉湯在臺南很普遍。
貫穿臺南市中心的海安路是觀光客聚集的地方,兩側林立著酒吧、咖啡館、餐廳等,是非常熱鬧的主要幹道,但是在早上卻可以看到不同的光景。
清晨五點左右,冉冉升起的太陽照耀著寬廣的海安路,清新的空氣讓人感覺很舒服。幾乎所有店家的鐵捲門都仍緊閉著,只有「六千牛肉湯」的店門口大排長龍。
店門前的馬路旁架著黃色招牌,藍字寫著「六千」,紅字寫著「牛肉湯」,前面停了很多機車,騎樓下則擺了幾張圓桌,座位幾乎都客滿了。
牛肉湯是在牛骨和蔬菜等一起熬製而成的湯裡,加入當天早上剛處理好的牛肉片,是相當簡單的一道料理。感覺有點像日本的涮涮鍋,最大的不同在於食材只有牛肉而已,而且是和湯一起吃。每一家店使用的牛肉部位和厚度都不一樣,湯頭的熬製也是各有各的秘方。
比起別的店,六千牛肉湯的肉片比較厚,湯也比較大碗,口味偏清淡。客群以學生為主,尤以男性顧客居多。
一手端著白飯,將湯裡帶點血色的牛肉片沾上略甜的薑絲醬油膏後送入嘴裡,接著喝口湯,這是一般牛肉湯的吃法。我心裡一面納悶著「一大早就吃牛肉嗎?」卻不曾停下手邊的筷子,吃個不停。
當然,其他還有很多店家可以選擇。包括赤崁樓附近的「石精臼牛肉湯」、保安路的「阿村第二代牛肉湯」、康樂街的「康樂街牛肉湯」、東門圓環的「阿億牛肉城」,以及臺南車站東側成功大學附近的「長榮牛肉湯」,都很值得推薦。
石精臼牛肉湯是一位老伯經營的,似乎是當地人經常光顧的老店,牛肉吃起來扎實有嚼勁;康樂街牛肉湯也是當地民眾經常光顧、口味道地的店家;阿村第二代牛肉湯在味道和份量上拿捏得恰到好處;而阿億牛肉城除了牛肉湯,菜單上還有牛肉麵和現炒牛肉等牛肉料理,種類相當豐富。
移居臺南的個性派日本人──臺日歷史的牽引
在臺灣,臺南可說是一處相當特別的所在。
從荷蘭統治時期開始,經歷了清朝、日治到現代,不管在哪個時代,身為政治和文化發祥地的臺南總是欣欣向榮,因此對臺灣歷史有興趣的人絕對不能忽視臺南。
黑羽夏彥先生就是出於對臺灣歷史的興趣而隻身從日本到臺南留學。
他經營了一個以書評為主的部落格「ものろぎや•そりてえる(monologue / solitary)」,曾在2012年介紹我的著作《我的箱子》,因此我可說是久仰他的大名。
點開他的部落格,可以看到他收藏了歐美、中近東與非洲等地的書籍,囊括...
作者序
臺灣版序
2014年9月13日,對我來說是個別具意義的日子。因為這一天舉辦了8月底剛出版的《我的臺南》日文版的新書發表會。會場選在鄰近日本政經中心東京千代田區霞之關的「日本媒體中心」(Japan Press Centre)大廳,這裡通常是政治人物或知名外國人士在日本舉辦記者會的場地,當天來了近兩百名熱情的民眾,現場座無虛席,讓我感動不已。
這本書之所以這麼受到矚目,我想是因為它和其他在日本出版的臺灣相關書籍不同,應該是第一本深入介紹臺南的書。
「我生長在二戰前的臺南,臺南是我的故鄉。能夠知道現在臺南的樣貌,真的讓我很欣慰。」
「我很喜歡臺灣,但還沒去過臺南,下次有機會真想到臺南走一走。」
演講一結束,許多聽眾來到臺前,圍著我提出了各式各樣的問題和感想,最讓我驚訝的是,裡面有很多年邁的長輩是日治時期在臺南出生的灣生。
「臺南的市中心以前叫做末廣町,也有銀座通呢!」
平均年齡超過七十歲的灣生們紛紛聊起兒時記憶裡的臺南,雀躍的和我分享。
當演講接近尾聲,臺南市長賴清德先生也來到會場,聽說他這次的訪日行程之一,就是出席我的新書發表會,市長對這本書的關注,著實讓我受寵若驚。同行的還有很多市議員,當中也包含了催生這本書的關鍵人物郭國文先生。
「我記得戰前種了很多盛開的鳳凰花,現在變得很少,希望能夠多種一些。」
「希望臺南能多蓋一些大飯店。」
看到市長蒞臨會場,灣生們於是踴躍提出自己對臺南的期望,市長聽了雖然偶爾露出為難的表情,卻又開心的回覆:「我會盡量滿足大家的願望。」
日治時代臺南的最後一任市長羽鳥又男先生的孫子也來到會場。
看到這麼多日本人殷切盼望臺南能夠變得更好,這幅光景實在讓我感到很不可思議。
這份熱情或許就是臺日關係的縮影吧!因為大家都把臺南當做自己的家鄉般關心和愛護,才有緣在這個場合齊聚一堂吧!
《我的臺南》才剛發售,就在日本國內獲得了相當熱烈的迴響。
「請跟我們分享妳筆下的臺南!」演講邀約如雪片般飛來,一開始我去了臺灣人也十分嚮往的觀光景點──以黑部立山聞名的富山縣,接著到東京、石川縣等地,懷抱著一股熱情推銷臺南的魅力,想讓更多日本人知道臺南的好,不僅分享道地美食和自然美景,還介紹了在地的歷史文化,讓大家都想親自到臺南走一遭。
最近,日本女性雜誌在介紹臺灣的觀光特輯裡,報導臺南的篇幅也明顯增加,臺南在日本的曝光率愈來愈高了。
而在臺南,聽說這本書也引起了不小的騷動。
出書約一個月後,在書裡登場的「馬路楊」檳榔店的楊桑丟了臉書訊息給我,劈頭就說:「嚇死我了!」因為陸續有不少日本人手裡拿著《我的臺南》去拜訪「馬路楊檳榔會社」。
第一組日本遊客搭著計程車出現在檳榔店前。
不會說日文的楊桑和不會說中文的日本稀客,就這樣用筆談交流。
之後日本的遊客絡繹不絕,每次楊桑都會熱情的帶著遠方來客到附近走走逛逛,或是比手劃腳、以筆談溝通。
截至二○一五年五月的日本黃金週連假,前往造訪馬路楊檳榔店的日本遊客竟高達八十五組,我想,如果哪天日本訪客超過一百組,就換我招待楊桑到日本玩。
書裡介紹的小吃店或民宿等,聽說也增加了不少來自日本的訪客。
只要來過臺南就會對這裡念念不忘,一定會再度造訪,再次感受臺南的氣息。
從初訪的陌生到現在的熟悉,即使年紀相差不多,我還是自然而然把楊桑當做「第二個爸爸」,而對楊桑來說我也像是他的長女。
認識臺南到現在才不過幾年而已,環境的瞬息萬變卻相當驚人,原本的空地蓋起了新飯店,常去光顧的小吃店變成了咖啡館,破舊的老房子改造成時髦的民宿,改變的腳步愈來愈快。
2015年之前,正在籌劃興建的大飯店就有三間,同時也預定幾年後會開通臺南捷運或單軌電車。
現在的臺南,只有在當下體驗才知箇中滋味。
就像臺灣歷史的發跡地「安平」,也正在寫下歷史的新頁。
2014年10月,安平舉辦了第二屆「南吼音樂季」,這是前一年在臺南知名歌手謝銘佑和當地居民的號召下開始舉辦的臺南在地大型音樂祭。雖然是歷史很短的戶外活動,卻頗有幾分架勢,以臺南文化為主題,囊括臺語歌曲與原住民歌曲,此外也邀請日本歌手共襄盛舉,引發共鳴。相信不久的將來,這場野臺活動會成為臺灣聞名國際的一大盛事。
目前為止,我寫過《我的箱子》和《日本媽媽的臺菜物語》兩本書,分別描寫我的臺灣人父親和日本人母親的故事。
透過這兩本書,一下子拉近了我和臺灣的距離,但無論哪一本,其實都在回溯我父母留下的人生足跡,這樣的尋根之旅是我對他們的朦朧追憶,並不是自己開拓的道路。
《我的臺南》讓我可以自信的拍著胸脯告慰父母的在天之靈──臺南是我和臺灣的新連接點,是我自己走出來的一條路,我會持續關注臺南今後的動向,也將和臺南一起攜手邁向未來。
前言(節錄)
從東京到臺南
當我開始頻繁的造訪臺南後,才知道在當地大家是這麼說的:
「臺北討生活,臺南過生活。」
我想這句話就足以說明臺南的魅力了。
我的雙腳光是踏在臺南這塊土地上,心裡就不知為何跟著感到自在。
臺南經常被拿來和日本的京都相比,我覺得這並不貼切,雖然臺南和京都在歷史與文化上都累積了一定的深度,但京都優雅洗練卻帶有距離感,而臺南則充滿了濃厚的鄉土人情。
臺南別名「府城」,源自清朝在臺灣設置的第一個行政機關「府」,是當時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非常繁榮的城市。到了日本統治時代則將總督府設在臺北,戰後臺灣的經濟發展上也優先建設臺北和高雄等地,臺南就在不知不覺中被遺忘了。
過去,很多臺南人為了尋找更多就業機會,而外移到交通發達和高樓林立的大城市,生活機能便利固然是件好事,但急遽開發的同時也相對犧牲了不少東西,不只歷史遺蹟被破壞殆盡,珍貴古老的文物也蕩然無存,在缺乏妥善規劃、急就章的開發下,都市往往喪失了原有的生活意義。
因此很多在臺北或其他縣市感到失落的人來到了臺南,便會感覺自己回到了真正的「臺灣」,真切感受到這塊土地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或許我也是其中一人。我的父親是臺灣人、母親是日本人,我在日本出生後不久就被帶到臺灣,在父親的故鄉臺北展開新生活。
1970年代,日本的高度經濟成長告一段落,當時幾乎每個家庭都擁有電視、洗衣機和冰箱三種神器,人人豐衣足食;而臺灣則是在國民黨的一黨獨裁統治下經歷長時間的戒嚴,才正要開始邁向經濟發展。
雖然距離現在已經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只剩下片斷的畫面,但若拼湊起來,我記憶中的臺灣大概是這個樣子──
燒香的味道。
熱風。
頂著鳥窩頭的歐巴桑。
用水溝般的汙水洗碗盤和蔬菜的攤販。
嚴重超載害車門關不起來的公車。
毫不在意儀容的歐吉桑。
早上豆花攤子的叫賣聲。
孩子們的笑聲。
路邊隨處可見的紅色檳榔渣。
停播時間比播放時間還久的電視節目。
缺了角的碗公。
擁擠的路邊攤。
蔣介石的銅像和中華民國國旗。
熟練的邊走邊擤鼻涕的歐吉桑。
可以從車底破洞看到路面的計程車。
熱鬧滾滾的菜市場。
汽機車排放的廢氣和汽油味。
雞啼聲和嬌豔繽紛的花朵。
看似雜亂無章的日常景色,卻能深刻感受到生活的氣息和痕跡,而我也真實的存在於那幅風景之中。這麼說或許很老套,但當時的臺灣在物質上雖然不像日本那麼豐裕,卻讓人感受到精神上的富足。
進入1980年代,我們一家的生活重心從臺灣移到了日本,一開始讓人最吃驚的,是打開電視一整天都在播放節目,學校功課也很少,街道整齊乾淨,左鄰右舍的對話彬彬有禮,超市裡賣著包裝好的魚肉,水龍頭的水打開就可以喝,電玩和漫畫等休閒娛樂也很多。
從臺灣來的我,一開始就像不小心闖進別人家裡的野貓,什麼都感到新鮮,但很快的就適應了日本的一切,變成溫馴的家貓,覺得日本真是人間天堂,甚至告訴父母我不想回臺灣了。
在那之後過了二十多年,我和臺灣的關係變得很淡薄,但從2007年左右開始,因為工作和人際關係的往來,重新開啟了我和臺灣的緣分,雙方又逐漸熟稔起來。
久違的臺北依舊炎熱,但景物全非。就像東京一樣,高樓大廈櫛比鱗次,交通便捷的捷運取代了破舊不堪的公車,冷氣開放的餐廳比比皆是。
我曾經認為理所當然的風景、不會改變的味道、不會變化的人事物,就像車窗雨刷掃過的水滴那樣被抹去,我記憶裡的臺灣蕩然無存。那個曾經央求著不要回臺灣的我,或許是察覺到童年時和家人的回憶都銷聲匿跡了,終於在這時第一次感到失落。
這不是我印象中的臺灣,我想要回到曾經生活過的熟悉的臺灣。即使知道這樣的念頭是種奢求,但我在每一趟臺灣之旅中仍不自覺的想尋找記憶裡的那段時光,直到我邂逅了臺南。
臺南至今仍保有許多有形與無形的臺灣文化和生活模式。
當我在臺南街頭發現了三十年前常在臺北巷子裡看到的歐吉桑時,心頭的雀躍實在難以言喻,如同我想起小時候在炎炎夏日裡吃著刨冰的滋味。周遭的臺語則讓我想起了身為日本人的母親拚命學臺語、在菜市場努力用臺語殺價買菜的身影。
在臺南,總會讓我想起以前街坊鄰居的親切與熱情,讓我感到特別自在。
「呷飽沒?」「你要去叨位?」熱心的招呼聲此起彼落。
我就像一眼發現柑仔店的孩子般興奮,同時充滿了懷念。
仔細想想,臺灣會吹起這股臺南熱潮,某種程度或許是因為很多臺灣人和我有相同的感受吧,對於汲汲營營的現代生活方式感到疑惑,為了追求真正的「臺灣生活」而來到臺南,在此尋找曾經遺失的美好。
臺灣版序
2014年9月13日,對我來說是個別具意義的日子。因為這一天舉辦了8月底剛出版的《我的臺南》日文版的新書發表會。會場選在鄰近日本政經中心東京千代田區霞之關的「日本媒體中心」(Japan Press Centre)大廳,這裡通常是政治人物或知名外國人士在日本舉辦記者會的場地,當天來了近兩百名熱情的民眾,現場座無虛席,讓我感動不已。
這本書之所以這麼受到矚目,我想是因為它和其他在日本出版的臺灣相關書籍不同,應該是第一本深入介紹臺南的書。
「我生長在二戰前的臺南,臺南是我的故鄉。能夠知道現在臺南的樣貌,真的讓我很欣慰...
目錄
臺灣版序
前言 從東京到臺南
第一章 感受臺南的人情味
我和臺南的淵源
臺南的民宿新氣象
邂逅楊桑──馬路楊檳榔會社
身為安平人的驕傲──烏魚子行家
臺南的家鄉味──虱目魚
在臺南留下歷史足跡的日本人
移居臺南的個性派日本人
第二章 傳承臺南的鄉土情
北臺南之旅──無米樂與關子嶺溫泉
臺灣飲食文化的精髓──辦桌
全臺灣最奇特的祭典
闔家團圓過新年
第三章 與美味的臺南邂逅
跟著美食地圖走
道地的中西甜點
歡迎來到水果天堂
後記
謝辭
附錄:臺南地圖‧臺南市街圖
臺灣版序
前言 從東京到臺南
第一章 感受臺南的人情味
我和臺南的淵源
臺南的民宿新氣象
邂逅楊桑──馬路楊檳榔會社
身為安平人的驕傲──烏魚子行家
臺南的家鄉味──虱目魚
在臺南留下歷史足跡的日本人
移居臺南的個性派日本人
第二章 傳承臺南的鄉土情
北臺南之旅──無米樂與關子嶺溫泉
臺灣飲食文化的精髓──辦桌
全臺灣最奇特的祭典
闔家團圓過新年
第三章 與美味的臺南邂逅
跟著美食地圖走
道地的中西甜點
歡迎來到水果天堂
後記
謝辭
附錄:臺南地圖‧臺南市街圖